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9日,全球都共同纪念世界银屑病日,其宗旨在于提升公众对银屑病的认知,关爱银屑病患者。根据银屑病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数据,我国银屑病患者已超700万人。值此世界银屑病日之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举办了一场科普讲座,详细阐述了银屑病的典型症状及发病机制,并介绍了前沿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知识的力量帮助患者和公众正确认识银屑病及其管理,助力患者早日回归健康生活。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实则并非由真菌或细菌感染引起,而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近六成患者病情已进展至中重度。张建中教授强调,银屑病不仅是一种皮肤病,更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能并发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肥胖、炎症性肠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需尽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银屑病与炎症密切相关,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张建中教授解释道,人体免疫系统出现小故障,面对压力、感染等刺激时反应过度,产生过多炎症因子,导致正常情况下保护人体的炎症因子攻击人体,表现为皮肤损害和鳞屑,严重时可发展为关节病型银屑病。 银屑病的系统治疗包括针对中重度患者的标准疗法,如传统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环孢素、阿维A)和靶向疗法(口服靶向药、生物制剂)。传统免疫抑制剂通过广泛抑制人体免疫系统达到治疗目的,存在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平衡难题,且不宜长期使用。靶向疗法则针对核心炎症通路的关键位点进行精准治疗,相较于传统治疗手段更具优势。 随着靶向药物的研发,银屑病的治疗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建中教授表示,靶向治疗极大改变了银屑病的治疗格局,随着靶向药物的不断发展,患者个体化的治疗需求也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2022年世界银屑病日之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于近日举办了一场科普讲座,旨在提高公众对银屑病的认知,并关爱银屑病患者。据《银屑病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数据,我国银屑病患者超过700万人,这一病症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张建中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银屑病的典型症状和发病机制,强调银屑病并非由真菌或细菌感染引起,而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他提到,银屑病患者往往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其中近六成患者病情已进展到中重度。
张教授指出,银屑病不仅是一种皮肤病,它还会对患者的心理、社交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还会合并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肥胖、炎症性肠病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影响寿命。因此,他呼吁患者尽早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银屑病的治疗与炎症密切相关。张教授将人体免疫系统比喻为一个出现小故障的机器,当面对压力、感染等刺激时,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产生过多的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在皮肤上表现为皮损和鳞屑,在关节上则可能引发关节病型银屑病。
针对银屑病的治疗,张建中教授提出了“规范、安全、个体化”三大原则。对于轻度患者,外用药治疗是首选;对于中重度患者,则应及时启动系统治疗。目前,系统治疗主要包括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阿维A)和靶向疗法(如口服靶向药、生物制剂)两大类。
张教授强调,靶向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它针对核心炎症通路的关键位点进行精准打击,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更高的疗效。生物制剂作为靶向药物的一种,通过抑制关键炎症因子(如白介素-17、白介素-23)发挥作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需要冷藏和注射给药,生物制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小分子口服靶向药物则因其便捷性而受到部分患者的青睐。
张建中教授表示,大分子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作用机制上殊途同归,都是通过抑制炎症通路的关键酶来达到治疗目的。他相信,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的应用,银屑病的治疗将会更加精准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