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多地气温创历史新高:极端气候背后有何秘密?专家解析应对之道”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公布了最新的气候数据,其中我国2023年的最热和最冷纪录均被刷新。据该中心发布的消息,2023年1月22日黑龙江漠河劲涛录得最低气温达零下53℃,而7月16日新疆吐鲁番三堡乡的最高气温则达到了52.2℃,这两个数据都刷新了我国实测历史纪录。此外,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出0.8℃,达到10.7℃,这也是自196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纪录打破了2021年10.5℃的记录。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出现了明显的偏高现象,幅度在0.5~1℃之间。其中,山东、辽宁、新疆、贵州、云南、天津、湖南、河北、四川、河南、北京、内蒙古、广西等13个省(市、区)的气温都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此外,全国共有127个国家气象站在日最高气温上突破了历史极值。
对于极端气候的形成原因,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指出,这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引起:一是厄尔尼诺现象,即太平洋赤道海温的变化,这种现象会对我国的东部地区产生影响,引发极端干旱和洪涝事件;二是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极小年时,容易出现极端气候事件,如20世纪中期的长江流域大涝和1843年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三是火山爆发,如1815年坦博拉火山的爆发,直接导致了1816年欧洲的“无夏之年”以及云南连续三年的夏秋低温,造成了严重的饥荒。
在谈到极端气候是否会常态化时,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表示,这与人口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有关。然而,人口和活动范围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会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灾害预防和科技进步等。
为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挑战,国家气候中心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其次,提高公众对极端气候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加强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最后,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努力降低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
此次极端气候事件的刷新再次提醒我们,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策略。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