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公益项目启动,沈腾担纲倡导大使

我国致力于提升偏头痛疾病认知,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专项教育项目

近年来,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全球有超过十亿人受到偏头痛的困扰。为了提高公众对偏头痛的认识和重视,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于12月17日正式启动了“健康中国行动——2025偏头痛大众疾病认知教育和倡导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开展一系列科普宣教活动,提升公众对偏头痛疾病的认知水平。活动邀请了知名演员沈腾担任公益倡导大使,借助其广泛的影响力,提高公众对偏头痛的关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王伊龙教授强调,偏头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患者失能,甚至增加脑梗等严重疾病的风险。同时,不当使用止痛药物也可能引发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

传统的偏头痛治疗药物包括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面临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对偏头痛病因研究的深入,针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创新靶向治疗手段逐渐成为新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恺鸣教授表示,CGRP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头痛及相关症状,降低发作频率。

目前,全国已有上百家医院建立了头痛中心或头痛门诊,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刘恺鸣教授建议,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

此次启动的偏头痛教育项目将全年进行科普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提高公众对偏头痛的认知,增强对患者的社会接纳与理解。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表示,项目将唤起公众对偏头痛患者的关注,鼓励患者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同时希望医疗机构和专家学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禁用原料再曝光:多品牌化妆品抽检不合格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则通告,针对2024年度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进行了通报。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在检验中发现,10批次标示名称为KF植物去屑止痒洗发水等化妆品存在不符合规定的现象,这些产品检出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明令禁止使用的原料。

涉及的不合格化妆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产品:

1. 广州美科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KF植物去屑止痒洗发水,由广州清力科技有限公司经销;
2. 广州高优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道到道发质营养霜,总经销为广州道到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 广州润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尚康源瓷溜滑补水香丝乳,备案人为莱恩(广州)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 广州梦涵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伊菲达EVFDAS香氛精华液;
5. 广州市大家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珂芮丝臻采润肤冰凝膜;
6. 广东瑞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委托广州瑞虎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瑞虎清水黑发染发膏(自然黑),总经销为广州无忧客贸易有限公司;
7. 广州樱娜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施瑞莱光感靓肤乳;
8. 上海利莱日化有限公司生产的sweetcolor指甲油SH324;
9. 汕头市靓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茗雪瓷肌无瑕补水修颜BB霜;
10. 上海贞贤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诺必行婴宝护肤霜。

其中,上海贞贤化妆品有限公司对样品的真实性提出了异议。经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实,该企业并未生产或进口上述抽检不合格的产品。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和《化妆品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要求上海市、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涉及的不合格化妆品的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依法立案调查。同时,责令相关企业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并开展自查整改。

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已通知相关化妆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上述产品,并依法调查其进货查验记录等情况。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对于涉嫌犯罪的行为,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百奥泰拓展拉美市场,司库奇尤单抗喜签授权协议

近日,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百奥泰宣布,已与SteinCares(注册名:Logistics Business Services,S.R.L,以下简称“Stein”)签订了一份授权许可及生产、供货和商业化协议。根据该协议,百奥泰将其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在巴西及整个拉丁美洲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许可给Stein,并收取相应费用。

此次交易中,首付款及里程碑款项总额最高可达800万美元,包括12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累计不超过68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此外,还将按照净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获得收入分成。百奥泰方面表示,此次协议的签署预计将对公司未来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BAT2306是百奥泰根据我国NMPA、美国FDA、欧洲EMA的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司库奇尤单抗生物类似药。该药物活性成分是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的IgG1kappa亚型单克隆抗体,能够高亲和力特异性地结合人白介素17A(IL-17A)和人白介素17A/F(IL-17A/F),从而有效抑制白介素17介导的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截至目前,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已完成全球III期临床研究。

Stein是一家专注于拉丁美洲医疗保健产品商业化和分销的公司,其产品线包括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和复杂仿制药。今年3月18日,百奥泰与Stein签订了授权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将BAT2506(戈利木单抗)注射液和BAT2606(美泊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巴西及整个拉丁美洲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许可给Stein,并可获得总金额最高6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款项,包括12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累计不超过48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同时享受净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入分成。

恒瑞创新药SHR-A1811拟突破卵巢癌治疗困境

近日,恒瑞医药旗下子公司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宣布,其研发的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简称“药审中心”)列入拟突破性治疗品种公示名单。该药物拟用于治疗HER2表达阳性的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有望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目前,手术联合铂类药物化疗是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但约70%的晚期患者会在3年内复发,并可能对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由于铂耐药复发卵巢癌(PROC)的治疗手段和疗效有限,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因此,该疾病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据研究,大约30%的铂耐药卵巢癌患者存在HER2表达,这类患者的肿瘤浸润性强,无病生存期短,预后较差。虽然抗HER2治疗已在多个瘤种中得到了验证,但目前尚无针对HER2表达铂耐药卵巢癌的药物获得批准。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的上市,将为这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该药物通过与HER2表达的肿瘤细胞结合并内吞,在肿瘤细胞溶酶体内通过蛋白酶剪切释放毒素,从而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截至目前,注射用SHR-A1811相关项目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7.15亿元,展现了恒瑞医药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坚定决心。

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将持续关注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的研发进展,争取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助力攻克卵巢癌这一世界性难题。

蕾特恩祛痘风波:低价引流,套路分期引争议

近日,有关蕾特恩专业祛痘国际连锁机构的投诉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众多消费者反映,蕾特恩部分门店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以及诱导消费者贷款等问题。

据消费者透露,蕾特恩在短视频平台上以低价团购的方式吸引顾客,但在消费者到店后,又会引导他们办理高额贷款分期支付的年卡,成为消费者反映的共性问题的焦点。

彭先生表示,他最初是通过短视频平台上的低价团购活动,以18.8元的价格来到昆山蕾特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浦分公司进行面部护理项目。但在店内,他被推荐购买了总价达5万元的分期付款套餐,每月需支付高额的分期费用。

小陈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短视频平台上以39.9元的价格团购了惠州蕾特恩下铺店的祛黑头项目,到店后被店员和店长诱导办理了6800元的年卡,并开通了分期付款。

然而,蕾特恩的媒体负责人声称,公司早前已发布规则性文件,禁止门店办理金融分期,并对违规门店进行严肃处理。同时,他们表示,公司明令禁止为大学生办理分期。

尽管如此,记者发现,蕾特恩依然存在诱导大学生办理分期支付的现象。

在分期贷款过程中,消费者取消分期时遇到了高额的赔偿金问题。彭先生和小陈都表示,在取消分期时被要求支付高额的违约金。

此外,一些消费者在办理分期贷款后,商家突然失联,导致退款困难。北京朝阳区的赵小姐在蕾特恩(望京店)购买了2.46万元的服务,但店员失联后,她发现店铺负责人已更换,且新负责人不承认其购买的服务。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表示,蕾特恩在朝阳区的两家分店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场监管部门无法与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

面对消费者投诉,蕾特恩在官网表示,公司要求门店在明显位置张贴价格公示表,保证价格公开透明。但消费者表示,在实际情况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执行。

对于此事,律师表示,商家制造看似正常的借贷项目,通过欺骗诱导的方式让消费者贷款,且整个贷款流程由商家控制,可能涉嫌套路贷。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调查此事。

华康医疗股东密集质押,持股比例超27%

华康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及控股股东谭平涛、胡小艳近期进行了股份质押登记。谭平涛本次质押1200万股,占其持股比例25.69%,占总股本11.36%;胡小艳质押300万股,占其持股比例96.04%,占总股本2.84%。两人合计质押股份1500万股,占总股本的14.20%。截至目前,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在内的关联方,累计质押股份数量占总持股比例为27.45%。本次股份质押情况为投资者提供了公司股权结构的最新信息。

阳普医疗高层动荡,业绩下滑引关注

近期,阳普医疗迎来高层人事变动,董事长邓冠华及多位董事、监事辞职,引发行业关注。据了解,邓冠华因个人原因无法正常履职,已被公司控股股东提议解除非独立董事职务,并等待股东会审议。今年以来,邓冠华曾两度被采取留置措施,目前仍处于留置状态。

自今年4月起,邓冠华因涉嫌违纪违法被广东省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随后,阳普医疗举行董事会,授权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蒋广成代为履行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及总经理职责。但在5月,广东省监察委员会解除了对邓冠华的留置措施,邓冠华随后将所持阳普医疗股份全部质押。然而,7月8日,邓冠华再度被珠海市监察委员会留置。

