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导师:利用女性追求金钱,扭曲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账号涌现出来,其中一些涉及情感领域的博主凭借独特的言论和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粉丝。然而,近期媒体调查发现,一些自媒体账号打着心理咨询、情感咨询的名头,通过直播连麦、授课短视频等形式不断输出“撒娇换来千万房产”“怎样拿捏男人”等言论,引导女性利用情感、婚姻等去获取金钱与资源。此类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担忧。
据媒体报道,去年8月初,一名金融圈销售在名为“曲X”的自媒体账号的直播间中提问,如何选择“豪掷2000万”的客户和富豪的现任。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这种看似平常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在这个问题上,曲X给出的建议是,通过撒娇和展示自己的价值来争取富豪的关注和支持。这种看似“巧妙”的建议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和讨论。
近期,微博公布了一批典型处置案例,其中就包括情感大V“曲X”。根据公示,其账号违规原因是多次宣扬不良恋爱观博取热度,并借此贩卖课程谋取私利,传递错误价值导向。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感博主也存在类似问题。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编造情感故事、分析星座八字等,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获取收益。
这些情感博主的言论或课程并不陌生,多年前,“情感教主”Ayawawa曾红极一时,她发明了mv(伴侣价值)、pu(亲子不确定性)等“理论”,教女人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去获得男人的宠爱。一度,她赢得了粉丝无数,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在她被禁言之后,类似的面向女性的情感生意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悄悄蔓延。
细看如今的情感博主言论,有的宣扬如何让“小三上位”,有的认为谈恋爱、结婚,乃至生孩子,都只是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从男性身上搞钱才是超越了情感的终极目的。这些观点比他们的“前辈”更为极端。如果说,在过去的情感生意中,女性毫无疑问是被物化了,但男性还是一个人的形象;那么在现在的一些情感大V眼里,男性已经沦为纯粹的赚钱工具,同样被彻底物化了。在这样的两性关系中,我们找不到人性的温度,只能看到金钱的“力度”。
男女两性双双被物化,亲密关系沦为物质关系,如此扭曲的三观竟然能收获大量拥趸,令人震惊。当然,并不是说物质不重要,也无需避讳亲密关系会受到物质的影响。但是,如此赤裸裸地把情感的终极目标定位为财富,完全与现代价值观背道而驰。都什么年代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普及了那么多年,国家、社会为推进两性平等做了那么多工作,无数女性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还有人鼓吹女性要通过“拿捏”男人来获得财富?难道当代女性依然要依附于男性而生存,依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三观,透着一股子陈腐的霉味,是价值观的极大倒退。
而在这样的叙事中,男性的地位同样可悲,在这些“情感导师”的眼中,男人的唯一价值就是赚钱。他们似乎忘记了,人类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这些所谓的“情感导师”可能从未真正关心过他人的情感,他们只是在利用人们的情感需求来获取利益。试问,这样的情感“导师”真的值得信任吗?他们所传授的情感“智慧”又是否真正有益于人们的心灵成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情感自媒体账号都是如此。许多情感博主仍然秉持着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分享情感经验的同时,也在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人生观。然而,正是这些负面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情感领域中的黑暗面,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让情感自媒体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如何才能让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情感自媒体进行更严格的监管,遏制那些利用情感骗取金钱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人们的情感教育,让人们认识到情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远离那些有害的情感“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情感产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情感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话题。我们需要正视其中的问题,努力推动情感产业的进步,为人们提供更多有益的情感“指南”。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试图利用情感骗取金钱的行为,维护情感领域的公平正义。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建一个健康、积极的情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