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疫苗产业崛起:面临挑战与机遇

在2024年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与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厦门大学翔安创新实验室主任夏宁邵表示,尽管我国疫苗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我国疫苗产业的投入相对较低,其次,企业的市场推广能力有待提高,最后,疫苗产业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

夏宁邵认为,我国疫苗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投入不足、市场推广能力有限以及产品同质化竞争。他指出,尽管大家都追求创新,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企业选择跟随潮流,而非进行自主创新。他认为,尽管跟随市场潮流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进行创新。

此外,夏宁邵还提到,目前全球有10家疫苗供应商贡献了全球75%的疫苗,占据了全球疫苗价值的85%。这些供应商中有4家是全球最大的疫苗商,他们包揽了全球十大畅销疫苗。其中,HPV疫苗的销售额一年 nearly 90 亿。

我国疫苗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疫苗领域的投入仍显不足。此外,疫苗市场的推广能力也有待提升。同时,我国疫苗产业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品同质化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天问一号环绕器:穿越亿公里,迈向火星

在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评选中,一项名为“火星探测行星际飞行及环绕平台技术”的项目荣获一等奖,该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这个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火星探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自几个世纪前的大航海时代起,人类便开始了对星辰大海的追求。深空探测作为连接地球与地外文明的重要桥梁,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投身其中。2020年7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这一历史性壮举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的新篇章。

“天问一号”任务的火星环绕器研发团队凭借其在火星探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卓越成就,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为未来的“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等行星探测工程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火星、乃至更远的星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火星探测任务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从地球飞往火星的飞行路径超过4亿公里,这需要探测器在短短200多天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探测器能否成功被火星引力捕获并进入环绕轨道,成为了决定任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此外,探测器还需应对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如进入环火椭圆轨道、停泊探测、两器分离、中继通信、环火遥感等。

为此,朱新波教授领导的研发团队深入研究并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们成功研制了一种高度集成的小型化综合电子系统,使环绕器具备了一体化的器务管理、遥测遥控、热控管理、配电管理、推进控制、机构驱动和数据存储等功能。同时,他们还设计了一种多系统多模式器上信息综合自主处理方法,以应对一级故障任务正常执行和二级故障整器安全的各种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朱新波教授亲自参与了火星环绕器的抓总设计、系统研制过程质量控制、整星大型测试与试验等全部研制阶段工作。他表示:“深空探测任务对探测器的性能指标要求都是最高的,系统设计复杂,攻关难度大。”

回顾过去,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背后,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展望未来,随着火星环绕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将在火星探测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实现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梦想贡献更大的力量。

2024年沪嘉新能源汽车集群论坛:共筑未来产业体系

在2024年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论坛活动中,嘉定区经济委员会与安亭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一场以“智驭数领·创享未来”为主题的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6家企业的参与,旨在深化在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嘉定区经济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项平强调,嘉定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汽车企业集聚度和产业链完整性等优势,计划通过推动汽车“新四化”等3个千亿级产业的壮大,打造最好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此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汽车产业处副处长陈可乐表示,上海正致力于建设世界级的汽车产业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地。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将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解决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强化产业链;二是推进汽车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三是创造重大应用场景,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徐洪海提出,上海应从全球、全国、重点区域等多个维度着手,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在论坛上,多位专家和企业代表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包括汽车产业发展的平衡与突破、企业构建稳定高效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及嘉定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等问题。

稀土探针:开启近红外生物成像新篇章

在我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项目编号:22DZ2304300),澎湃新闻与世界科学共同对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奖励的优秀成果进行科普化解读。本篇报道聚焦于2022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稀土近红外发光探针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生物应用基础研究”,该项目由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凡领导完成。