与此同时,阳普医疗董事会于12月12日收到四位董事和一位监事的辞职报告。其中,田柯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董事及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将继续担任公司副总经理;田艳丽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及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将在公司其他岗位上继续任职;邓湘湘申请辞去董事及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辞任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刘焕亮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独立董事及多项委员会职务,辞任后不再担任阳普医疗任何职务,且未持有公司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位董事的原职务任期均至2026年6月20日,截至目前,田柯、田艳丽、刘焕亮均未持有阳普医疗股份。此外,徐光枝也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监事职务,将在公司其他岗位上继续任职。

阳普医疗作为国内静脉标本采集领域的龙头企业,业务涵盖真空采血系统、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然而,近年来公司业绩陷入困境,2020年实现净利润1.63亿元,2021年净利润仅剩1856.85万元,2022年-2023年更是陷入亏损,亏损额分别为1.98亿元和6320.38万元。今年前三季度,阳普医疗连续亏损,亏损额达4251.76万元。

面对公司高层变动和业绩压力,阳普医疗未来发展备受关注。

乙肝新药奈瑞可韦突破性纳入国家名单,创新疗法望改写治疗史

近日,广生堂宣布,其控股子公司福建广生中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乙肝治疗创新药物GST-HG141(商品名:奈瑞可韦)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的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该药物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症疾病,可导致多器官损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19年全球有约2.96亿慢性乙肝感染者,150万新发感染者,以及82万人因乙肝相关疾病而死亡。为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WHO提出了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目标包括将新发感染率减少90%,死亡率减少65%,诊断率提高至90%,治疗率提高至80%。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数量庞大,根据Polaris国际流行病学合作组织的推算,2016年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6.1%,慢性HBV感染者达8600万例。然而,我国的乙肝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仅为22%和15%,市场潜力巨大。

奈瑞可韦(GST-HG141)作为一种新型乙肝核心蛋白或核衣壳调节剂,是全球首创的一类新药,广生堂对其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截至目前,全球尚无同类产品上市。该药物已于2024年9月完成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奈瑞可韦对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药效,能够显著抑制HBVDNA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广生堂的II期临床研究成果已得到国际肝病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的认可,并以最新突破摘要的形式在AASLD年会上展示。奈瑞可韦作为全球潜在的创新药物,有望为乙肝治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牙膏乱象:功效夸大,真假难辨,监管部门出手!

近期,国家药监局对牙膏产品实施备案管理,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然而,新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面上仍存在一些牙膏产品宣传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甚至涉嫌违规销售“消”“械”字号产品。

调查发现,部分牙膏产品宣传内容夸大其词,以“野松草本逸牙齿松动养龈固齿牙膏”为例,该产品宣称能缓解牙齿松动,却未提及产品包装上仅有的生产许可证编号,缺少牙膏备案编号。此外,还有多款再生硅牙膏宣称可以修复牙洞,但实际效果却饱受消费者质疑。

一些商家甚至将牙膏宣传成能“包治百病”的神器。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口腔科医生任志明指出,任何牙膏都无法治疗口腔疾病,不能宣称具有医疗作用。牙膏不具有“促进幼儿长牙”“修补牙洞”“闭合牙缝”“稳固牙松动”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牙膏产品混淆“消”“械”字号概念,误导消费者。如某电商平台销售的“极速医生再生硅牙膏”和“(华南)口腔医学研究中心再生硅护龈固齿牙膏”,其宣传图片、实验数据图等与“香港大药房”护龈固齿牙膏雷同,仅更换了产品包装。

对此,有地方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长期使用这类产品可能存在健康隐患。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购平台上的“消”“械”字号产品与牙膏混为一谈,如医用口腔护理脱敏膏、牙科分离剂、抑菌膏等,宣称是“医用级牙膏”,实则混淆了概念。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应加大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夸大宣传、违规销售等行为,确保牙膏市场秩序规范,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理性对待牙膏产品,不要轻信夸大宣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牙膏新规实施:功效宣称更规范,市场净化在即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牙膏行业全景图谱》,2023年中国牙膏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279亿元,同比增长6%。根据企查查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国内牙膏生产相关企业共有363家。在这之中,近六成的企业成立5年以上,其中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33.61%,而成立5-10年的企业占比为25.62%。今年至今,已有28家企业完成了新注册。

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牙膏行业的不规范行为也日益凸显,例如网络宣传中夸大产品功效等问题。为加强牙膏行业的监管,2023年12月1日,《牙膏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各牙膏生产企业正根据新规进行调整,并计划在2025年12月1日前完成牙膏的功效宣称备案,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高文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网络上的牙膏功效宣传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合力监管,包括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和消费者监督。牙膏的功效宣称将越来越严谨。与普通牙膏相比,功效牙膏的价格通常更高,单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利润也更为丰厚。

牙膏原料成本差异较大,传统原料如氟化钠、硝酸钾等价格较低,而新兴原料如生物酶、生物活性玻璃等则价格较高。电商平台的高入驻费、产品推广费用和运营成本也使得产品之间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根据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的调研,经济型牙膏每标准支价格在7元以下,市场份额为16%;中档牙膏每标准支价格在7.1-15元,市场份额为48%;高端牙膏每标准支价格在15元以上,市场份额为36%,这一价格水平和档次与国际较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

《牙膏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牙膏行业开始实行备案管理,牙膏备案人成为产品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的第一责任人。新规规定了牙膏的功效宣称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要求备案人在备案信息服务平台公布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数据或产品功效评价资料的摘要。

以云南白药牙膏和冷酸灵医研专效修护牙膏为例,这两款功效牙膏在国产牙膏备案平台查询时,功效宣称一栏显示“搜索无结果”。冷酸灵医研专效修护牙膏的备案企业登康口腔表示,根据国家药监局的要求,牙膏备案人需在2025年12月1日前完成产品备案资料整理。除了公布产品功效宣称依据的摘要外,简化备案的牙膏产品还需提供理化、微生物检验、毒理学试验、产品执行标准、产品安全评估资料等。登康口腔表示,已开始补充部分产品备案资料,并公示功效作用评价摘要,确保所有产品在2025年12月1日前完成备案。

高文颖肯定了上述说法,并指出牙膏功效备案同样给予了一段时间的缓冲期。随着监管的加强和宣称目录的发布,牙膏的功效宣称将更加规范和严谨。此外,记者注意到,一些此前在功效宣称上有问题的产品已经开始调整外包装或商标,例如幽螺莎星品牌已从“抗幽门螺杆菌牙膏”更名为“幽莎甘草牙膏”,包装上也不再提及幽门螺杆菌。

血气分析仪召回:西门子医学诊断发布客户通知

据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消息,加拿大艾博科公司(Epocal Inc.)近日对其生产的血气分析仪(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72221540)启动了二级召回。该仪器基于干式电化学原理,用于体外定量检测动脉全血液样本中的pH、pO2、pCO2、Hct、电解质和代谢物。

召回原因是在特定使用情况下,血气分析仪的主机屏幕上可能会显示先前分析过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而不是当前患者的真实信息。此次召回涉及的型号为EPOC Reader,产品批次和生产(或进口中国)数量总计61台,分布在中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为40台,其中已有8台安装使用。

为应对此次召回,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加拿大艾博科公司的代理,已向所有经营和使用单位发出客户通知,详细说明了事件情况并提供了预防措施。公司还计划通过软件升级来解决这一问题,新软件版本预计将消除该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召回不涉及实物产品的回收。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曾于2017年从Alere公司收购了Epocal Inc.,后者是一家专注于POCT血液诊断系统产品开发和提供的企业。

此前,加拿大艾博科公司也因产品出现血糖检测结果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主动召回。国家药监局官网信息显示,2020年9月4日,因涉及特定型号、批次的血糖分析卡偶发不一致(低偏倚)的结果差异,生产商Epocal Inc.对血气分析检测卡(干式电化学法)(注册证号:国械注进20182400183)启动了三级召回。所幸的是,中国未进口涉及该批号的产品。

三友医疗收购水木天蓬延期回复,业绩承诺成关注焦点

三友医疗发布延期回复上交所问询函公告,市场关注高溢价收购及业绩承诺

近期,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友医疗”)发布了一则关于延期回复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审核问询函的公告。公告中指出,由于涉及交易的部分事项尚需进一步落实,公司预计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的书面回复和相关文件,因此申请延期回复。

此次延期回复的审核问询函涉及三友医疗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相关问题。该交易旨在通过收购北京水木天蓬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木天蓬”)37.1077%股权和上海还瞻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上海还瞻”)98.9986%有限合伙人出资份额,以及现金收购上海还瞻1.0014%普通合伙人出资份额,最终实现对水木天蓬100%股权的控股。

三友医疗在公告中并未透露问询函涉及的具体问题,但市场普遍关注交易的高溢价、承诺业绩、业绩补偿等问题。据悉,本次交易中,水木天蓬37.1077%股权的交易价格为3.31亿元,上海还瞻100%出资份额的交易价格为8476.06万元。评估结果显示,水木天蓬的评估增值率达406.21%,而上海还瞻的增值率为0.00%。

此次交易背后,三友医疗希望通过扩大业务版图,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然而,随着2023年3月开始的脊柱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在全国各省份逐步落地实施,三友医疗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业绩承压。2023年,三友医疗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08%,净利润同比下降49.91%。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7.3%,净利润同比下滑87.07%。

为确保交易顺利完成,交易对方之一、三友医疗实控人之一的徐农承诺,水木天蓬在2024-2026年度及2025-2027年度的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将分别达到4013.46万元、4773.37万元、5518万元、4773.37万元、5518万元和6536.3万元。

针对此次延期回复,三友医疗表示,已与相关中介机构共同落实问询函要求,并向上交所提交了延期回复的申请。公司将继续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投资者知情权。

睿昂基因核心高管被查,业绩能否止跌回升?

