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欲望地图揭示为何我们更愿与心仪之人共度时光

科学家揭示多巴胺在维持恋爱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多巴胺在人类及哺乳动物的恋爱关系中的重要性。研究人员通过对草原田鼠的研究,发现了多巴胺在大脑奖励系统中的作用,进而解释了我们为何更愿意与特定的人建立密切联系而非其他人。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行为神经科学副教授佐伊·唐纳森表示:“作为人类,我们对不同人的互动渴望程度有所不同,这决定了我们的整个社交世界。”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实时监测草原田鼠在面临不同场景时的脑内多巴胺分泌情况。

草原田鼠是一种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它们倾向于长期结伴,共同生活,一起抚养后代,甚至在失去伴侣时会经历类似悲伤的情绪。通过研究这些“情比金坚”的草原田鼠夫妇,研究人员试图深入了解身处亲密关系的人脑内部发生了什么,以及在这些情感纽带被切断时,我们如何从神经化学层面克服失去这种纽带所带来的负面情感。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神经影像技术分析了草原田鼠试图与伴侣会面时大脑内部发生的情况。在一个场景中,田鼠必须按下一个杠杆打开伴侣所在的房间的门。在另一个场景中,它必须爬过一个围墙与伴侣重聚。通过实时监测田鼠的脑内活动,研究人员发现多巴胺在这种社交选择性中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巴胺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他们将草原田鼠的伴侣替换成随机的陌生田鼠。结果令人惊讶地发现,当草原田鼠与陌生人互动时,多巴胺的分泌量明显减少。这意味着,田鼠在与陌生人接触时,大脑的奖励系统中实际上有更多的多巴胺在流动,而当我们与伴侣在一起时,多巴胺的流动则更为丰富。

在草原田鼠“为爱奔跑”的同时,研究者们还利用一根毫秒级微型光纤传感器来追踪动物大脑中伏隔核的活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c)是位于大脑两侧波纹体中的一组神经元,与奖赏、快乐、成瘾等脑部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神经影像研究表明,当我们握住伴侣的手时,伏隔核的活动会大量增加。

通过对比草原田鼠在不同场景下的多巴胺和伏隔核活动,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多巴胺不仅对于激励我们寻找伴侣至关重要,而且在我们与伴侣在一起时,大脑的奖励系统中实际上有更多的多巴胺在流动。而当我们与陌生人在一起时,情况并非如此。

在实验的最后阶段,研究人员将田鼠夫妇“拆散”了四个星期。对于啮齿动物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足够在野外的田鼠中找到另一位伴侣。当研究者们让这对田鼠重新团聚时,它们虽然记得彼此,但大脑中典型的多巴胺激增现象几乎消失了——那种欲望的印记消失了。

研究人员认为,这在大脑内部是一种重置,使动物能够继续并可能形成新的恋爱关系。这一发现为理解人类恋爱关系提供了线索。虽然听起来有些“薄情”,但对于那些经历痛苦分手甚至失去配偶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个好消息。大脑具有固有的机制保护人们免受无休止的单相思之苦。

总之,这项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讨恋爱关系背后的生物学原理。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多巴胺在恋爱关系中的作用,并寻求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从大脑内部观察这些情感纽带,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以帮助那些因为精神疾病而影响到其社交世界的人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