稀土元素的发现历程漫长,可以追溯到1787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伊特比村。业余矿物学家阿累尼乌斯发现了一块罕见的黑色矿石,并以其命名。经过153年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步从钇土中分离出了镱、铒、铽等17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发现推动了稀土分离纯化技术的进步,使它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稀土元素的发光特性使其在照明和显示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稀土发光材料在新型显示技术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焦点,特别是近红外发光材料。1000nm-1700nm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能力,成为生物成像的理想选择。稀土掺杂纳米粒子具有低毒性、高化学稳定性、窄带发射和长荧光寿命等优势,已在生物成像、光学传感、疾病治疗等领域得到应用。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凡带领团队长期从事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他们开发了多种稀土近红外发光探针,并探讨了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未来,稀土近红外探针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肿瘤病理诊断方法,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光热疗法、光动力疗法和靶向药物递送,可能为癌症等重大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策略。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打造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新模式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项目编号:22DZ2304300),澎湃新闻联合《世界科学》共同推出科普报道,展示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奖励的成果。本文以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主——“复杂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为主题,该奖项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林晓曦教授率领的团队摘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团队(林晓曦为第一排右五)每周三的上午都在整复外科的血管瘤专科诊区忙碌。他们不仅接待全国各地的患者,而且每天下午7点,所有疑难病症患者都会再次被召唤到医院门诊大楼的9楼特需门诊。该门诊没有下班时间,中午也没有休息时间,暑假期间甚至会在晚上10点甚至11点才结束工作,只为每位患者提供彻底的诊疗服务。据统计,95%的病人都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是一种包括血管良恶性肿瘤和血管/淋巴管畸形的疾病,在我国有超过2000万病例。这种疾病不仅种类繁多,且表现各异,需要跨足近20个临床学科才能确诊。传统的诊疗体系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疾病,因此造成了大量的误诊和误治。

林晓曦教授是该团队的领导者,他曾是整复外科领域的佼佼者,被称为“整复外科之父”。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创新性地组建了手术、激光、介入、药物研发四个方向的專業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他们的努力成果显著,不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中心,还在国际同行中享有盛誉,被誉为“少数能胜任高难度脉管畸形手术”的国际血管瘤知名团队。

2023年5月,他们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们的成功不仅为我国血管瘤与脉管畸形领域整体诊疗水平和国际声誉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其他类似疾病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新质生产力大会探讨科技与经济增长

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新质生产力首次被纳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各地纷纷展开新一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新质生产力,以”新”为起点,”质”为核心,”生产力”为基础,涵盖了政府、企业和智库等不同角色的职责发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在2024年11月13日成功举办的2024澎湃科创先锋大会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圆桌会议上,来自政府、企业、智库等领域的九位专家就”科创”、”新质生产力”、”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其次,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智库应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只有政府、企业和智库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产芯片安全赋能:信息安全新防线崛起

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我国信创产业的驱动下,国产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了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信息安全技术方案也在加快完善。然而,由于信创环境涵盖了终端、网络、数据、应用、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面临的漏洞风险和攻击威胁非常复杂。因此,构建安全防线需要在底层实现软硬件的多维安全保障。

在数据安全方面,传统的软件加密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安全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漏洞也越来越多。因此,硬件安全技术方案逐渐浮出了水面。业内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芯片安全,因为芯片是数智系统的核心,承担着最重要的运算任务。

虽然芯片安全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厂商过于注重性能提升,而忽视了安全技术的发展。此外,现有的芯片安全产品标准缺乏普适性,导致用户在选型过程中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制定明确的安全标准,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计算芯片已经成为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防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大在芯片安全技术方面的投入,同时制定适合不同场景的安全标准和应用策略。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国产芯片在信息安全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信创产业和各行各业。

南通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近日,2024澎湃科创先锋大会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圆桌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澎湃新闻主办,南通市科技局、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协办,上海临港集团、江苏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特别支持,同时特别鸣谢阳光保险集团的支持。大会以“科创向新,共促提质”为主题,旨在汇聚政府领导、产业领袖、学术专家及科创生态链的知名人物,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本次圆桌会议环节,《如何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圆桌对话中,澎湃新闻科技频道记者张静主持。南通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吴佳华,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运营总经理、南通游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守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曹贤忠,风语筑副总经理张树玉,以及澎湃新闻“理解长三角”专项写作计划项目组作者杨喆等嘉宾,围绕产业协同创新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吴佳华表示,南通近几年在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产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这得益于南通与上海的跨区域产业和科技协同合作。例如,上海静安区和南通主城崇川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产业载体科技园区,实现了产业共赢。此外,初创科技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商业成本、商务成本和创业成本较高,而南通则可为企业提供更低的成本环境。例如,一些科技公司在上海注册成立,但其生产制造放在南通,实现了研发与生产的协同。