近日,我国知名基因检测企业睿昂基因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熊慧,实控人、董事兼副总经理熊钧因涉嫌诈骗罪被公安机关批捕,并移交检察机关。这一事件对睿昂基因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悉,熊慧、熊钧等四人此前因涉嫌非法经营罪已被采取强制措施。经过调查,熊慧、熊钧被正式批捕,相关案件将由检察机关进一步审理。与此同时,熊钧已辞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职务,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另外两名涉案副总经理何俊彦、薛愉玮也已辞职,但仍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

熊慧、熊钧等四位实控人熊慧、熊钧、高尚先和高泽,同属一个家族。熊慧、熊钧为姐弟关系,熊慧、高尚先为夫妻关系,高泽为高尚先之子。熊慧作为睿昂基因的控股股东,持股21.48%,市值约2.534亿元。此次事件中,熊慧被捕后,董事长职位由其丈夫高尚先代行。

尽管睿昂基因未公布四名高管的涉案详情,但外界普遍认为,他们与此前知名药企阿斯利康骗保案有关。涉案副总经理薛愉玮曾供职于阿斯利康,在阿斯利康中国区员工通过篡改或伪造基因检测报告等方式骗取国家医保基金的过程中,T790M阳性基因检测是关键。睿昂基因的相关业务与阿斯利康有深度合作,且其《招股书》显示,2020年,睿昂基因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就包括了阿斯利康。

在此次事件之前,睿昂基因作为检测行业的“明星企业”,一度受益于新冠病毒检测业务。然而,随着新冠检测业务的缩减,睿昂基因在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亏损。为此,公司将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作为“破局”的关键。今年上半年,睿昂基因自主研发的BCR-ABL P210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荧光RT-PCR法)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白血病分子检测相关产品贡献收入7867.03万元,同比上升7.67%。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德国魏尔啸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白血病、淋巴瘤产品进军欧洲市场。

然而,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睿昂基因依旧难挽业绩下降趋势。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0亿元,同比下降4.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2.73万元,同比下降69.58%。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483.92万元,同比下降23.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数,同比下降超过80%。

莫德纳RSV疫苗遇挫,百亿市场隐现阴霾

近日,全球知名的疫苗制造商莫德纳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的研发中遭遇重大挫折。由于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其RSV疫苗的研发进程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监管下被迫叫停。这一事件发生在莫德纳RSV疫苗上市仅一年多之后,其市场销售额在第三季度也出现了下滑。

据悉,莫德纳开发的mRNA-1345和mRNA-1365两款候选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出现了严重副作用。具体而言,接种这些疫苗的婴儿中,出现严重或非常严重的RSV下呼吸道感染(sLRTI)的比例超过了预期。此外,疫苗引发的预防性抗体Beyfortus反应也表现出减弱的趋势。FDA披露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年龄较低的分组中,有5例参与者出现了与疫苗相关的副作用。

莫德纳在疫苗研发过程中曾发现至少有两例参与者感染RSV,这触发了研究暂停的预警标准。随后,莫德纳迅速暂停了整个研究,并向FDA报告了这一情况。到了今年9月,莫德纳宣布停止了mRNA-1345的研发工作。

莫德纳的RSV疫苗原本预计将在全球市场掀起一股风潮。然而,由于此次事件,其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影响。葛兰素史克和辉瑞公司开发的同类疫苗已经在市场中占据先机,尤其是葛兰素史克的Arexvy,在美国零售RSV疫苗市场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份额。

RSV作为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对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构成威胁。据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310万例RSV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其中约10%需要住院治疗,2%-5%的住院患儿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RSV疫苗的研发并非易事。最初,福尔马林灭活RSV疫苗(FI-RSV)在实际接种中不仅有效性有限,还存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甚至导致了婴儿接种后的死亡。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RSV疫苗在2023年问世,为相关企业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莫德纳RSV疫苗的研发受阻,但全球仍有约70条研发管线在推进,其中不乏赛诺菲、默沙东、强生、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以及深信生物、华兰生物、艾博生物等国内企业。尽管进入临床阶段的产品数量有限,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甘李药业GZR18获批FDA二期试验, obesity治疗新突破

12月12日夜间,甘李药业公布重要消息,其全资子公司甘李药业美国公司(Gan & Lee Pharmaceuticals USA Corporation)研发的GZR18药物,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正式进入美国市场的二期临床试验阶段。这一突破性进展,无疑为甘李药业在肥胖及超重治疗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世界肥胖联盟(WOF)发布的《2024全球肥胖报告》最新数据,全球约22亿成年人处于超重状态,这一比例高达成年人总数的42%,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33亿。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精神健康障碍等慢性疾病紧密相关,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开发有效治疗手段成为医药领域的重要课题。

GZR18作为甘李药业重磅打造的GLP-1受体激动剂,其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激活胃肠道和下丘脑等区域的GLP-1受体来实现。具体来说,该药物能够减缓胃排空速度,增强饱腹感并抑制食欲,从而有效减少食物摄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此外,GZR18的双周一次给药频率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并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有望成为肥胖管理的新兴选择。

本次向FDA申请的临床试验适应症主要针对肥胖及超重患者的体重管理,包括伴有或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甘李药业对GZR18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充满信心,并期待其在临床应用中为肥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东方医韵廿五年:传承创新,共谱华章

12月12日,正值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建院25周年之际,一场名为“廿五风华,东方医韵”的文化学术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众多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各界嘉宾共聚一堂,共同回顾医院25年的辉煌历程,并展望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活动开幕式上,东方医院党委书记韩振蕴发表致辞。他指出,25年来,东方医院从初创时期的艰辛起步,逐步成长为一家现代化中医医院,拥有三院区、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床位总数达1377张。医院门诊量和出院人次逐年上升,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医教研协同发展。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代东方人的智慧和辛勤汗水,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长期关怀与支持。

活动中,王琦院士领衔的“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正式揭牌,这是东方医院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扬方面迈出的重要步伐,也彰显了医院对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视。东方医院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传承国医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术经验在医院内的落地生根。

此外,医院还计划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加速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突出中医药特色,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专程录制了贺词,强调要继承、发展和利用好中医药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他提倡大力扶持中医中药学科、事业和产业,实现中医西医的双向发展,并借鉴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强化中医药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

在学术交流环节,王琦院士以《中医体质研究为世界“共病”提供新视角》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为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则以《气候危机时代极端天气与重大疫情复合灾害的研究》为题,分享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活动还对医院杰出贡献者颁发了“荣耀东方功勋奖”和“荣耀东方贡献奖”。东方医院职工还精心编排了舞蹈《流光叙》、朗诵《重温光辉题词,不负时代使命》、合唱《同心共唱 日出东方 传承创新 谱写华章》等精彩节目,展现了医院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医院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坚定信心。

与此同时,科研分论坛和医院管理分论坛也同步召开,围绕中医药科研创新、医院管理现代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东方医院乃至整个中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动力。

国家药监局严查违规化妆品企业,责令暂停生产!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飞行检查时,发现内蒙古宇航人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锦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两家企业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其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严重存在缺陷。为确保消费者用妆安全,国家药监局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对涉事企业进行调查处理。

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内蒙古宇航人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锦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同时,责令这两家企业暂停生产和经营活动,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此举旨在强化化妆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公众的用妆安全。

飞行检查行动体现了国家药监局对化妆品市场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下一步,国家药监局将继续加强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医美风险警示:抽脂手术死亡率引关注

