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打造孩子健康成长新平台

近日,我国教育部等十七个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文件,该文件旨在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基础,以资源为纽带,推动家校社的有效协同。文件规定,到2025年,我国50%的县将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全国所有县都将全面建立“教联体”。

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与之相应的育人工作必须是连续的、日常的,并且是不间断的。近年来,家校社之间的协作和冲突时有发生,这也引发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教联体”模式正是推动“1+1+1>3”的一种有效工作方式。

早在上世纪初期,教育家陶行知就强调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并提出了一套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学生成长中的角色虽然不同,但其目标却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教育效果可以相互叠加。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家校社三方的协作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往往被视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完全胜任这一角色。因此,我们需要角色的转变,在看似无形的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程度高、针对性强的指导。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其教育内容和效率都比家庭教育更高。然而,学校教育仍然离不开其他主体的协同。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面临的问题包括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社会教育可以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会教育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泛的来源。

总的来说,《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出台,使得家校社联动的目标从理想变成了实际行动。通过联责任、联资源和联空间,育人工作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