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 助力缓解大城市病

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详细阐述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协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他表示,这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郭兰峰指出,作为首都,北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过度增长、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压力大、房价高企和社会管理难题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给北京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为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一环。

在回答澎湃新闻网记者关于疏解工作进展的问题时,郭兰峰透露,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区域办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控增量、疏存量的策略,推动了疏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从源头上严控增量。严格审批在北京落户的一般性制造业等项目,避免过多的人口流入北京。同时,对于符合“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如社区的一些“菜篮子”工程,这些便民的服务设施,积极予以保障。

其次,有序推动存量向外疏解。坚持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稳妥有序推进疏解工作。一方面,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向京外有条件的地区转移。自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业3000家,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另一方面,推动中央单位所属非首都功能疏解,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雄安校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雄安院区等已经开工建设。

此外,郭兰峰还介绍了为保障疏解单位和人员的切身利益所出台的政策。有关部门针对疏解单位、人员关心的焦点问题,陆续制定实施了一批政策。特别是去年出台了雄安新区28条政策,保证疏解到雄安的人员有“三个不低于”:创业条件、居住条件和工资收入,总体不低于在北京时的水平。

在谈到如何促进疏解单位和人员更好地发展时,郭兰峰表示,鼓励他们以此为契机,从架构和业务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实现效能提升和结构优化。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将进一步缓解,北京首都功能将更加充分彰显,疏解单位和人员也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回应记者关于疏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时,郭兰峰表示,虽然疏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选址、资金投入、人才流失等问题。然而,他认为,随着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力度的加大,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总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一举措,有望进一步缓解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提升首都功能,同时也为疏解单位和人员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宜居、绿色、繁荣的京津冀地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