近期,关于江苏盐城网红“刘大美丽”疑似因抽脂手术去世的消息,再次将医美手术的安全性话题推上风口浪尖。这一悲剧事件不仅引起了公众对医美手术安全的关注,也警示着求美者应充分了解手术风险,谨慎选择医生和医美机构。

据了解,近年来,抽脂手术死亡案例频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和医疗美容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广学指出,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求美者术前需全面了解手术风险,并选择正规医生和机构进行整形手术。

具体案例中,一名30多岁的女性“刘大美丽”在盐城某医美机构接受抽脂手术,不幸于当天下午去世。目前,当地卫健委、检察院和警方已介入调查。此外,四川、安徽等地也发生了多起因抽脂手术死亡的事件。

据调查,涉事医美机构存在未使用注册医疗器械、未定期开展灭菌效果检测、使用卫计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整治力度,但仍需警惕不当医美操作导致的医疗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4月,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中,一名年仅19岁的女子在银川某医美机构接受抽脂手术后死亡。主刀医生未做术前评估、无手术进程记录、无用药处方及术后医嘱,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专家提醒,求美者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审慎选择医生和医美机构。李广学强调,求美者在选择医美项目时,应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追求即刻效果,应从长远考虑性价比。此外,求美者还需注意,手术有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前应进行详细检查、麻醉评估和手术前准备。若求美者身体状态不佳,如感冒、发烧、感染或存在器质性疾病,应暂缓手术。

华润双鹤独立董事收警示函 股票交易违规

近日,华润双鹤发布一则公告,透露公司独立董事余顺坤因涉及股票交易违规行为,已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出具警示函。

经监管部门调查发现,余顺坤在担任华润双鹤独立董事期间,于2024年7月15日至7月19日期间,先后进行了买入和卖出华润双鹤股票的行为。具体操作为:买入华润双鹤股票10000股,交易金额17.44万元;卖出华润双鹤股票10000股,交易金额18.26万元。这一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北京监管局决定对余顺坤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此次警示函的发出,再次提醒市场参与者,严格遵守证券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华润双鹤方面也对此事高度重视,并表示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加强公司内部管理,确保公司合规经营。

江苏海雷医药违规被重罚,法定代表人终身禁业

近日,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了对江苏海雷医药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信息。该公司因严重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处以高额罚款,并对其法定代表人实施终身禁业。

据悉,江苏海雷医药有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存在违法行为。针对此情况,江苏省药监局依法对该公司作出如下处罚:

1. 罚款200万元;
2. 没收违法所得52.53万元;
3. 责令公司停业整顿,直至整改完成;
4. 没收法定代表人丁红刚违法行为发生期间自本单位所获收入124002.68元;
5. 对法定代表人丁红刚处以所获收入50%的罚款,共计62001.34元;
6. 终身禁止法定代表人丁红刚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等活动。

天眼查数据显示,江苏海雷医药有限公司原名南京海雷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经营范围包括药品批发、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等。

此次行政处罚,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药品市场秩序的严格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将依法予以严惩,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药店巨头调整投资,聚焦市场与成本优化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针对募投项目进行了调整,反映出了公司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时的策略调整。以下为部分企业的调整情况:

**药店行业调整募投项目**

大参林和一心堂作为国内知名连锁药店,均对募投项目进行了调整。大参林宣布,其南昌大参林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将节余的6726.20万元募集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此举是在考虑到公司现有业务及行业发展情况后作出的决策。由于实体药店零售规模下滑,大参林认为现有的仓储面积已足以满足公司在江西市场的业务发展需求。

另一家连锁药店一心堂则计划将中药饮片产能扩建项目中1.09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实施新项目“一心堂(四川)大健康智慧医药基地一期物流中心项目(第一阶段)”,并向一心堂药业(四川)有限公司增资。一心堂认为,完善的物流网络对公司全产业链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多家企业调整或终止募投项目**

除了药店行业外,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募投项目。例如,博腾股份拟终止新药服务外包基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二期),并将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余额1.98亿元全部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博腾股份表示,随着已完成重大订单的交付,现有研发和生产产能已满足当前业务需求,继续投资建设将增加公司成本。

寿仙谷也因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终止了部分募投项目。公司宣布暂时终止对寿仙谷健康产业园保健食品二期建设项目生产线中片剂生产线等的投入,并将部分原投向该项目的募集资金变更投向智慧园区升级项目。

**市场变化与战略调整**

这些调整反映出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更加注重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战略方向的选择。一方面,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实体药店零售规模下滑,导致部分企业对产能扩张的需求减弱;另一方面,物流体系作为医药零售企业的供血管,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开始加大对物流体系建设的投入。

整体来看,这些调整体现了企业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优化战略布局,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恒瑞医药开启香港双重上市新征程

恒瑞医药宣布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创新、产品商业化和公司运营。此举旨在深化公司科技创新和国际化的战略布局。

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包括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上市的计划。恒瑞医药表示,这一决策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助力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提升竞争力。

作为国内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恒瑞医药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01.89亿元,同比增长18.67%;净利润为46.20亿元,同比增长32.98%。公司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400亿元,其中2021年至2023年每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6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2%。

恒瑞医药已在中国上市17款创新药,其中2类新药4款。公司正在研发的自主创新产品超过90个,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300余项临床试验。

浦银国际的分析指出,恒瑞医药近年来在创新转型上取得成功,集采风险基本出清,创新药收入持续推动业绩增长。公司的在研管线规模居世界前列,但研发投入仍有提升空间。此次赴港上市将有助于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药研发,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恒瑞医药计划在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中,预计140亿元左右,将用于上述提及的多个领域。公司目前正与中介机构就本次发行及上市的具体细节进行商讨。

政策层面,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近期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也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这些政策为A股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恒瑞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来看,公司的高端制剂产品已进入包括欧美日在内的40多个国家,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近20项海外临床试验。通过与海外公司合作,公司已实现11项创新药的海外授权。

行业专家认为,此次赴港上市将是恒瑞医药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催化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有助于公司与国际投资者、研究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痘清颜因虚假广告被罚1.5万,涉嫌误导宣传

近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最新的行政处罚信息,指出痘清颜(北京)国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痘清颜)因发布虚假广告,被责令整改并处以1.5万元罚款。

经调查,痘清颜在2020年5月19日至2024年8月23日期间,在其自设网站的相关网页上发布了包含虚假宣传内容的广告。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 在“清理毒素排铅汞护理方案”页面中,宣称产品能够清理面部铅汞毒素、垃圾肌肤,重塑健康肌底,同时启动骨胶原纤维网,优化基因上浮至表层,滋润表皮层和角质层,补充皮肤营养,促进皮肤细胞再生。

2. 在“无痘美肌调理”页面中,声称产品可以清除面部红肿,加快皮肤修复,增强皮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促进胶原蛋白和潜力纤维的重组,使皮肤得到修复和护理。

3. 在“无痕平坑修护方案”页面中,广告声称产品能通过唤醒能量激活受损细胞,加速细胞重组与再生,促进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的重组,修复和护理干瘪受损细胞,平复痘坑。

4. 在“除螨净肤护肤方案”页面中,广告宣称产品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

5. 在“除螨净肤护肤方案”页面中,广告还含有“消炎杀菌,镇静抗肿”等与药品功能相似的用语,但该商品服务仅为美容服务,使用的产品为化妆品,并非药品或医疗器械,无疾病治疗及预防功效。

痘清颜委托北京小鱼在线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了上述广告,并由痘清颜自行杜撰并发布到自设网站,支付广告制作费用5000元。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昌平区市场监管局于2023年6月14日对该公司的虚假广告行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京昌市监不罚〔2023〕182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21修正)的相关规定,北京市昌平区市场监管局要求痘清颜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处以15000元罚款。记者发现,尽管如此,上述虚假广告内容在痘清颜自设网站仍继续展示。

据了解,痘清颜(北京)国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曾用名苗芳新颜(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达仁堂总经理王磊辞职,仍任董事长

近日,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王磊因个人工作原因,已向董事会提交了书面辞职信,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一职。王磊女士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及董事长职务。公司强调,王磊的离职不会影响董事会的正常运作和公司的日常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王磊女士于11月27日因前任董事长张铭芮的辞职而当选为达仁堂董事长,并兼任公司法人。王女士在医药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背景。

王磊女士1971年8月出生,持有中国国籍,拥有正高级工程师职称,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自1993年7月加入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来,她在多个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包括达仁堂制药厂、中新药业中成药部策划处、中新药业工业部以及乐仁堂制药厂。

王磊女士的职业生涯亮点包括: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担任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2013年6月至2018年3月,历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担任公司董事;2018年3月起,历任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担任天津市医药集团营销管理中心副总经理;2022年8月起,担任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22年12月起,担任公司董事。

