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之谜:中国科学家揭开病毒入侵人体的秘密”
2020年初,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爆发,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纷纷投入到抗击病毒的研究工作中。西湖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在这场战斗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2020年2月起,西湖大学就开始组织力量开展抗击新冠病毒的研究。生命科学学院作为生物医药攻关的主力,首当其冲,从机制研究、临床诊断、疫苗抗体、小分子大分子药物等方向进行全面布局。在短时间内,西湖大学组建了一支由多位顶尖专家组成的四人研发小组,其中包括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于洪涛教授、结构生物学家王廷亮教授、生物化学家胡奇教授和计算生物学家黄晶博士。这个四人小组涵盖了从药物发现到推进临床全过程所需的多学科交叉组合。
为了加速药物研发进度,研发小组决定采用先进的DNA编码化合物库(DNA-Encoded Library, DEL)技术。他们与CRO(医药合同研发机构)公司药明康德(603259.SH,2359.HK)合作,利用药明康德的DNA编码化合物库进行药物筛选。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成功率。
然而,新冠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性病毒,不断出现新的变种。这对药物研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王廷亮教授表示:“我们选择做抗病毒小分子药物,正是因为我们认为要有效抑制病毒,一定要找准它保守的‘要害’,避开病毒快速变异的部分进行开发。”
在经历了漫长且艰辛的实验过程后,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一款具有潜力的药物——WPV01(艾普司韦)。这款药物是一款小分子抑制剂,可以直接作用于新冠病毒的RNA聚合酶,阻止病毒繁殖。然而,药物研发的道路依然充满坎坷。在药物筛选、优化和临床试验阶段,研究人员不仅要克服种种困难,还需要密切关注病毒的变化,随时调整策略。
在药物研发的同时,西湖大学的科学家们还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解析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蛋白的结合结构域复合物。这一重要发现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检测手段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WPV01(艾普司韦)终于通过了临床试验阶段。2022年12月29日晚,西湖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头条文章《后疫情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鼓励研发原创新冠药》。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WPV01的研发历程,以及这款药物在未来抗击新冠病毒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随着新冠病毒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全球范围内的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然而,病毒仍在不断变异,科学家们必须保持警惕,继续开展研究和创新,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疫情威胁。
回顾过去两年多的抗疫斗争,西湖大学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奋斗”的使命和责任。展望未来,西湖大学将继续发挥其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为全球科研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