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关注肺功能,早筛早治不容缓
11月20日,迎来了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聚焦于“了解你的肺功能”。慢阻肺病,作为我国第三大致死疾病,其公众认知度却不足10%。这一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痛和乏力等。目前,我国仅有不到3%的慢阻肺病患者意识到自己患病,近90%的患者此前从未得到明确诊断,因此,将慢阻肺病的防控工作前移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慢阻肺病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肺功能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从而实现早诊断、早干预。他建议,像量血压一样定期检测肺功能,对于提高慢阻肺病的知晓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配套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这意味着,我国慢阻肺病的防治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专家表示,慢阻肺病的防控关键在于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将为35岁以上已确诊的慢阻肺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通过每年一次的全面健康检查和四次面对面随访,做好患者的追踪查访工作。肺功能检查结果将帮助医生根据患者个人肺功能变化,及时调整并坚持吸入治疗方案,实现疾病的规范管理。
钟南山院士提醒,35岁及以上人群,尤其是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儿童期反复呼吸系统感染者、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有慢阻肺病家族史等,都属于慢阻肺病的高危人群。他建议,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症状或家族史等人群,在每年健康体检中应加入肺功能检测,以尽早发现和干预慢阻肺病。秋冬季节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慢阻肺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应加强防范,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