津药达仁堂集团对王磊女士的离职表示理解和尊重,并表示将继续与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将按照既定程序,尽快完成总经理职务的继任安排,确保公司管理层稳定,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

四环生物实控人股权流拍,内幕交易罪被判刑

2024年12月7日,四环生物公告透露,其实际控制人陆克平所持有的部分股份在司法拍卖中流拍。据公告,此次拍卖的股份共计2.86亿股,但最终未能成交。目前,陆克平仍持有四环生物约3.03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9.39%。此前,四环生物已发布消息称,江阴市人民法院于12月5日至6日在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公开拍卖陆克平一致行动人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共计2.86亿股,占总股本的27.78%。若此次司法拍卖最终成交,公司控制权可能发生变化。

据了解,该批股份的起拍价为4.84亿元,折合约1.69元/股。然而,拍卖过程中仅有一人报名,但无人出价,导致最终流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25日,陆克平一致行动人郁琴芬持有的1500万股股份已通过司法拍卖平台成交,成交价为3616.6万元,折合约2.41元/股。

四环生物表示,流拍的股份仍有二次拍卖的可能性。若再次拍卖,可能涉及竞拍、流拍、缴款、股权变更过户等环节,拍卖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

此次陆克平一致行动人的股权被司法拍卖,与其违法违纪行为密切相关。陆克平曾因内幕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被终身市场禁入。此前,陆克平通过实际控制的证券账户增持四环生物股票,扩大其在公司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并在2014年5月23日至2018年4月11日期间实际控制四环生物。四环生物在2014年至2018年年度报告中披露“无实际控制人”等信息存在虚假记载。

此外,陆克平之子陆宇,作为当时威创股份的董事长,也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追责,并收到600万元罚单及十年市场禁入处罚。威创股份因连续违规,于9月27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摘牌退市。

值得注意的是,四环生物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亏损3478.99万元、4879.28万元、7526.99万元。根据相关规定,若主板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未达3亿元,且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项财务指标中至少一项为负,将被实施退市或警告风险。因此,若四环生物今年下半年未能实现约2亿元的营收或扭亏为盈,其退市或警告风险将显著增加。

安图生物受警示函,关联交易违规被罚

近日,安图生物发布了一则公告,披露了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因监管问题受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的行政监管措施。经查,安图生物存在部分董事在审议关联交易议案时未履行回避表决程序,以及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违反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5号——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河南证监局在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中指出,安图生物董事长苗拥军和董事会秘书房瑞宽对上述问题负有主要责任。根据《证券法》及《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5号》的规定,河南证监局决定对安图生物及上述两位负责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将该决定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针对此次行政监管措施,安图生物表示,公司将严格遵守河南证监局的监管要求,积极开展整改工作,确保公司治理结构和内幕信息管理合规。公司强调,此次行政监管措施不会对公司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具体整改措施:

1.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确保董事在审议关联交易议案时能正确履行回避表决程序。

2. 完善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规范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登记和管理工作。

3. 提高公司管理层及员工的合规意识,确保公司相关业务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4. 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及时反馈整改情况。

安图生物将继续秉承合规经营的理念,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回报。

智飞生物带状疱疹疫苗合作延长,业绩面临多面挑战

近日,智飞生物宣布,与葛兰素史克(GSK)就带状疱疹疫苗的合作协议进行了补充,双方将合作期限延长至2034年底,并调整了采购计划。根据最新协议,智飞生物将向GSK分阶段采购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总金额预计达216亿元,年平均采购额有所下降。

原协议中,智飞生物与GSK约定带状疱疹疫苗未来三年的最低年度采购金额分别为34.4亿元、68.8亿元、103.2亿元,合作期限为2023年10月至2026年12月。新协议将合作期限延长至2034年底,智飞生物将根据市场预期需求进行采购,2024年至2029年期间预测采购金额约为216亿元。

除了带状疱疹疫苗,智飞生物还将与GSK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探索并推动初步为期10年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商业化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智飞生物代理的其他产品也面临市场挑战。HPV疫苗市场竞争加剧,九价HPV疫苗市场独占的局面或将在2025年被打破。今年8月,万泰生物九价HPV疫苗上市申请获受理,成为首个申报上市的国产九价疫苗。此外,沃森生物、博唯生物、瑞科生物等企业的九价HPV疫苗也处于三期临床阶段。

在HPV疫苗市场加速竞争的同时,智飞生物代理的四价HPV疫苗和五价轮状疫苗批签发量均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智飞生物的代理产品四价HPV疫苗批签发量仅为46.6万支,同比大幅下降92.56%。九价HPV疫苗批签发量为1827.17万支,同比增加24.48%,增速明显放缓。

今年前三季度,智飞生物实现营收227.86亿元,同比下降41.98%,净利润约为21.51亿元,同比下降67.07%。其中,第三季度,智飞生物营收45.28亿元,同比下降69.46%,亏损8369.64万元。

智飞生物表示,通过调整采购计划,可以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爱康智汇康云:共建体检行业新生态

12月6日,在2024爱康智汇康云大会上,爱康集团正式推出爱康智汇康云IaaS开放平台,标志着健康管理领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该平台通过iKangCloud+和iKangOS+两大系统,将爱康在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特色检测、体检系统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服务向第三方体检中心和医疗机构开放,共同构建开放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健康管理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爱康集团在庆祝成立20周年之际,发布这一开放平台,旨在通过构建体检行业新生态,将AI赋能的优质医疗资源普及到更广泛的群体。

在发布会上,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宣布了IaaS 2024计划,并正式建立爱康开放生态平台。爱康智汇康云IaaS开放平台包括智能医疗产品开放平台iKangCloud+和商业操作系统开放平台iKangOS+。iKangCloud+将为第三方体检中心和医疗机构提供爱康引进的人工智能、基因检测、蛋白组学及创新检测等产品。iKangOS+则通过全面开放体检系统、导检系统、检验LIS、影像PACS、数据分析、报告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助力第三方体检中心和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爱康首个AI健康管家ikkie也即将上线爱康智汇康云IaaS开放平台。该系统在体检全场景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强大的服务能力,从检前咨询、检中引导到检后健康管理,为客户提供实时、智能、精准、便捷的体验。截至目前,ikkie已为超过57万客户提供服务,累计回答问题超过190万次。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爱康集团技术副总裁罗源强调,爱康智汇康云IaaS开放平台上的数据与内部系统数据完全隔离,无需上传客户敏感身份信息,并实现了数据加密存储和数据流转的加密传输,确保影像数据物理删除,企业数据逻辑隔离。

张黎刚表示,医疗AI和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体检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拥抱创新科技。作为预防医学领域的先行者,爱康致力于通过开放平台让更多同行共享智慧医疗,共同构建健康管理的未来生态。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占山在致辞中称赞爱康的举措开创性,将对中小规模体检中心产生积极影响,助力行业减本增效。他表示,爱康的行动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鼓舞人心的体现。

现场,爱康集团与诺辉健康、泛生子、南方基因、鹰瞳科技等合作伙伴共同启动IaaS 2024联盟计划,携手推动健康管理产业蓬勃发展。随后,爱康智汇康云IaaS开放平台的首批合作伙伴意向签约仪式举行,爱康与数十家第三方体检中心和医疗机构完成了签约。

结核病防治加速,主动筛查是关键

近日,在“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流行有望提速”主题的媒体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强调,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是有效控制结核病传播的关键环节。结核病,作为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肺结核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赵雁林透露,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达74.1万例,其中耐药结核病患者约2.9万例。他指出,我国每2分钟就有3名结核病患者出现,平均每3小时就发现1例耐药结核病患者。为此,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明确提出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

该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到2025年结核病发病率降至每10万人50例以下,到2030年进一步降至43例以下。主动筛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副主任张慧进行介绍。主动筛查旨在通过快速检测、检查等程序,识别高危人群,以便及早治疗,减轻患者负担,降低社区结核病患病率,同时结合预防性治疗,降低感染者发病风险。

为加强主动筛查工作,赵雁林建议,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对可疑症状者和结核病高风险人群进行胸部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确保传染病报告的科学性和转诊登记的及时性。主动筛查的范围应包括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既往结核病患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以及学校、监管场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精神病院和工矿企业等重点场所,特别是高疫情地区。

此外,赵雁林还指出,应因地制宜设立预防性治疗门诊,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强化感染控制,建立停工停课和复工复课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特别是卡介苗的接种和效果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表示,充足的经费投入、循证的防治策略、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广泛的多部门和社会参与是确保我国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目标的关键。尽管目前经费不足仍是全球结核病防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但我国拥有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体系、资源、能力及组织保障。

