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历史的印记与数字的变迁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大足区,有一处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瑰宝的大足石刻。该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早在1940年,梁思成就曾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来此考察,发现了这些遗失在北山荒野中的石刻。他们的身影被同行人捕捉到,成为了大足石刻最早的影像记录之一。梁思成还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分享了这次调查的成果,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次关于大足石刻的报告。
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大足境内已经发现了上百处、共5万余尊摩崖造像,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处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文物保护机构于1952年成立,开始了系统科学的保护工作。从那时起,北山石刻保护长廊的建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确定,到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到2015年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完工,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见证了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石窟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借助三维测绘等数字技术,石窟的信息得以全方位采集,使得石窟得到了新的生命。同时,球幕电影的上映也让更多的游客有机会了解和欣赏这些精美的造像。
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的上线,更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观体验。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虚拟的方式游览大足石刻,欣赏这些精美的造像,更深入地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