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子路漫漫:被拐儿童回归家庭后的挑战
在我国,近年来儿童拐卖事件频发,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拐卖儿童罪的罪犯余华英判处死刑;10月30日,电影《失孤》的原型案在二审中维持了原判。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对寻亲群体的广泛关注。
《法治日报》记者通过梳理近年来寻亲成功的案例发现,虽然被拐儿童最终得以与家人团圆,但他们在新家庭中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例如,“梅姨案”中的欧阳佳豪在被拐19年后才与父亲相认,长时间的分离使得父子间的共同话题匮乏。还有一些被拐儿童在认亲后,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与亲生父母取得联系,导致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难以融入。
此外,被拐儿童回归原生家庭后,他们可能需要重新建立对原生家庭的身份认同。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充满困惑和矛盾,一些孩子在两种家庭之间的情感拉扯中会感到迷茫和痛苦,产生自我定位失调的问题。
在儿童拐卖案件中,生存权往往是首要威胁。被拐卖的儿童往往缺乏基本的生存保障,如食物、住所和医疗等。此外,他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被视为商品,发展权和参与权被忽视,导致他们在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被拐儿童的救助力度。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被拐儿童的需求,积极参与到关爱和保护被拐儿童的工作中来。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为被拐儿童提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