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启动:2027年实现标准化发展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等18个部委近日联合印发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旨在建立健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更优质、更均等的公共服务。
一、基本公共服务概述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供给数量和质量的主要责任。它包括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广,关系民生福祉。
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现状
截至2023,我国已发布1100余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国家标准,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这些国家标准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全面部署
工作方案对照国家界定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大领域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通过对各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治理效能。
(二)重点工作与保障措施
工作方案提出了7项重点工作、3项保障措施,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总体框架。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实施监督;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宣传培训;强化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方案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公平正义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建立标准体系,可以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相匹配,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通过对各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可以使公共服务过程更加规范、有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三)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通过对各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可以使公共服务质量更加稳定和可靠,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五、预期目标
预计到2027年,将新研制200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套地方标准将更加完善有效,逐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创建80个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总体水平。
总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方案的出台,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工作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为全体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