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洗钱新手法揭秘:揭秘非法买卖外汇犯罪新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涉外汇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了一起惩治涉外汇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旨在震慑犯罪分子,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推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外汇市场的正常秩序。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共8件,涵盖了非法买卖外汇、逃汇骗汇、洗钱等多个方面。这些案例分别来自全国各地,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充分体现了涉外汇违法犯罪的严峻形势和复杂手法。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跨境对敲型非法买卖外汇犯罪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非法操控大量资金账户进行海量交易

在司法办案中,经常会出现非法操控大量资金账户进行海量交易的情况。这些账户的实际控制者可能会利用虚假的身份信息或者借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来进行交易,从而达到逃避监管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司法办案人员需要仔细甄别各种账户的真实情况,查清实际控制使用的资金账户及用于非法买卖外汇的交易流水。

二、跨境对敲手段复杂多样

跨境对敲是指境内外相互配合,利用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非法交易,以规避监管。在此次发布的案例中,除了传统的对敲方式外,还出现了利用虚拟货币交易、违规改造POS机并偷运出境刷卡交易等新颖手法。这些手法使得涉外汇违法犯罪活动的隐蔽性和专业性进一步增强,给侦查取证和审查证据带来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三、与部分上游犯罪勾连紧密

非法买卖外汇往往是助推其他关联犯罪实施的资金通道。例如,在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领域,非法买卖外汇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一些金融机构和个人为了规避税收,也可能会通过非法买卖外汇的方式进行避税。因此,在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时,需要全链条惩治,加大对上游犯罪和下游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地下钱庄非法买卖外汇

地下钱庄是我国特有的金融犯罪形式,其非法买卖外汇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地下钱庄往往采用跨境“对敲”模式,境内划转人民币,境外划转外汇,境内外资金独立循环,有意逃避监管视线。因此,打击地下钱庄非法买卖外汇犯罪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包括加强政策引导、规范金融市场、严密监控等措施。

五、资金交易更加快速庞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资金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庞杂。银行卡、POS机、网络支付等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使得不法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多银行、多层账户间清洗、分散、聚合资金。此外,虚拟货币等新型支付手段的出现也增加了资金划转的隐匿性,给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带来更大的挑战。

六、非法信息发布传播“社交媒体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非法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境外网站、聊天软件提供了大量的私密交流工具,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发布非法资金兑换的广告,吸引受害者参与非法交易。一旦被打击封堵,他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更换网址,重新上线。因此,加强对外部链接的审查和管理,加大对非法信息发布传播的打击力度,成为了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总之,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对于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中的犯罪手法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涉外汇违法犯罪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打击策略。同时,这一举措也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警惕性,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未来,最高检和国家外汇局将继续加强执法司法协作,完善执法司法标准,依法惩治各类涉外汇违法犯罪活动,为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One thought on “跨境洗钱新手法揭秘:揭秘非法买卖外汇犯罪新特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