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专家解读背后真相:国产电动车凭什么走向世界?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尤其是中欧之间的贸易争端更是备受关注。近期,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就欧方质疑我国电动汽车价格因巨额补贴被人为压低,扭曲了欧洲市场的说法进行了回应。
首先,屠新泉明确指出,欧方所说的“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价格因巨额补贴被人为压低,扭曲了欧洲市场”的说法并不准确。他认为,我国电动汽车出口价格往往比国内销售价格高,并未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我国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够成功出口到欧洲市场,并不是依靠低价,而是凭借品牌、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其次,屠新泉解释道,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主要针对消费者端,而非企业生产环节。因此,在反补贴调查中,补贴的认定和计算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他认为,中国政府历年来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确实存在,但这主要是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和使用,而非直接补贴企业生产。这与反补贴调查中针对生产的补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为补贴的性质认定和规模计算带来了挑战。
再次,屠新泉强调,虽然我国反对欧盟此次反补贴调查,但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需要认真对待并积极配合。他还提醒企业,在应对此次调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风险防控,避免因为反补贴调查而导致的额外损失。
此外,屠新泉还表示,虽然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但仍需正视自己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面对此次反补贴调查,企业应以此次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屠新泉还提出了中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几点建议。他表示,在国内市场上,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售后服务等方式,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在国际市场上,企业则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总之,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虽然引发了一定的争议,但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提升的机会。面对国际贸易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企业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实现在全球市场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