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携手预防,战胜卒中挑战

今年10月29日,正值第19个世界卒中日,中国围绕“体医融合,战胜卒中”的主题,通过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组织了一场科普访谈活动。访谈中,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中国卒中学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以及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共同探讨了卒中的预防、高危人群识别、早期迹象的发现、突发卒中的急救措施,以及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呼吁公众提高对卒中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卒中风险。

王拥军教授在访谈中详细分析了卒中高危人群的特点。他提到,卒中高危人群是指具有至少一个危险因素的个体,这些危险因素主要分为三类:遗传因素、基础疾病以及行为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家族卒中病史和与卒中相关的单基因遗传病;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病等;行为危险因素则涉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衡、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焦虑和失眠等。

王拥军教授强调,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疾病的有效管理,即使有遗传倾向,也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他推荐快速散步或间歇性有氧运动作为预防卒中的有效运动方式,并指出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卒中风险。

访谈中,专家们还提醒公众,卒中在发作前可能存在预警信号。王拥军教授解释了“120”原则,即通过观察面部对称性、平举双臂的力量和聆听语言理解能力来识别卒中预警。他建议高危人群经常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卒中迹象。

在卒中救治方面,王拥军教授强调了“时间就是大脑”的重要性,指出脑细胞一旦死亡,就无法再生。他强调,卒中后的黄金救援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在这一时间窗内接受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残疾。

孔灵芝提醒,发现卒中后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避免自驾或打车前往医院,以免错过救援时间。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应保持患者舒适,避免不当处理。

在卒中治疗和康复方面,王拥军教授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在卒中治疗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他还强调,卒中康复应在早期开始,以降低复发风险。

本次访谈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传播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多家机构共同策划实施,旨在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预防卒中发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