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推动全球蓝色经济发展与环保合作”

中国和印度洋地区国家于近日在云南昆明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蓝色经济”,旨在推动各国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同时关注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尽管中国并非印度洋地区国家,但举办这样的论坛是为了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在论坛欢迎晚宴上表示,首先,中国是联合国成员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是我们的共同义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14个目标就是关于海洋合作;其次,中国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的对话伙伴国,该协会有23个成员国和10个对话伙伴国;再者,中国正在推进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在内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在双多边层面已与本地区国家开展了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最后,跨国问题需要跨国合作。

在论坛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指出,中国和印度洋地区国家作为促进蓝色可持续发展的天然伙伴,共同面临着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治理缺失和生态恶化等挑战。他提到,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应运而生,旨在将各国发展愿景连接起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合。

阿富汗临时政府留任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罗胡拉·阿明在专访中表示,阿富汗珍视参与此类国际论坛的机会,该国愿意利用这样的机会与中国及海洋地区的成员国进行合作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指出,无论是在阿富汗还是其他国家,数据的可及性是一个问题。我们也在努力消除这些障碍,尽可能让项目有效实施。他还强调,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重要,需要将发展战略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他认为,我们需要考虑三方面。首先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次是《巴黎协定》,再是《仙台灾害风险管理框架》(Sendia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这三方面不仅是阿富汗需要思考的,也是其他国家需要考虑的。他希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这三个目标。

在论坛中,各方代表就海洋经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者表示,数据可及性和技术共享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国家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此外,各国还分享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罗胡拉·阿明还特别提到了阿富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他表示,阿富汗国家环境保护局已经制定了许多与环境有关的倡议和政策。最近有四到五份与环境有关的文件已经得到了内阁的批准。环境和气候变化也已成为处理气候变化的高级管理层的高度优先事项。为了确保在国家层面上能有可持续的环境实践,他们正在与学术机构密切合作,研究如何将成果纳入环境政策和战略,然后将其付诸实践,在国家层面开展实施。

论坛期间,罗照辉代表中国政府向与会各国表达了积极合作的意愿。他表示,中国愿意与印度洋地区国家共同探讨海洋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加强在海洋环保、海洋科技等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推动实现互利共赢。他希望论坛能为各国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分享知识、增进了解的平台,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罗照辉还特别强调了国际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他表示,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问题,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他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明了中国和印度洋地区国家在海洋经济领域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深入讨论和交流,各国代表不仅增进了相互了解,还为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措施。展望未来,中国和印度洋地区国家将在更多领域展开合作,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