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军造假案:检察机关深挖线索,助力捍卫国防权益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侵犯国防利益、损害军人军属权益的典型案例。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共10个,其中包括一起伪造、买卖武装部队证件的案件。

该案发生在2017年,当事人余某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通过网络购买了一本伪造的军官证。随后,谭某、张某在未履行法律义务的情况下被司法机关发出限制消费令。为了逃避这些措施,谭某找到了余某某,并与她合作购买了更多的伪造军官证,以便在公共场合冒充军人。在谭某的帮助下,刘某某也购买了10本伪造的军官证。

在这些证据面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对余某某、谭某、刘某某进行了起诉。经过审理,朝阳区人民法院以余某某、谭某、刘某某犯买卖武装部队证件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有期徒刑一年。此外,张某也被以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针对这一案例,检察机关利用数字检察技术,建立了涉军造假大数据监督模型,通过对已查实的假军官证信息与其他数据的比对,发现了更多潜在的违法行为。在此过程中,检察机关还与军事检察机关开展了军地协作,共同打击涉军造假行为。

此外,检察机关认为,部分单位在审核军人身份时的疏忽,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检察机关提出了在国防利益领域开展公益诉讼的建议,包括推动相关部门建立武装部队证件在互联网客运票务平台购票的审验机制,规范各行业的审核查验认证制度,以及加强对网络购物平台的监管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