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快车道:中关村论坛揭示新趋势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新议题。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新时代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从高校进入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1995年开始,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教授团队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经历了长达16年的探索,最终成立了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在国内外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的实力目前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成功案例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也体现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基础性和源头性作用。
我国已经全面启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已经有170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完成了91.4万件专利盘点,为下一步全面开展转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这些学校的科研经费持续增长,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先赋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的试点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中国科协副主席束为表示,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技术转移人才专业化培训、人力水平评价试点、建设全国技术经理人公共平台等,以提高专利转化率。
北京市副市长马骏表示,北京正在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几年将继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北京工业大学山河湾谷创新区的建立,旨在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卡点,实现各方优势互补。
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才能释放高校蕴藏的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