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之道:专家齐聚探讨创新市场机制”

新型电力系统沙龙圆满落幕:多位专家学者共议创新市场机制助力新能源快速发展

在近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承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协办的“新型电力系统沙龙”上,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创新市场机制 促进新能源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旨在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会议首先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秘书长致辞,他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新能源已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模式不健全等。因此,如何创新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紧接着,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首先,国网能源研究院政策研究员唐程辉针对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多年来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分布式光伏市场交易模式仍有待优化,而政策法规、市场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健全是导致分布式光伏难以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此,他提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法律法规方面,需要理顺分布式光伏入市需求与现有保障性收购的政策依据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机制方面,需进一步优化分布式光伏市场交易模式;三是系统调节方面,分布式光伏大都未承担辅助服务费用,与集中式新能源权责不对等;四是市场管理方面,应明确分布式光伏的市场准入管理;五是输配电价方面,应建立健全分布式新能源“过网费”收取机制。

唐程辉还提出,在设计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关键机制时,应考虑分布式光伏的分散接入、分布不均衡和局部密度高等特点,遵循整体设计、分类推进的原则,有序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交易。

随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改革处处长孙健对新入市的新能源提出了三点风险挑战分析。他指出,新能源的绿色价值体现不足,绿证自愿认购的激励机制不足,绿色电力消费环境溢价效用未体现等问题制约了新能源的发展。此外,新能源参与市场后电价走低,面临较大的风险。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可能导致“价格踩踏”风险,参与中长期市场面临“偏差考核”风险,参与双边交易面临“曲线波动”风险,以及受地方政策因素影响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体现新能源绿色价值的政策体系,优化完善考虑新能源特点的电力市场体制机制。

在讨论新能源入市的风险挑战时,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研究员尹向勇强调了新能源机制体制的变革。他认为,新能源已逐渐成为主体电源,其机制体制应承担起主体电源对应的责任。接下来应重点关注新能源的系统成本、如何回归本质、如何传导到用户端等问题,避免在电源侧内卷。同时,他还特别警示要注意新能源的系统成本问题,因为新能源的出力具备高度同质性,可能导致同一时间集中出力,从而引发新能源出现“内卷”。

最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清洁电力高级顾问王万兴对新能源价格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我国过去更多采用政府定价形式的新能源价格机制,如今正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来发现价格。然而,他同时也警告说,新能源的消纳并非免费。新能源利用成本不仅包括发电成本,还包括系统消纳成本。我国新能源能快速发展,享受了现有电力系统的安全余量红利。在电力商品属性逐渐还原的背景下,未来新能源将继续大规模发展,将显著增加系统运行成本。

综上所述,本次“新型电力系统沙龙”为广大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碰撞思想的平台,有助于深化对新能源发展问题的认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创新市场机制是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优化电力市场体制机制,才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目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