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研发遇挑战:我国电科21所突破关键技术

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21所)成功研制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电科机器人1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的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等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中国电科21所成立于1963年,主要从事各类微特电机与组件的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电子等领域。近年来,该所致力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尤其在机器人电动关节、轻量型多关节机器人、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及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推出的“电科机器人1号”是该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重要尝试和突破。

据悉,“电科机器人1号”身高162厘米,体重60千克,拥有39个自由度(包括手指关节),单臂最大负载5千克,双臂最大负载10千克,最快行走速度可达5千米/时。在外观设计上,该机器人以银灰色为主,身型上以黑色为底色并标有“21”所,呈现出强烈的科技感。从技术角度来看,“电科机器人1号”已经具备了在非平整地面上稳定行走、搬运物品、倒水、拿水杯、搬箱子等基本功能,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灵巧作业能力。

然而,这款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电科21所机器人工程中心工程师蒋志勇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所有机器人中最复杂的一种,其实现“具身智能”的目标对视觉识别、运动控制算法、关节协调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从外形设计到电机部分的选型,团队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讨论和试验,最终确定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机器人造型。但是,在人形机器人启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电机部分与中国电科21所自行研制的操作系统出现不兼容,导致整个操作系统出现问题。

为了确保“电科机器人1号”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中国电科21所的研发团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测试,模拟各种可能的运行环境和情况,以期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改进。蒋志勇博士表示:“我们在仿真测试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些甚至是在机器人‘直接飞车’的情况下出现的,这让我们深感压力。但我们坚信,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更好地推动技术进步。”

尽管目前“电科机器人1号”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已经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据蒋志勇博士透露,预计明年一季度,“电科机器人1号”将被投入到智慧物流生产场景中进行应用验证。届时,该机器人将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为实现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朝着快速发展的方向迈进。《“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为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未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人形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成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之,中国电科21所研制的这款人形机器人“电科机器人1号”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究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