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校园足球发展,女生足球培训渠道畅通,全国女足青训中心增至15家

教育部官网近日公布了《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664号建议的答复》,对“关于推进女子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进行了详尽的解答。教育部指出,将进一步发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紧研制和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标准》等附件,持续抓好校园足球推广普及,坚持男女均衡发展,优化校园足球竞赛与选拔体系。

教育部强调,完善教育、体育和社会相互衔接的女子足球人才输送机制,畅通特色学校女子足球人才进入新型足球学校、专业运动队、职业俱乐部的发展通道,实现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专业运动队、职业俱乐部等培养途径衔接贯通。教育部还将继续会同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做好“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体教融合工作,扩大青少年女子足球人口,落实教练员进校园政策,加大培训力度,有力提升女足青训教练员水平。

在场地建设上,有效拓宽校内足球活动场地空间,探索灵活管用的校园足球场地小型化、多样化使用方式,通过小场地比赛带动学生广泛参与足球活动。教育部将加大投入,改善校园足球场地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足球运动环境。

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印发《中国女子足球改革发展方案(2022—2035年)》,明确要打通与女子足球青训体系的选材通道,遴选出各年龄组最具发展潜力的女子足球运动员,通过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全方位对接青训中心,发挥足协专业技术作用,着力加强足球精英后备人才培养。

截至2023年6月,我国已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15家全国女足青训中心,每个青训中心按相关要求均在当地布点了不少于20所中小学作为青训人才的输送基地。此外,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中国足协等单位,积极开展校园足球师资培训项目,已累计培训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特色学校校长等达40万人次,其中17000余人获得D级、C级足球教练员证书。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足球需求,教育部搭建了以学校代表队为参赛主体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和以县、市、省、全国最佳阵容参赛的夏令营并行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截至2022年12月,参加校园足球各项赛事的学生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每年有超过6万名学生运动员参加县、市、省、全国各级校园足球夏令营训练、竞赛和选拔。

教育部每年组织选拔男、女初高中组全国最佳阵容赴英国、法国、德国等进行集训比赛,并有多名大学生女足队员入选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亚洲运动会、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中,女子足球设立了U8至U12单年龄段和U13、U15、U17双年龄段以及大学组共九个年龄组别,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于女子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视。

此外,教育部还积极推动各地体育部门、足协和女足俱乐部等青训梯队建在中小学校,解决学训矛盾。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女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畅通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的通道,在人才培养、竞赛选拔、出国培训等方面给予女足运动员政策倾斜和支持。

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退役运动员兼职校园足球教师制度,合理利用退役运动员填补足球师资缺口。截至2022年12月,国家和地方累计培训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特色学校校长等达40万人次,其中17000余人获得D级、C级足球教练员证书。

总之,教育部将继续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力度,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校园里享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培养出更多的足球人才,为国家足球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