过度依赖技术治理,基层自治需提升:卫片执法中发现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我国为了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利用卫星技术手段,开展了土地卫星遥感影像图片(简称“卫片”)执法检查。这一举措有效地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管理,防止了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卫片执法也存在不精准的现象,一些地方在应对卫星视角的检查时,采取了变通手段,导致整改流于形式。
据半月谈记者了解,卫片执法并非一项新技术,自2009年起在我国已全面实行。卫星视角具有较强的区域覆盖性和监测精度,对于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具有常规监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卫片执法存在不精准现象。例如,在一些地方,由于卫星视角的盲区,一些原本不应被视为耕地的地方被错误标注;而在另一些地方,尽管图斑存在问题,但由于整改周期过长或流程复杂,基层干部往往选择将错就错,以避免激化干群矛盾。
此外,过度依赖卫星执法也为一些真正的违法占地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地方在整改时,不动真碰硬,存在局部整改甚至虚假整改的情况。这使得违法占地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资源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确保他们依法办事。此外,自然资源部还在不断加强和完善技术手段,提高卫片执法的精度和准确性,以确保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土地管理事业。
然而,卫片执法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卫星视角的盲区和误差可能导致错误的执法结果。其次,卫星视角无法涵盖所有细节,可能遗漏一些重要的违法线索。此外,卫星执法依赖于一定的天气条件,如云层遮挡等,可能会影响其正常运行。因此,在运用卫片执法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其他手段,如实地考察、群众举报等,形成立体化的监管网络,提高执法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此外,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总之,卫片执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地资源管理手段,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和效率。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卫片执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技术和制度,提高基层干部的执法能力,推动我国土地管理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