徐守群分享了南通数字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他表示,数字文化产业园重点在于吸引数字文化企业落户南通,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同时,通过加强企业间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此外,数字文化产业园还积极拓展“走出去”的业务,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为南通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张树玉以风语筑为例,阐述了企业如何在发展中实现产业协同和创新。风语筑从城市规划馆起步,逐步涉足文化旅游、数字化升级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内容生态协同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风语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与各地政府、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杨喆则从项目实施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实现产业协同创新。他表示,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策略。同时,项目实施还需要关注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力。

GPCR家族: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性研究

在我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项目编号:22DZ2304300)支持下,澎湃新闻与《世界科学》共同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深度剖析2020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性研究”。该项目由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刘志杰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获得。

时至今日,我们了解到G蛋白偶联受体(简称GPCR)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大量且普遍的受体家族,约有上千个编码此类受体的基因。它们调控了人类生理过程中的大部分已知环节,如视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方式。正因如此,目前FDA批准上市的药物中,约三分之一的靶点针对GPCRs,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显然,这一庞大的、多样的受体家族在生命科学和医药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GPCRs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它们不仅成为药物研发的主要目标,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在当今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受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直至最近的三四十年,人们才逐渐认可它们的存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细胞如何感知和响应外部刺激一直是一个关键的生物学问题。英国药理学家兰利(J. N. Langley)在20世纪初提出的“受体假说”,认为受体结构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功能:一是受体与化学物质或刺激物相互作用,很可能通过特定的方式结合它们;二是受体还可以影响细胞内的效应器,从而改变其功能。尽管兰利的假设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质疑,但他的学生戴尔(Henry Hallett Dale)因胆碱能神经信号传导的研究,于1936年荣获诺贝尔奖。如今,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嵌入膜上的GPCR。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许多科学家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试图证明受体的存在,如厄尔·萨瑟兰。20世纪40年代,萨瑟兰致力于研究人在饥饿状态下能量代谢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刺激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机制的实验。他发现,这些激素通过一种间接而复杂的方式,增加了肝脏内磷酸化酶的数量。然而,直到1956年,他才能够在完整的肝细胞中观察到肾上腺素的功能。但是,他在1957年表明这些激素可以通过一种离心的方式,激活肝脏匀浆中的酶。萨瑟兰及其同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肝脏匀浆离心后,其中的酶会失去活性,向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加入激素也不能使其恢复活性。然而,当他们把激素加入到离心的细胞碎片中时,它们刺激了热稳定因子的形成,进而激活了酶。这个因子后来被分离出来,被称为3′,5′-单磷酸腺苷,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环AMP(cAMP),而那个酶也被命名为腺苷酸环化酶。萨瑟兰因此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萨瑟兰的工作表明肾上腺素激活一种膜酶——腺苷酸环化酶,它合成cAMP(一种细胞内第二信使),通过涉及蛋白激酶的信号级联确保糖原的水解。然而,肾上腺素等激素、神经递质(其中许多在当时已经被辨识)是如何被细胞识别的呢?于是,药理学家们“伪造”了受体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受体仍没有生化实体。然而,有很多与GPCR密切相关的科学发现尚未被发现。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四大策略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正在经历重大调整。过去,我国企业主要依赖出口贸易,而如今,对外投资正逐渐成为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出海策略和路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首先,中国企业的“后发优势”使他们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应对挑战。由于中国企业在国内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市场不完全的经验,他们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中更具优势。

其次,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为他们的抱团出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借助这一优势,他们可以在克服东道国市场不完善性的同时,实现跨国投资的抱团行动。

