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同志去世,享年113岁,曾是亚洲最年长男性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
施平同志原名施尔宜,1911年11月出生于云南大姚县。他在中学时期就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并于1926年在昆明投身大革命。1931年秋,他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担任学生抗日会主席,参与领导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施平担任浙大学生会主席、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主席,领导杭州全市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任全国学联执委特别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施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浙东南特委宣传委员、云和县工委书记,在云和期间,利用公开身份筹办《云和快报》,并发表多篇抗日文章。
1941年8月,施平同志进入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在此期间,受新四军军部委派,护送邹韬奋到淮南军部。1946年至1947年,施平任南通县委书记、县警卫团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施平同志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是新中国的北京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施平同志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施一公曾在《光明日报》署名发表的文章《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中提到,他的籍贯是云南省大姚县,这是他的爷爷施平出生的地方。爷爷年轻时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离开云南,就读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在那里与他的妻子杨琳相识并结婚。杨琳曾是杭州进步学生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因此被国民党政府判定是共产党员而被捕入狱。
施平同志的一生,充满了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畏艰险,英勇抗敌,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