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间一刻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新实践
近日,北京市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了课间调整为一刻钟的新政策,经过百日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12月12日,主题为“激活课间一刻钟 激发学生成长新动能”的研讨会在清华附小举办,旨在探讨课内课间一体化育人的新思路。
在研讨会上,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展示了如何将课程内容与课间活动相结合,创新游戏玩法。例如,在劳动课上制作的沙包成为课间游戏的道具,科学课上学习的热气球被转化为“气球风火轮”的新玩法,艺术课上制作的瓶盖玩偶也成为了孩子们的课间玩具。这些举措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清华附小科学教师张懿表示,课程设计与课间活动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科学习,也丰富了课间活动的多样性。他提到,通过让学生学习空气的基本属性,他们在课间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游戏,如用袋子捕捉空气、比较空气的轻重等。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在报告中强调,学校将课间一刻钟纳入儿童一日常态生活育人系统中,通过生理调整、自主游戏、学习准备等环节的科学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营造了多元的课间活动环境,包括AI短绳赛、AI跑步场、音乐驿站、心灵驿站等,让学生成为课间资源的发掘者、规划者和组织者,实现“我的课间我做主”。
市、区两级教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指出,为不断优化课间一刻钟政策,教科院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全域教研、教研共同体、课程整体育人、集团化课程创新实验等方式,引领课间一刻钟的优化工作。同时,将深入开展课间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注课间活动规律特点,促进与课堂教学的协同创新。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表示,课间一刻钟政策实施一学期后,学校课间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教师的教学环境更加宽松,学校的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未来,北京将重点推进课内、课间和课后的一体化设计,特别是五育融合一体化,让孩子们在全面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和持续优化,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一刻钟政策正逐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