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寻找新的契机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未来”明德战略对话(2024)中,美国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拉雷斯(Klaus Larres)强调了当前迫切需要增加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拉雷斯教授此次访沪期间,深入调研了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成果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并在座谈会上探讨了东西方经济对话、竞争与合作、留学生往来交流、气候变化等诸多议题。他强调,各国间的合作是促进交流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表示,上海的开放、创新和包容特质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入驻,其中外资企业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任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的罗思义认为,过去他曾与上海方面就经济问题展开对话,当时双方互相尊重且有坚实的合作基础。他相信,无论是上海还是伦敦,都愿意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合作。

此外,顾爱乐,欧洲亚洲事务研究所(EIAS)总裁,提到了中国与卢森堡在金融行业中的合作,并对中欧未来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他指出,虽然欧盟27个国家在法律上无法以一个国家的名义运作,但每个成员国都有其独特的行事风格和对华关系,这使得总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使中欧关系更加紧密。

马吉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建议我国学者前往她所在的巴黎了解情况。而我国的研究员刘兴华则进一步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等背景下,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有助于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领域的风险。

罗泽尔,乔治梅森大学政策与政府学院院长,认为大学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若要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他呼吁各国家摒弃意识形态思维,放下过度放大价值观的做法,恢复和拓展文化交流空间,以满足中西方人民的需求。

基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扩大合作范围。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各国合作的基础应是相互的。例如,中国在金砖国家领导地位上的议题,以及通过“一带一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格雷许(Geoffrey Gresh),美国国防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呼吁展开现代化、开放的对话。

张忠伟回应称,中国不仅制定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出台相应行动方案,同时也致力于通过“3060”目标展示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困难,正式加入《巴黎协定》,展现出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负责任态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