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谈文学: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与思考
11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西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一场关于“媒介时代的读与写”的主题讲座在此举行。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为在场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
此次活动是“‘书香青春,阅见未来’——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的收官之作。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该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共同策划,旨在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走进高校,与学生们分享人文历史、科普新知、地理探索、经典文学等多领域知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李洱教授曾任教多年,曾任《莽原》杂志副主编,著有《饶舌的哑巴》《遗忘》等多部小说集,其长篇小说《应物兄》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此次讲座,李洱教授以清华大学人文学科的历史为引,通过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个人经历,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理解。
他认为,科学与人文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有所区别,人文科学以批判的态度看待研究对象,而科学则注重研究对象的内部深层次。在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李洱教授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需要弥合分歧,共同探索新的可能性。
李洱教授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科学研究的生命力也在于语言的运用。在尊重自然科学的同时,他也强调文学意识的滋养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讲座进入互动环节,来自各高校的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李洱教授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甄别文学著作的价值、应对当下经验贬值可能带来的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讲座结束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学专业大三学生周书羽表示,此次讲座让她对文学的深刻剖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认识到文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表示,此次讲座激发了她对知识隔阂和文化断裂的深度思考,并决心在专业细化的浪潮中,打破界限,拥抱多元知识,实现自我认知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