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调控:科学分流400只,助力生态保护与公众安全

近日,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山公园发生了多人暴力抓捕猕猴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澄清事实真相,贵阳市林业局发布了关于此事的情况通报。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此次事件的背景、原因、处理过程及后续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基本情况。据悉,2023年2月初,有媒体报道称在贵阳市黔灵山公园内,有多名游客因猕猴引发的冲突而受伤。随后,这一事件迅速在网上发酵,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讨论。

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有关方面逐渐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游客与猕猴之间的冲突,而是涉及到猕猴种群调控的重要问题。为此,贵阳市林业局对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向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猕猴种群的失控呢?对此,通报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原来,黔灵山公园内的猕猴数量自2008年以来不断增长,这与公园管理部门长期以来的人工投喂行为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公园管理部门一直在关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2020年,他们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公园内的猕猴种群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当时的猕猴数量已经达到了1210±35只。

这种种群数量的激增,不仅给公园的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还给游客的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以来,黔灵山公园就发生了1.3万余起猕猴伤人事件,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猕猴种群数量的过度聚集还对公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包括狮子岩和枝钵峰等区域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原有物种数量也明显减少。更为重要的是,猕猴种群数量的失控还增加了疫源疫病的传播风险,给公共安全和生物安全带来了隐患。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有关部门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必须对黔灵山公园内的猕猴种群实施调控,以减轻其对公园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生物安全的威胁。为此,公园管理部门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猕猴种群调控技术实施方案。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专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一方面,公园管理部门邀请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公众代表等多个方面的代表参加了听证会,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方案制定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猕猴的福利问题,力求在调控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猕猴的不利影响。

在方案得到批准后,公园管理部门立即启动了猕猴种群调控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公园管理部门向贵州省林业局申请了种群调控猎捕行政许可。经过严格审核,贵州省林业局于2021年11月为公园管理部门颁发了黔林许准〔2021〕088号行政许可证书,准予猎捕数量为400只。2023年8月,根据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贵州省林业局将部分行政许可权限下放至贵阳市林业局,贵阳市林业局依法为公园管理部门办理了第二批猕猴种群调控猎捕许可,证号为黔林许准〔2023〕贵阳007号,猎捕数量同样为400只。

猕猴种群调控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23年11月,公园管理部门已经完成了首批400只猕猴的猎捕工作,并将这些猕猴出售、购买、利用,用于种群繁育或科普展示。目前,第二批148只猕猴的猎捕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集中隔离检疫,预计也将被分流至上述三个单位。

当然,猕猴种群调控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专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公园管理部门也在积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游客和市民的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公园的良好秩序。

总之,此次猕猴种群调控工作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展现了各部门和专家在复杂问题上的一致行动力和科学态度。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猕猴种群调控工作的指导和支持,确保相关工作取得实效,为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公共安全和生物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