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市全面撤辣:政策调整助力回暖,市民信心能否重拾?
2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布2024至2025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宣布撤销所有楼市“辣招”,包括取消买家印花税、新住宅印花税及额外印花税。业内人士预计,全面“撤辣”后,由于买家可节省大笔税项开支,加上政府大力抢人才,将吸引非香港本地买家及投资者重投香港楼市,相信发展商会加快推售新盘,二手成交量预计会回升七成,10大屋苑今年成交量有望重上5000宗。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楼市将全面“撤辣”2月28日,陈茂波公布2024至2025财政年度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宣布撤销所有楼市“辣招”。陈茂波称,“我们一直密切留意住宅物业市场的情况。经审慎考虑当前的整体情况后,决定即日起撤销所有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即由当天起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及市场情况下,有关措施已无需要。”陈茂波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去年10月25日宣布调整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有关调整包括额外印花税的适用年期由三年缩短至两年、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的税率减半,以及为外来人才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安排。当中,“先免后征”安排深受欢迎,已有超过500宗申请获批,证明香港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陈茂波说,香港金管局在去年7月修订了物业按揭贷款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措施。考虑到外围及本地经济情况,特区政府认为,在继续维持银行体系稳定的前提下,现在有空间进一步修订相关措施,并适当调整其他与物业贷款相关的监管政策。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香港,其豪宅市场多年吸引不少外来资金,尤其内地客,但过去10年政府为压抑楼市及外来需求,于2012年起先后推出“买家印花税”及“双倍印花税”,向来港买楼的非本地或公司买家(以公司名义入市),开征高达30%的重税。即使去年施政报告“半撤辣”,将两项辣税的税率分别降至7.5%,但仍要付15%。以一个楼价1亿元的豪宅单位为例,假设买家属内地客,在新政之前,须支付15%辣税(相当于1500万元)。全面“撤辣”后,包括内地客在内的非香港本地买家,已无须支付任何辣税,变相省税1500万元,只需支付4.25%厘印费(Stamp Duty),因此,预计内地客入市意欲即时回升。深圳中原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邹少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3000万住宅为例,内地买家可省3000✖️10.75%=322.5万,300万以下住宅,仅需缴纳1000元印花税。此外,住宅转售不再需要缴纳10%-20%的额外印花税。邹少伟分析指出,近期香港楼市低迷,房价持续下跌,较高位下跌超20%,创七年以来的新低。而印花税调整是香港调控楼市最直接的方式,以往市场好的时候收紧印花税,以抑制房价上涨,抑制投机,特别是非香港永久居民,购房税费高企。现在市场持续低迷,即便不征收税费,投资房产也难有收益,因此取消是较为合理的,税费大幅降低,有利于促进市场流动性,特别是吸引内地客户到香港购房,短期内市场情绪、成交都有望得到改善。辣招影响下楼市低迷,去年物业注册仅约5.8万宗香港房地产独立分析员纪言迅表示,于楼市而言,这是一大利好消息,之前业内不少人就呼吁香港政府“撤辣”,实际上,年初已经撤销了一些针对商业楼宇的“辣招”,不过,问题的核心还在于住宅方面。之前的“辣招”是针对三年前大量资金流入楼市、楼价疯涨的状态下出台的,但时至今日,楼市状况跟之前大不相同,香港楼价已持续多月下跌,虽然每个月下跌幅度不大,但这一趋势不太乐观,在此背景下,全面撤销“辣招”势在必行。实施超过十年的楼市辣税终完成历史任务,即日起全面撤销。香港中原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楼市在“辣招”打压下,住宅物业交投量不断萎缩,中原地产统计的10大屋苑,成交量更由实行“辣招”前的超过1万宗,减少至去年仅2000多宗,与1997年近2万宗相比,更是大跌近九成。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香港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报306.4点,按月跌1.57点,连跌九个月,累跌13.5%,跌至2016年10月306.3点后的逾7年新低。对比2021年9月历史高位398.1点,香港楼价3年内累跌23%。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从反映香港二手房价走势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来看,在2022年楼价跌逾15%后,2023年再跌约7%。2024年2月12日-2月18日这周仅为145.82,比上月下滑0.5%,而2023年2月13日-2月19日期间,该周数值为163.33。而中原城市分区领先指数(只包括大型屋苑),在港岛、九龙、新界东和新界西中,九龙和新界东环比上月有所微涨,其中,九龙几近持平。而港岛和新界西则环比下跌,其中,市中心的港岛区,较上月下跌1.31%,新界西则环比下跌0.87%。其中,被视为“香港楼市参考指标”的十大“蓝筹屋苑”,一些小区环比出现下调。位于港岛区的太古城环比下跌4.58%,康怡花园和蓝湾半岛分别下跌3.78%和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