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以来A股市场进入新周期,机构资金加仓内需产业链
A股市场在周四遭遇下跌压力,其中芯片股、AI主线品种纷纷出现高位回落的长阴K线,导致市场热钱情绪受到挫伤。这影响了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的表现,同时成交金额也开始萎缩,显示出短期市场的压力逐渐浮现。
外围压力因素在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有一定数量的增量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这些资金往往决定了中短线市场的热点风格。例如,今年上半年,沪深300ETF等宽指ETF大幅放量,推动了红利主线出现超额收益率。而在9月底以来,两融等杠杆资金以及新开户的中小散户资金成为了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这导致了高弹性高成长股在涨幅榜上的崛起。
其次,美元指数及其外围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在第三季度,随着美联储降息和美元指数的回落,外资回流,本土机构资金也开始增持,推动了A股市场在9月中下旬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然而,近期美元指数强劲反弹,美联储降息声音减弱,这可能导致部分外资开始减持,进而影响到蓝筹股、白马股的压力。
尽管如此,对于短线走势,投资者不应过分悲观。一方面,经过调整的港股和中概股已回到9月下旬的水平,而互联网龙头的业绩也已触底,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内需正在构建一个新的积极向上的拐点。另一方面,险资等长线资金近期积极加仓,开始布局具有产业拐点预期的医药股龙头,这也为A股市场的中长期走势提供了支持。
因此,投资者在应对短线压力时,可以关注市场交易热度变化,适时调整投资组合,减持近期涨幅过大、估值较高的品种,低吸具有业绩拐点预期的内需产业链龙头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