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转移全景图谱揭示复杂进化轨迹,助力研发新疗法》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院士/孙云帆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张力烨团队等医疗机构合作,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Cancer Cell》上发表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肝癌转移具有复杂的时空演变过程和克隆选择机制,为肝癌转移预测的新标志物的研发和治疗新靶点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肝癌,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尤其高发,每年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近一半。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约70%-80%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生了肿瘤播散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即便进行手术切除,肝癌术后五年内的转移复发率仍高达60%-7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长期生存。因此,深入研究肝癌转移的内在机制,寻求更为有效的干预策略,成为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本次研究从两万多名肝癌手术病人的样本中筛选出182例肝细胞癌患者,并对其原发灶、转移灶和肝内复发灶进行了手术切除。为了获得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数据,研究人员还对手术样本进行了回顾性多区域取样。经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共收集了461个石蜡包埋组织,包括基因组、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和数字病理等多组学信息。
通过对这些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研究人员首次系统地描绘了肝癌转移的时空演变全景图谱,揭示了肝癌转移的复杂进化轨迹和克隆选择机制。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发现肝癌转移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分子表达全景图谱极度缺乏,肝癌在转移过程中的克隆选择等演化规律尚不清晰。这导致了肝癌转移病灶的临床诊疗仍然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认为,进一步挖掘肝癌转移的内在机制,将有助于开发出更为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通过识别肝癌转移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以实现早期预警和个体化治疗。同时,通过对肝癌转移过程中的克隆选择等演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如抑制肝癌细胞的克隆选择,从而阻止肝癌的转移和恶化。
总之,本次研究为肝癌转移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肝癌的防治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