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支付行业迈入新纪元!央行重拳出击,巨头企业纷纷领数千万元罚单,多家机构牌照续展未获通过”

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并将在2024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里程碑式的法规标志着我国支付行业首次拥有行政法规级别的监管依据,对于规范行业发展、防范支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一年,我国支付行业的发展速度迅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交易额接近400万亿元。然而,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一些问题和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为此,央行等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出台了《条例》。

相比2022年,2023年央行及其分支机构对辖内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金额大幅增加,合计开出了9张金额超过千万元的罚单。这些罚单反映出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同时也警示着支付机构要合规经营、防范风险。

此外,2023年央行共公布了两批支付机构续展结果。在第一轮续展中,有12家支付机构成功续展5年,但仍有2家中止审查,4家未提交续期申请。第二轮续展中,有18家支付机构中12家成功续展,另有2家中止审查,4家未提交续期申请。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在2023年收到巨额罚单的公司——广东汇卡商务和中汇电子支付,因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的情形,央行决定中止对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申请的审查。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作为我国金融领域首部行政法规,将为支付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央行副行长张青松指出,《条例》以国家立法形式,着力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利于促进支付服务市场长期规范健康发展。

按照“先证后照”原则实施准入管理,《条例》明确了支付机构注册资本、主要股东、实控人、高管人员等准入条件,对其重大事项变更也实施许可管理。这意味着支付机构在开展业务前必须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否则不得从事相关业务。同时,建立严重违法违规机构的常态化退出机制,将有助于遏制风险的发生。

《条例》将非银行支付行业的全链条全周期监管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有助于防范支付风险。《条例》明确支付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确保支付业务安全可靠。此外,支付机构还需要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业务情况,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为了确保《条例》能够平稳实施,央行正在抓紧制定《条例》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将进一步明确监管标准、规定监管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支付机构的日常运营。同时,央行还将继续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总之,《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是支付行业的重要事件,标志着我国支付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支付机构应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共同推动支付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