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致贫血,肿瘤患者如何科学应对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医师王晓稼教授呼吁,医患双方应加强对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科学认识和重视,以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命。据美国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实体肿瘤中总体化疗相关性贫血发生率高达89.5%。肺癌患者中贫血发生率为93.1%,乳腺癌患者为86.3%,胃癌患者为98.4%。
化疗相关性贫血是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三个主要反应之一。对于贫血患者,临床医生需提前关注并及时启动贫血治疗。长期处于贫血状态的患者,其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将受到明显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的总生存期。
《CSCO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建议,当血红蛋白降至10克/分以下时,需要及时启动贫血治疗。中度(血红蛋白<10g/dL)和重度贫血(血红蛋白<8g/dL)是导致化疗剂量延迟或减少的潜在风险因素。
王晓稼教授强调,临床医生应在化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并在化疗间歇期积极进行贫血的支持治疗。后期需关注患者的贫血是否逐步纠正。同时,期待更多创新药应用于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治疗。
针对化疗相关性贫血出现早的患者,王晓稼教授提醒,一旦出现贫血,后期再次出现贫血的概率会增加,这可能预示患者后期治疗将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医生在设计化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疗效、耐受性及副反应情况,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