一心堂叮当快药联手,共创智慧医药新零售

近日,一心堂药业集团与即时健康到家服务企业叮当快药正式签署线上线下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新零售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运营和药品供应链共享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拓展服务边界,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多元化、数字化智慧药店,引领医药新零售的全新消费趋势。

作为中国首家A股上市的直营连锁药店,一心堂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地拥有11516家门店。叮当快药以其创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显著加速了线下零售药店数字化转型。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一心堂线下门店网络的广泛覆盖优势与叮当快药的数字化实力,以及专业医生药师在线健康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通过这一合作,叮当快药的到家服务将迅速覆盖更多城市的一心堂大药房。

在供应链方面,叮当快药建立的FSC药企联盟将与一心堂在中药饮片领域的丰富供应链资源实现开放共享,进一步提升双方在药品供应链管理上的竞争力。

随着医药零售行业迈入全新周期,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企业赢得结构性机遇的关键。一心堂与叮当快药的战略合作,不仅将为双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整个医药零售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40批次化妆品抽检不合格,涉及防晒及婴幼儿用品

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针对2024年度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结果,发现40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这些不合格产品主要集中在防晒类产品,包括广州家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CALMANY清透持妆防晒隔离乳等多个品牌。此外,还包括其他品牌如润可盈防晒乳、水焕玑防晒霜、施莉洛清透倍护防晒喷雾等。

检查结果显示,这些不合格产品的主要问题在于成分比对不合格,未能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中规定的防晒剂。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和《化妆品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国家药监局已要求相关省份的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对涉及的不合格化妆品进行立案调查。

针对不合格化妆品,国家药监局已责令山西省、江苏省、广东省和四川省的药监局采取以下措施:

1. 对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等依法进行立案调查;
2. 责令相关企业立即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开展自查整改;
3. 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相关化妆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上述化妆品;
4. 依法调查相关企业的进货查验记录等情况,对违法产品进行追溯;
5. 对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行为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此次不合格化妆品的发现,再次强调了化妆品安全的重要性。国家药监局呼吁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同时,也提醒化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规,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莱美药业股权变动,连续亏损业绩引关注

自2019年入主莱美药业以来,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恒集团)宣布将转让其在莱美药业的股份,此举可能引发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变更。自那时起,莱美药业业绩一直下滑,连续五年陷入亏损。

根据最新公告,中恒集团正在策划将公司股份公开征集转让。目前,中恒集团直接持有莱美药业247426064股,占比23.43%,通过南宁中恒同德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21447778股,占比2.03%。合计持有公司268873842股,占比25.46%,是莱美药业的控股股东。转让完成后,中恒集团将不再直接持有莱美药业股份,仅通过投资基金间接持有21447778股。

这一合作始于2019年11月,当时中恒集团与莱美药业及前控股股东邱宇达成协议,邱宇将持有莱美药业184497185股股份(占比22.71%)的表决权和提案权委托给中恒集团。协议生效后,中恒集团成为莱美药业单一拥有最大表决权份额的股东,莱美药业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中恒集团承诺在协议生效后12个月内,从二级市场购买或受让大股东所持有的莱美药业股票,增持比例不低于公司总股本的5%。

莱美药业成立于2009年,主要产品包括抗感染类、特色专科类(如抗肿瘤药、消化系统药、肠外营养药)等。其研发的莱美舒是首家上市的国产艾司奥美拉唑口服制剂。双方合作初期均抱有期待,莱美药业认为引入国资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公司经营稳定和持续增长。中恒集团也希望通过与莱美药业的合作,提升其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地位和盈利能力。

然而,从业绩角度来看,合作并未给莱美药业带来预期效果。自2019年起,莱美药业的营收逐年下降,2023年同比增长1.24%,五年间营收分别为18.59亿元、15.84亿元、12.25亿元、8.85亿元、8.9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为6.06亿元。同期,公司持续亏损,净利润分别为-1.55亿元、-3.27亿元、-1.01亿元、-6871万元、-892.7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642万元。

上海7批次中药饮片抽检不合格,涉安徽益晟堂产品

11月27日,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公布了一份公告,揭示部分中药饮片质量抽检结果不合格。公告显示,不合格产品涉及安徽益晟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7批次产品,其中包括玄参、薤白等品种。

根据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2024年第3期药品质量抽检通告》(沪药监通告〔2024〕25号),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对此次不合格的中药饮片进行了公开通报。在此次抽检中,安徽益晟堂制药有限公司的两款产品未达标准,分别为玄参和薤白。

此次抽检结果表明,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已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公告,旨在提醒消费者注意选购,确保用药安全。针对此次事件,安徽益晟堂制药有限公司将采取积极措施,查找原因,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以保障消费者利益。同时,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监管,确保中药饮片市场质量安全。

和元生物大股东联手减持,超2000万股曝光

11月28日,和元生物发布投资者公告,宣布其股东上海檀英及其一致行动人、东华睿盛银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共同减持公司股份,总计超过2000万股。根据公告内容,上海檀英及其一致行动人包括上海檀英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乾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乐永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两种方式进行减持,减持股份不超过约1424.35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2%。此次减持将在公告发布后的15个交易日结束之日起的3个月内实施,其中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的股份,任意连续90天内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股份,任意连续90天内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2%。

此外,华睿盛银及其一致行动人,包括浙江华睿盛银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诸暨富华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华睿胡庆余堂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华睿火炬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华睿嘉银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诸暨华睿新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总计不超过约64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1%。上述减持同样将在公告发布后的15个交易日结束之日起的3个月内进行。

寿仙谷调整资金:暂停生产线建设,转投智慧园区升级

近日,寿仙谷公司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将原计划投入寿仙谷健康产业园保健食品二期建设项目(生产线建设)的部分募集资金,转向用于智慧园区升级项目。此举意味着寿仙谷将暂时中止对寿仙谷健康产业园保健食品二期建设项目中片剂生产线等的投入。

据了解,寿仙谷于2022年11月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方式,募集到资金3.9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3.87亿元。这笔资金原本计划分别用于寿仙谷健康产业园保健食品二期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生产线建设以及研发及检测中心建设项目。

公告显示,寿仙谷拟将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8053.20万元及其现金管理收益及利息558.61万元,调整至智慧园区升级项目。同时,寿仙谷健康产业园保健食品二期建设项目(生产线建设)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也将延期至2027年10月。

寿仙谷表示,公司的主要客户为终端消费者,主打产品包括灵芝孢子粉系列等。通过对市场调研及产品订单情况的分析,公司认为短期内片剂产品等增长势头有所放缓。考虑到未来产品市场规模及项目收益率的可能降低,公司决定暂时中止对片剂生产线等的投入。

此次调整募集资金用途和项目延期,旨在确保资金使用更加高效,同时优化公司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公司发展战略。寿仙谷将继续关注市场动态,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普利制药违规被深交所公开谴责

11月26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向普利制药及其相关责任人员发出了纪律处分决定。原因是普利制药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披露2023年度报告和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违反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8月修订)》的相关规定。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委员会的审议结果,普利制药被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同时,普利制药董事长兼总经理范敏华、董事兼财务总监罗佟凝也受到了公开谴责的处罚。此外,普利制药董事周茂、JIAO SHUGE、独立董事陈亚东、樊德珠、潘磊,以及监事丁雨、王基平、谢慧芳分别被给予通报批评的处分。

深圳证券交易所强调,普利制药的行为不仅违反了信息披露的义务,也损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对于此次违规行为及其相应处分,深圳证券交易所将记录在上市公司诚信档案中,以警示其他上市公司遵守相关规定。

此次处分体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普利制药及相关责任人员应深刻反思,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以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莱美药业控股权变动在即,中恒集团筹划转让股份

近日,莱美药业发布重要公告。据公告内容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恒集团”)正在筹划一项关于莱美药业股份的公开征集转让事宜,此举可能引发莱美药业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变更。

截至目前,中恒集团直接持有莱美药业约2.47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3.43%。此外,通过其控股的南宁中恒同德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中恒集团间接持有莱美药业约2144.7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03%。综合直接和间接持股,中恒集团合计持有莱美药业约2.69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5.46%,稳居控股股东之位。

11月26日,中恒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拟以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转让其持有的莱美药业2.47亿股股份,即占总股本23.43%的股份。此举意味着,转让完成后,中恒集团将不再直接持有莱美药业股份,仅通过南宁中恒同德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2144.78万股股份。此次股份转让可能引发莱美药业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广州公交前董事长李小军履新广药集团董事长

