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致害防控:多措并举护农田

近期,我国多地频发野猪侵入人类活动区域,造成农作物损失甚至人员受伤的事件。对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积极应对,从法律层面探索解决方案,并指导各地开展日常防控工作。

自2023年6月起,国家林草局已将野猪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移出,无需再办理《狩猎证》进行猎捕,从而为野猪致害防控工作清除了制度障碍。

为全面提升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国家林草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方案内容包括:

1. 指导各地开展监测预警,科学确定野生动物致害防控重点区域;
2. 加强预防控制,采取优化栖息地、建设防控设施、调控种群等措施;
3. 建立健全补偿救助机制,推动制定修订补偿办法,探索致害保险机制;
4. 加强宣传引导,开展科学保护宣传和致害安全教育。

通过以上措施,野生动物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得到有效降低。

为保障专业猎捕工作顺利开展,国家林草局正与公安部协调优化枪支弹药使用管理制度。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猎捕经验,拓展笼捕、网捕、围栏诱捕等多元化猎捕手段。

国家林草局正部署各地对人员密集场所、交通干线等重点区域陆生野生动物致害情况进行排查,加强监测预警,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主动预防。此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主动防控措施,如研发野猪电子限制器、推广修建物理隔离措施、探索智能化驱赶野猪技术等。

在野猪致害保险方面,各省林草主管部门积极向省财政厅申请解决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补助资金,并在野生动物致害保险工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纷纷推出相关保险产品,确保受损群众及时得到补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