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浪潮下,高校人才培养谋变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崛起正逐步改变就业市场的格局,为求职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力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了包括“就业新空间”、“新职业”、“新就业增长点”在内的24条举措,旨在破解就业难题。
在新政策引导下,人工智能训练师、大模型资源工程师、直播运营等科技范儿和新鲜感十足的岗位出现在招聘会和招聘平台上,吸引了众多求职者的关注。同时,新兴产业发展为求职者打开了全新的职业空间,新的职业身份也随之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强调,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为实现这一目标,《意见》提出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等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协同增效。
此外,《意见》还提出开辟康养就业新领域,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休闲、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解释,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强新兴产业就业创造效应,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陆续发布6批共93个新职业,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数字职业。这些新职业不仅有效支持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也成为破解就业问题的一把“钥匙”。
面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高校也积极调整专业建设,以适应市场变化。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近年来,多所高校纷纷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市场变化。例如,四川大学拟在2024年撤销31个专业,同时计划申请人工智能等4个新专业。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4种本科专业,进一步强化了学科交叉融合,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了全生涯、体系化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