11月26日晚上,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传来消息,广州公交集团的前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李小军已接任广药集团董事长的职务。资料显示,李小军生于1971年12月,长期在纪检监察领域工作,曾担任广州市黄埔区纪委副书记、广百集团纪委书记等职务。今年2月,他被任命为广州公交集团的董事长。

今年7月22日,广药集团旗下子公司白云山发布通知,宣布接到董事长李楚源的书面辞职信。8月30日,广东省纪委监委官方网站发布信息,广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调查。

作为广州市政府授权经营管理的国有企业,广药集团专注于中西药品、大健康产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和医疗服务等领域,涉及医药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集团是广州市重点扶持的集科研、工业、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广药集团旗下拥有上市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在H股和A股市场上市),以及30多家成员企业。广药集团的业务涵盖了四大板块:大南药、大健康、大商业和大医疗。集团旗下的知名品牌包括“陈李济”、“王老吉”、“敬修堂”、“潘高寿”、“采芝林”等。

ST目药三季报受监管关注,营收增长之谜待解

11月27日,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ST目药)发布公告,透露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二部发出的监管工作函。该函件要求公司就第三季度营收显著增长的原因进行详细披露,并需说明相关收入是否涉及贸易业务以及是否具有实质性。

根据ST目药此前公布的三季度财报,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1.25亿元,同比增长44.80%。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6513.20万元,同比增长高达85.28%。ST目药解释称,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母公司和子公司青岛天目山健康的收入增加。

截至2024年9月30日,ST目药应收账款余额为6403.56万元,同比增长116.98%。同时,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480.52万元和1419.26万元,均实现同比扭亏。

监管工作函中,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ST目药进一步说明第三季度营收大幅增长的具体原因,包括业务开展主体、业务内容等,并需确认相关收入是否属于贸易业务、是否具备商业实质、是否属于应予扣除的收入,以及收入确认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此外,上交所还要求ST目药说明今年新设立或收购的子公司经营情况、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以及主要财务数据,以此补充说明第三季度净利润扭亏的具体原因。同时,公司还需就三季度末应收账款排名前五的欠款方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款项回收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相关减值计提是否充分、准确,以及业务收入确认是否具有充分依据。

鉴于ST目药营收不足1.5亿元,且扣非前后净利润均亏损,上交所要求公司结合三季报相关财务数据,充分提示2024年年报披露后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

药监局曝光多批次药品不合格,湖北天济药业风险加剧

11月26日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指出安徽、江苏、广东等地23家企业生产的28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标准。这批药品涉及湖北天济药业有限公司等多个知名企业。通报中指出,不符合规定的主要问题包括可见异物、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有关物质、装量、水分、微生物限度、含量测定、性状和杂质等。

具体来说,石家庄格瑞药业有限公司、江苏远恒药业有限公司、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阿昔洛韦滴眼液因可见异物不符合规定;荆州市津奉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开塞露(含甘油)则因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超标;陕西关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磷酸苯丙哌林口服溶液因有关物质不符合规定。此外,江西药都仁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硝酸益康唑乳膏、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感冒退热颗粒等也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

国家药监局强调,针对这些不符合规定的药品,相关部门已要求涉事企业和单位暂停销售使用,并采取召回等措施。同时,国家药监局要求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进行立案调查,并对涉嫌违法行为进行公开查处。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天济药业有限公司近期在股权结构上发生了变动。公司曾与多家上市公司有过关联,包括香雪制药、青松逾越等。2016年,香雪制药收购了天济药业55%的股权,成为其控股方。但近年来,由于中药材价格上涨和集采降价等因素,天济药业的毛利润持续下降,风险凸显。2021年,香雪制药对天济药业计提商誉减值损失1.39亿元。此后,香雪制药逐步退出天济药业,2022年6月将20%股权转让给青松逾越,同年8月又将18.87%股权转让给公司法定代表人纪青松。2023年11月,多瑞医药也将持有的5.66%股权转让给了青松逾越。截至目前,天济药业的总资产为25.15亿元,净资产为12.5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08亿元,净利润7664.96万元。

力生制药子公司诉讼风险:1845万元代理合同争议

11月26日,力生制药发布一则公告,披露其全资子公司中央药业与北京凯安瑞医药经营有限公司(原名北京金阳利康医药有限公司)之间销售代理合同纠纷的最新进展。根据判决结果,中央药业面临1845万元的诉讼风险。

该纠纷始于2018年12月,中央药业与凯安瑞医药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头孢地尼分散片市场代理销售推广服务协议书》(以下简称《两年协议》),并于2021年续签了一份长达十年的《十年协议》。头孢地尼分散片(商品名:希福尼)是力生制药的主要产品之一。2021年1月,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头孢地尼分散片(希福尼)价格调整的补充协议》(以下简称《补充协议》)。

然而,在《十年协议》执行过程中,双方出现争议。2023年6月,凯安瑞医药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并索赔2.03亿元,包括推广费、奖励费等。中央药业随后提出反诉,但案件在一审中被发回重审。最新判决显示,双方签订的《十年协议》已于2023年7月解除,中央药业需支付约1110.69万元的费用,而凯安瑞医药则需赔偿中央药业113万元因未提货而产生的损失。

力生制药在公告中表示,鉴于案件尚未终审判决,其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将继续督促中央药业进行上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于合同纠纷的原因,力生制药未作详细说明。但根据协议签订的时间线,有分析人士猜测,这可能与药品集中采购(集采)政策有关。在2020年第三批全国药品集采中,头孢地尼分散片未能中标,而中央药业的产品直至2021年11月才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错过了集采机会。这可能导致凯安瑞医药不愿继续履行长期的销售推广协议。

凯安瑞医药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批发业务。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与多家企业存在合同纠纷。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力生制药实现营收10.24亿元,同比增长12.31%;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下降50.61%;扣非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降22.50%。11月26日,力生制药股价收于17.7元/股,下跌1.01%。

迪哲医药募资大缩水,新药研发投入加大

迪哲医药于2023年11月25日发布修订后的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相比此前公布的定增方案,募资金额大幅下调,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保持不变。新药研发项目的投资金额显著减少,而公司对此未提供具体原因。

在一年半前,迪哲医药曾披露计划募资不超过26.08亿元,用于新药研发、国际标准创新药产业化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新药研发项目投资金额达18.21亿元,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然而,最新修订的方案中,募资总额降至18.48亿元,新药研发项目的投资金额也降至10.41亿元。

迪哲医药强调,此次发行股票旨在加快核心产品临床研究进度,强化创新药研发及生产能力,同时满足药品上市后的商业化需求以及公司营运资金需求,以提升抗风险能力。尽管公司核心产品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并在美国提交了上市申请,但新药研发项目仍需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迪哲医药的研发投入在过去几年中一直较高。2021至2023年的前三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88亿元、6.65亿元和8.06亿元。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实现显著增长,达到3.38亿元,同比增长743.97%,但净利润仍为负,亏损幅度有所收窄。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迪哲医药的总资产为16.43亿元,同比减少1.84%,其中货币资金1.31亿元,应收账款8091.73万元,存货3462.65万元。公司总负债为12.05亿元,同比增长103.91%,资产负债率上升至73.38%,较2023年末的43.29%有显著提升。

北戴河新区落地全球首个FDA批准细胞免疫疗法

11月25日,北戴河新区管委会、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与南京新百旗下上海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三方携手,旨在推动全球首个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普列威(Sipuleucel-T注射液)的“先行先试”项目在北戴河新区落地实施。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上升态势。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18.61人患有前列腺癌,2022年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约为13.42万人和4.75万人。而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作为前列腺癌的终末期,具有高度异质性和致死性,细胞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当前最具临床价值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之一。

自2010年普列威在美国获批上市以来,该药物已为超过4万名患者带来了希望,占据美国前列腺癌治疗市场的约10%份额,并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指南推荐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首选一线用药。

上海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这一创新细胞免疫疗法引入中国市场后,于2023年正式启动了三期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所有入组的140例患者的单采回输工作,并进入临床观察期。试验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均显示出积极的成果,预计该产品将在2026年递交上市许可申请。

此次签约的普列威项目是北戴河新区开展的首个临床应用“先行先试”项目,项目将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临床应用。预计最快将于年底前投入运营,开始接待患者,为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ST大药股价涨停,退市风险警示下业绩持续下滑

11月26日,*ST大理药业(以下简称“公司”)股价出现涨停,收盘价为3.24元/股。针对股价异动情况,公司于当日晚间发布股票异动公告,明确指出,截至目前,公司主营业务方向保持稳定,未发生任何重大变化,亦无影响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重大事项。

