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吃日:解码口吃,助力孩子流畅沟通
今天是国际口吃日,今年的主题为“如果你口吃,你并不孤单”,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口吃者的理解和关爱。在临床上,关于口吃的认识往往存在误解,部分家长误以为孩子口吃是坏习惯,忽视其背后的原因和科学干预的重要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玉清指出,口吃在儿童中主要分为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暂时性口吃多见于2-3岁儿童的语言发育期,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多数能够自愈。3-5岁儿童出现的口吃多为良性口吃,家长需要耐心引导,通常半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口吃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而5-8岁及8岁以上儿童出现的口吃,往往较为顽固,需要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帮助进行矫正。
刘玉清还强调,家长的过度纠正和同学的嘲笑可能使儿童从良性口吃转为永久性口吃。此外,口吃儿童在症状出现前后,可能会伴有躯体症状,如多动、面部抽动等,甚至情绪不稳定、行为冲突,甚至出现尿床等问题。
关于家长关心的问题,刘玉清进行了详细解答:
Q:孩子口吃的原因有哪些?
A:口吃的成因复杂,可能与儿童癫痫、呼吸道感染、鼻炎等疾病有关。模仿口吃者、心理受惊吓、语言发育不协调等都可能是口吃的诱因。
Q: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正确沟通?
A:针对暂时性口吃儿童,家长应耐心教育孩子避免模仿口吃,转移注意力,鼓励孩子正确表达。对于5岁以上的口吃儿童,家长要与老师保持一致立场,鼓励孩子,避免过度责备。
Q:孩子表达不清时,家长怎么办?
A: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蹲下来平视孩子,关注其眼神,引导孩子表达意愿。如孩子难以表达,家长可帮助表达,避免让孩子产生尴尬或逆反心理。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家长应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总结来说,家长和教育者应当科学看待口吃,给予口吃儿童足够的关爱和理解,通过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语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