再次,中国企业在出海时应灵活运用合资和技术转让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合资进入目标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转让换取市场准入与合作机会,以此推动企业的全球布局。

此外,中国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重点经营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周边国家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中国企业在亚洲市场的深耕和维护至关重要。

最后,制度性开放仍需持续推进。中国企业在目标国面临的障碍,主要源于我国与目标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因此,我国应在制度层面加强双边和区域性安排,为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更稳定的制度环境。

人造细胞实现信号交流,开辟新疗法

近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本·费林加教授团队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共同合成了一种由聚合物、生物分子和其他纳米成分组成的原细胞系统,该系统可以模拟自然细胞间的信号传输。这种原细胞系统被称为光响应原细胞(发送者)和接收原细胞(接收者),它们被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工细胞器系统。当光线照射发送者细胞时,光敏分子会打开纳米容器,将其内部物质(物质A)释放到发送者细胞内部;随后,物质A通过其聚合物外壳上的小孔离开发送者细胞,并通过细胞周围的液体到达接收者细胞;接下来,物质A再次通过小孔进入接收者细胞;在那里,物质A与包含酶的人造细胞器相遇。酶迅速将物质A转化为荧光信号,向研究人员表明:发送者细胞和接收者细胞之间的信号传输已经完成。

这项研究表明,这种原细胞系统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或利用合成细胞开发人造身体组织提供新的途径。此外,这种原细胞系统还可以为模拟更复杂的活细胞通信网络奠定基础,为在合成细胞和天然细胞之间建立通信网络带来可能性。

这一成果已经被发表在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上。生命的本质在于沟通,从微小的细菌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细胞的繁衍和发展都依赖于其发送、接收和处理信号的能力。

有序介孔高分子与碳材料:创制与应用

在我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项目编号:22DZ2304300),澎湃新闻与《世界科学》共同推出了一项科普活动,聚焦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该项目由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院士领导完成。2023年5月26日,赵东元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科学家们发现,有些矿物的特性十分独特。比如,当瑞典矿物学家、化学家亚历克斯·克朗斯泰特(Alex Cronstedt)用火焰加热一种矿物时,惊讶地发现它会起泡、膨胀和水蒸气冒出。然而,在当时,克朗斯泰特并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他的研究在接下来的长时间里都陷入了困境。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一些研究者才揭示了克朗斯泰特当年观察到的水损失现象实际上是可逆的,也就是说这种矿物可以在脱水后再吸水,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

此外,沸石还具有离子交换的特性,沸石上的金属离子可以被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替换下来。沸石的这种特性使得它在软化硬水和改善洗涤效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二十世纪初,沸石的商业价值被发现,并开始被用于硬水的软化。后来,沸石的分离分子的效应也被首次报道,并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在1954年,英国化学家理查德·巴

2024澎湃科创先锋大会:加速产业创新与协同发展

在2024年11月13日,由澎湃新闻主办的2024澎湃科创先锋大会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圆桌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南通市科技局、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协办,上海临港集团、江苏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提供特别支持,同时感谢阳光保险集团的大力支持。大会主题为“科创向新,共促提质”,邀请了政府领导、产业领袖、学术专家以及科创生态链的知名人士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以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南通市政府副市长于立忠和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出席大会并致辞,强调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南通在2022年迈入万亿城市行列,2023年经济总量超过1.18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9414亿元,增长6.3%,增速在全国万亿城市中排名第二。在产业发展上,南通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拥有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了多家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建立了近200个科创平台。

此外,南通还注重营造创新生态,成立了工作专班、组建了发展智库、编制了产业图谱,推动了园区特色化转型和公共专业服务平台的建立。依托江苏省战新产业母基金,南通组建了40亿元规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母基金和5亿元规模的南通未来产业天使投资基金,形成了超过120亿元的资金池。

沪通产业创新协作得到了南通的高度重视,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000项,各类合作共建平台超过100家。未来,南通将探索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度对接上海优质高校院所,推动共建科技孵化器和联合实验室等,并邀请上海领导、企业大咖组团南通行,加强联系,深化合作。

