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城市动脉与毛细血管的探索

在我国首都北京,两位视障人士杨汶和邓红艳通过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然而,尽管城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日益完善,但在住宅区等日常生活中,许多无障碍设施仍不完善,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

杨汶曾在2017年被诊断出视网膜受损,导致夜间视力几乎丧失。在此之前,他长期将自己封闭在家中,直到疫情爆发,两周无法外出使他的精神状况急剧恶化。这使得他意识到需要改变现状,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在小区内跑步一年多后,他加入了奥林疋克森林公园的视障者跑团,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邓红艳的情况与杨汶相似。她因幼时车祸失去双腿,只能依赖轮椅出行。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两年间,她尝试了各种运动方式,包括手摇轮椅完成半程马拉松、游泳、攀岩、玩滑板、练瑜伽,甚至尝试骑马。她认为,正是这些挑战让她不断成长,发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此外,北京作为我国率先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城市,自1988年起已制定了全国首个无障碍设计规范,并在2004年出台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为迎接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更是大力开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致力于打造残疾人友好型城市。然而,即便在城市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在住宅区和一些私人场所,无障碍设施仍不完善,给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于一位名叫张辰的残障人士来说,出门第一步就成为了最大的挑战。他在2023年9月1日出门时,因坡道问题导致连同轮椅一起侧翻,险些受伤。尽管《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经正式实施一周年,但像张辰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这表明,要让无障碍环境建设真正深入到每一个角落,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