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探近地小行星:一场关乎地球命运的保卫战
在9月5日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我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公布了中国首次针对近地小行星的防御任务方案以及国际合作设想。该方案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在动能撞击目标小行星的过程中,探测器将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在撞击结束后持续进行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索等任务。这一方案旨在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
近地小行星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自6500万年前的墨西哥湾撞击事件以来,近地小行星对地球与生命的安全构成了长期威胁。虽然这类事件的概率较小,但如果发生,其带来的破坏力巨大,且与小行星的大小成正比。例如,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足以对地球上的局部地区造成灾难性影响,而一个城镇般大小的小行星则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导致大规模物种灭绝。在我们所知的太阳系中,已有超过3.5万个近地小行星。
为了应对这一威胁,世界各国的航天大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美国已经实现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通过动能撞击小行星迪蒂莫斯的子星狄莫弗斯,成功地改变了其绕迪蒂莫斯公转的周期。此外,欧洲空间局(ESA)的赫拉(Hera)任务也将进一步探究DART任务的撞击目标。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也高度重视近地小行星对地球与人类安全的威胁,正在策划并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