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市场潜力巨大,国内药企争相布局,首款中国本土NASH疗法有望诞生”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我国市场也不例外。据报告显示,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数量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2.8亿人。然而,目前可供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却寥寥无几。
在全球范围内,仅有Saroglitazar这款药物在印度获得了治疗NAFLD的批准,而在美国,FDA尚未有任何NAFLD治疗药物的上市。患者现有的康复手段主要包括改善饮食习惯、锻炼,以及对其他相关代谢病药物的应用,但这些方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在我国,包括中国生物制药、歌礼、众生药业、微芯生物、天士力和双鹭药业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均在NAFLD领域进行了布局。其中,中国生物制药的拉尼兰诺是一款口服小分子药物,目前正在进行全球三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三期的NAFLD口服药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有文献报道,NAFLD全球患病率为25.24%,且逐年增加。其中NASH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NASH患者10年至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至25%。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17.6亿,而全球 NASH患病人数从2016年的3.1亿人已上升到2020年的3.5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4.9亿人。中国方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人数2020年已接近2亿人,在人口老龄化及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因素的作用下,预计2030年达到2.8亿人。
NASH相关药物研发至今已接近40年,但多家国际药企巨头在此折戟沉沙,主要原因是药物无效或副作用大。NASH药物开发的一波多折,主要是因为NASH发病机理复杂,且肝部是代谢中枢,缺乏有效且安全的靶点;FDA对临床终点的认定较严格,且需要肝穿刺的病理学评价。《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年8月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NASH新药临床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仅一小部分患者对治疗有反应,而且还缺少已证实可以减少纤维化的药物,而纤维化可能是有意义的有效治疗终点。此外,NASH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约为19%,这可能与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有关。
面对未被满足的需求和百亿蓝海市场,国内外已经有不少药企加码布局。2023年9月,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在研NASH疗法Resmetirom的新药申请获得FDA授予的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在2024年3月14日之前获得审评结果。业内普遍认为,该药有望成为首款获得FDA批准的NASH疗法。
作为国内上市药企中的佼佼者,中国生物制药的拉尼兰诺值得关注。拉尼兰诺属于泛PPAR激动剂,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2023半年报提到,2023年3月,该药向CDE递交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受理;7月,拉尼兰诺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目前该产品正在全球进行三期临床试验,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三期的NASH口服药物,有望填补中国NASH市场空白。
同样属于PPAR激动剂的还有微芯生物的西格列他钠,该药在2021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西格列他钠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抗脂肪肝作用。2023年10月30日,该公司披露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西格列他钠在高剂量9mg的中国肥胖受试者中的二期临床研究继24周主要研究终点达成后,完成48周治疗期,减重疗效显著,安全性优异,并展现多项代谢获益,显著降低了肥胖受试者的肝脂肪等。
此外,成立于2008年5月的派格生物曾冲刺科创板未果,根据当时披露的招股书,该公司的研发管线也覆盖NASH,其中PB-718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处于美国临床一期阶段。PB-718也是一款GLP-1受体和胰高血糖素受体双靶点激动剂组合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有效的治疗NAFLD的药物。然而,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仍需克服许多挑战,包括复杂的发病机理、严格的FDA审批标准以及对临床终点的认定等。因此,加快NAFLD治疗药物的研发速度和提高研发效率,对于缓解患者病痛和降低社会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