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挑战与机遇并存,市场机制创新成为关键”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国清洁能源装机比例已经超过了50%。这对于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能源研究会近期举办了一场名为“电力圆桌”2023年终会议暨能源政策研究会的活动,旨在深入探讨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活动现场邀请了众多业内专家和学者,他们分别从技术、市场、政策等多个维度对新型电力系统进行了剖析。其中,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原董事长陈进行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要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首先要建立健全与新能源主体地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此,他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要坚持“先立后破”和“安全充裕”原则。这意味着在传统能源逐步退出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基础上,确保新能源能够主动支撑起电力系统。此外,还需要统筹大电网、分布式、微电网建设,提高系统的韧性和自愈能力,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质量。
第二,要大力发展储能。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研发新型储能技术,如储能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此基础上,还需在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分类应用不同类型的储能设备,如电化学储能装置、压缩空气储能等。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建立支撑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商业模式。
第三,要推动碳减排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应加大对CCS(碳捕获、储存和利用)、CCUS(碳捕获、利用和封存)以及固碳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着力实现二氧化碳就地收集和就地转化,如生产改性甲醇、制氢,以及生产化工材料、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产品。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煤电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经济负担,还能使其发挥更多的保供、兜底和让路作用。
第四,要做到高效协同。通过“云大物移智链边”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电力系统的高度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进一步提升发电侧、负荷侧调节能力和电网侧配置能力。这样,各类能源可以实现互通互济、灵活转换,供给侧与需求侧可以实现融为一体,激励与响应也可以高效协同。
活动现场,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基于市场的机制。一方面,要与电力市场激励相容的市场设计相结合,确保各种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发挥作用,以发挥最大程度的协同效应。
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副秘书长张葵叶分析了当前我国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点。他表示,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能源保供安全、生态环保,同时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相关技术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并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在电力市场建设和市场机制创新、电价机制创新、相关商业模式创新等多角度进行思考,以促进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健对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当前电力市场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参与的市场机制仍需完善;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市场机制亟待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有待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李健认为,新形势下需要创新引领新型电力体系发展,迭代创新电力市场模式,统筹保障安全、经济、绿色多元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需共同努力,加快市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以保障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顺利推进,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此过程中,各方需联合开展研究,深入探讨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发挥传统电源安全保障作用、积极促进需求侧资源利用,以及价格形成与系统成本传导等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