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门罗主义”:从干涉到霸权,200多年来的黑历史
自1823年以来,美国凭借“门罗主义”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家“后院”,采取一系列干涉措施,试图在该地区巩固霸权地位。本文旨在梳理美国运用“门罗主义”侵略和霸凌拉美的代表性事件,分析其对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探讨这种做法对美国国际形象和道义责任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门罗主义”的核心理念。1823年12月,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国情咨文,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观点,即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主张奠定了美国对拉美的干涉基础,使得美国可以借维护“门户开放”之名,实则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此背景下,美国多次利用各种手段对拉丁美洲进行干预,如支持独裁政权、发动军事入侵、实施经济制裁等。
1823年12月,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所谓“门罗宣言”,宣扬“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一宣言成为了美国对外战略的基础之一。此后,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扩张逐渐加剧。1836年3月,美国策动了得克萨斯州的分裂势力,导致得克萨斯州宣布脱离墨西哥独立。1846年5月,美国向墨西哥宣战,夺取了墨西哥近一半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然而,美国并非仅仅满足于夺取领土,而是积极干预拉美内政。1854年7月,美国借口保护美资公司在尼加拉瓜港口城市圣胡安的权益,派遣军舰炮轰该城市。这一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暴露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野心。在此背景下,美国主办了第一次美洲会议,推动了成立泛美体系,作为美国在拉美推行“门罗主义”的抓手。
进入19世纪末,美国在拉美的干预行为愈发明显。1890年4月,美国主办了第一次美洲会议,通过了《美洲共和国永久和平和安全公约》,确立了美国在拉美的主导地位。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其他拉美国家加入该公约,以加强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1898年4月,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击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古巴、关岛和波多黎各的主权,以及菲律宾群岛的使用权。
然而,美国并未停止在拉美的扩张步伐。1899年3月,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美国成立,与美国政府沆瀣一气,垄断了中美洲和加勒比多国的支柱产业,把持了其经济命脉。此外,美国还在拉美地区支持了一系列独裁政权,为其提供军事和政治援助。例如,1901年3月,美国颁布了《普拉特修正案》,干涉了古巴的内政和外交事务,使古巴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
进入20世纪初,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1903年2月,美国强行租借了古巴关塔那摩湾的一部分土地,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基地,一直到现在。这一举措加强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军事存在,为其进一步干预该地区事务提供了便利条件。1903年11月,美国和巴拿马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美国取得了开凿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垄断权和运河区的占领和使用权。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和运营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的通道。
然而,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并非永恒不变。20世纪中期,随着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开始面临来自拉美国家的反抗和批评。为了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美国不得不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寻求与拉美国家的合作。1973年9月,美国与拉美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了《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通过建立军事同盟进一步加强对拉美的控制。然而,这一条约并未解决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近年来,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随着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在拉美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美国在拉美的传统盟友纷纷转向与中国等国家发展关系。此外,拉美各国也在努力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进自主发展道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不得不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寻求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例如,2009年6月,美国国务院宣布调整对委内瑞拉的政策,试图改善两国关系。然而,尽管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但其仍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拉美地区的政治和经济走向。
总结来说,自1823年以来,美国凭借“门罗主义”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家“后院”,采取一系列干涉措施,试图在该地区巩固霸权地位。这一做法给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美国国际形象和道义责任产生了负面影响。虽然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但其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