值得关注的是,自11月份以来,*ST大理药业股价已多次出现异常波动,公司亦多次发布股票异动公告。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注射剂的生产与销售以及医药商业配送业务。然而,由于2023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收低于1亿元,公司已于2024年4月29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4月修订)第9.3.12条的规定,若公司2024年度出现该条款所述的任意情形之一,公司股票将被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受中成药集采等相关政策影响,公司中药注射剂销量持续下滑,医药商业配送业务营收规模有限,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整体呈现下滑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4764.74万元,同比下降34.97%,净利润为-1973.51万元,存在财务类退市风险。

针对当前情况,公司将继续关注市场动态,努力寻求业务转型升级,以期改善经营状况,降低退市风险。同时,公司也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发布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权益。

标题:全国心力衰竭日呼吁:重视心衰预防与规范治疗,降低再住院率与死亡率 正文: 11月26日,第十个全国心力衰竭日如期而至。心衰,这一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医师张健教授提醒,心衰患者一旦进入晚期阶段,根治难度大,预后不佳,需重视早期预防和长期综合管理。 心脏泵功能下降导致心衰,患者症状多样,若延误治疗,急性加重可引发生命危险。张健教授指出,心衰患者的五年死亡率高达50%-60%,与常见恶性肿瘤相仿。晚期心衰患者常伴有多重疾病,治疗难度大,经济负担重。 针对心衰,张健教授强调,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及早干预,至关重要。同时,对三高人群进行全程规范管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钾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 心率增快与心衰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心跳每分钟增加5次,可增加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16%。因此,心衰患者同样需要关注自身心率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心衰患者也是高钾血症的高发人群。部分心衰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如普利类、沙坦类、螺内酯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需谨慎使用。 张健教授呼吁,规范化诊疗有助于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减轻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心衰防治,携手共创健康未来。

随着第十个全国心力衰竭日的到来,医学专家再次强调心衰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早期预防和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医师张健教授指出,心衰的晚期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不佳,因此预防和早期干预显得尤为关键。

张健教授提醒公众,心衰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的,其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疲劳、水肿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心衰患者可能会面临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其五年死亡率高达50%-60%,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相当。

针对心衰高风险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张健教授建议他们在早期阶段就开始管控高危因素,预防心衰的发生。对于已患心衰的患者,应做好“三高”共管,并长期综合管理心率、血钾等指标,以改善症状,降低死亡风险。

心衰患者的心率和血钾水平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心率每分钟增加5次,会增加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因此,心衰患者应定期监测心率,并关注血钾水平,以防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高钾血症是心衰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治疗心衰的药物可能阻碍钾离子排出,导致血钾升高。高钾血症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脏骤停。因此,张健教授建议心衰患者定期检测血钾水平,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张健教授强调,心衰并非不治之症。通过长期规范治疗,患者同样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患者应遵循医嘱,规范用药,并树立对“三高”、慢性肾脏病等高危因素的联防联控意识,加强对并发症的控制,实现疾病全周期的规范化管理,以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命。

专家提醒,公众应提高对心衰的认识,早筛早治,共同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普利制药遭立案调查,退市风险引关注

11月25日晚,普利制药发布一则公告,披露了公司近期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进展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公告称,由于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公司股票可能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严重后果。

据悉,普利制药于今年7月7日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并已被正式立案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此进行调查。

目前,证监会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普利制药表示,公司尚未收到关于此次立案调查的最终结论或决定。公司前期进行的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等工作,将以最终调查结果为准。

若经证监会行政处罚认定的事实成立,且公司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面临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

此外,普利制药还因未按时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中国证监会海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今年4月,海南证监局在检查中发现了普利制药2021年、2022年年报中营收、利润等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的问题,并要求公司对相关年度营收、利润等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自查。随后,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华大控股减持2%股份,资金调整不影响公司控制

11月26日,我国基因科技领军企业华大基因发布重要公告。根据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控股”)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831.64万股股份,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截至公告日,华大控股持有华大基因股份约1.49亿股,占总股本的35.78%。此次减持计划的时间窗口设定为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具体时间为2024年12月17日至2025年3月16日。

据悉,华大控股此次减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自身资金需求,其中主要涉及控股股东上层股权结构的调整。华大基因方面表示,本次减持计划的实施将不会对公司控制权造成影响,也不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持续经营带来重大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减持计划在保障公司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华大控股对华大基因未来发展的信心。华大基因将继续致力于基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民航总医院全面启用电子医疗收费票据

近日,民航总医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宣布自11月26日起,正式推出门急诊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服务。这一新措施旨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电子票据具备与纸质票据同等的法律效力,可作为报销凭证使用。患者及其家属可通过民航总医院的微信小程序轻松获取医疗收费电子票据。

为方便患者使用,医院提供多种获取电子票据的途径。患者在线下完成门急诊挂号、取号、检查治疗等缴费后,不仅能够获得挂号及缴费凭证,还可以通过扫描凭证上的二维码查询电子票据。系统将自动跳转至浏览器,并保存至患者本地设备。

对于需要打印电子票据的患者,医院已设立门诊自助打印机,并提供电子发票打印模块。患者只需选择相应期间的交易信息,即可自助打印电子票据。值得注意的是,每张电子发票仅能在门诊自助打印机上打印一次。

电子票据支持保存于患者个人手机端,并可多次打印,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和家属的报销需求。

民航总医院表示,门急诊医疗电子票据上线后,将不再提供新业务的纸质票据。对于上线前已缴费但尚未打印发票的患者,原始数据依然支持打印纸质票据,最晚打印时间为2025年3月31日。

此次电子票据的上线,是民航总医院积极响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发文要求,全面推进财政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推广应用的重要举措。2025年4月1日起,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原则上将不再向在京央属医院发放医疗收费纸质票据。

德展健康20%股权将公开拍卖,控制权稳定无忧

11月26日,德展健康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其股东上海岳野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近20%公司股份将进行公开拍卖,以实现股份的变现。据悉,上海岳野的合伙人因未能就继续合伙事宜达成一致意见,且未在法定期限内完成清算,故达孜秋实等三位合伙人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强制清算申请。经法院裁定受理并指定清算组,现法院已确认上海岳野的清算方案,并计划近期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处置其持有的德展健康股份。

截至公告发布之日,上海岳野持有德展健康约4.14亿股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13%,剔除公司回购专用账户股份数量后的比例为19.37%。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股份是上海岳野在2016年7月德展健康重大资产重组暨定向增发时认购的,并已于2017年10月和2019年11月全部解除限售。德展健康强调,上海岳野并非公司控股股东,其清算过程不会引发公司控制权的变动。

在公告中,德展健康还对股东上海岳野的清算事宜进行了说明。德展健康表示,上海岳野作为公司的重要股东,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然而,鉴于当前市场环境及双方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上海岳野决定将其持有的股份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处置。德展健康对此表示理解,并承诺将积极配合清算组的工作,确保清算过程的顺利进行。

此次股份拍卖将进一步优化德展健康的股权结构,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德展健康将继续关注市场动态,紧密跟踪相关事宜,确保公司经营稳定。

梅花生物5亿元收购麒麟控股子公司

梅花生物近日发布重要公告,宣布拟以约合5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收购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麒麟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协和发酵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协和发酵”)旗下的食品氨基酸、医药氨基酸以及母乳低聚糖(HMO)业务和资产。

梅花生物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PLUM BIOTECHNOLOGY GROUP PTE.LTD.(以下简称“新加坡公司”)或其新设的特殊目的实体(SPV)与协和发酵签署相关协议,以现金支付方式完成本次收购。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

麒麟控股,成立于1907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饮料和食品制造企业,业务范围广泛,包括啤酒、软饮料、健康产品和医药等多个领域。协和发酵作为一家领先的生物技术和发酵企业,专注于开发并生产药用级、食品级和工业级的高质量氨基酸及其他新型合成生物学产品。

此次收购的标的资产包括协和发酵在全球多个国家生产经营实体的全部股权和资产,以及从日本总部剥离的生物菌种和专利等资产。据模拟独立运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这些标的资产的总资产约为19.6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约为9400万元人民币,2023年营业收入约为7.71亿元人民币,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2.30亿元人民币。标的资产的资产负债主要由股东借款和银行贷款构成。交易协议规定,麒麟控股和协和发酵将在交割前完成借款清偿。

梅花生物表示,此次收购将对公司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公司将通过本次交易引入多种氨基酸新品类和新菌种,延伸产业链,增强下游高附加值医药氨基酸产品的发酵和精制能力。同时,梅花生物将获得合成生物学精密发酵平台生产三种HMO产品的能力,并获得相关知识产权体系。通过本次交易,梅花生物还将实现多个国内外生产经营实体的拥有,助力公司产业出海战略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