大会进入主旨演讲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发表了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的演讲。他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认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通过深度融合先进技术与实体经济,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闫维新带来了《通用人工智能赋能通用机器人》的主旨演讲,分享了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并探讨了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他的演讲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为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圆桌会议环节,《如何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热门话题。南通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吴佳华,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运营总经理、南通游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守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曹贤忠,风语筑副总经理张树玉,以及澎湃新闻“理解长三角”专项写作计划项目组作者杨喆等嘉宾参与讨论,从各自领域的实践经验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因地制宜地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英矽智能宣布二价小分子抑制剂ISM001-055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国内药企开始关注AI技术,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新药研发。然而,尽管跨国药企对AI的态度积极,但对于AI制药的投资意愿仍有待提高。同时,由于AI制药仍处于发展初期,缺乏临床概念性验证,被认为是“黑箱”,因此大部分投资人对此持谨慎态度。

英矽智能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最近公布了一项关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IIa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采用了一种名为ISM001-055的候选药物,这是一种由生成式AI驱动的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IPF。试验结果显示,ISM001-055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积极的发现,但研究人员指出,目前治疗周期较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长期临床研究,以证实这些发现。此外,安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腹泻和肝功能异常等。

英矽智能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表示,虽然国内药企对AI技术的兴趣正在增加,但付费意愿仍然较低。他认为,A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具有强大的潜力,但仍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AI制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虽然在药物研发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概念性验证,以及改进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使其更加透明和可靠。

新时代 新质生产力: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2024(第五届)科创先锋大会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圆桌会议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深入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战略意义和实践方向。他认为,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张占斌指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改革的产物。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素质,完善市场机制,我们可以培育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其次,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将技术、数据等新兴要素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再次,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最后,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长三角一体化下的未来产业高地:南通高新区的创新发展之路

南通高新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以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信息流动,南通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的协同合作,共享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红利。通过经济地理的重塑,发挥南通好通和左右逢源的优势,深度对接上海,广泛融合苏南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顺应发展趋势,南通高新区致力于培育未来产业,承担起未来产业创新改革的重要使命。在原有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产业领域,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先进光伏、新型储能、集成电路装备及零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特色产业业态。目前,园区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1家,其中先进光伏、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光伏储能产业链已进入快车道。

在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尤其是电子元件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方面,南通高新区拥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主导型企业,被评为全省首批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在汽车电子产业方面,汽车零部件集群正向汽车特色产业转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汽车电子巨头入驻,并被认定为国家级火炬南通高新区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

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南通高新区致力于为创新产业提供持续支持。依靠高水平的开放载体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目前,园区拥有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科技载体,包括各类科创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如江海智慧园、圆梦谷等,已成功引进200余家科创企业。此外,园区还设有多个工业园区,满足项目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园等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在金融支持方面,南通高新区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贷款担保等,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园区内共有8只基金,总规模达74亿元,并与国家大基金合作设立了16亿元的集成电路引导基金。这些举措都将助力南通高新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人形机器人引领未来产业变革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分享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前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闫维新在2024(第五届)科创先锋大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密切关联以及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闫维新指出,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整个物理世界的最优选择之一,可以在生产、教育、装配、交互以及危险场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还详细介绍了自己过去在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最早的烹饪机器人作业单元项目,以及在冬奥会机器人餐厅的设计经验。

此外,闫维新还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在未来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柔性制造、特种替身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革新。特别是在工业和协作机器人已在现有工厂上实现智能化的基础上,具有自主规划、自主决策和自主执行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场景中发挥作用。

他还表示,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走在前列,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闫维新透露,自己的研究方向包括数据采集平台、20度以上的灵巧手、针对人形机器人做特定的关节模组等。

总之,闫维新认为,人形机器人技术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库欣综合征:罕见病困局与光明前景

库欣综合征:罕见病之痛与希望之光

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CS)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控失常,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据欧洲数据,其发病率在2/100万人-3/100万人之间,我国尚未有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

库欣综合征的确诊困难,患者在确诊前往往要走不少弯路。由于疾病罕见且复杂,临床表现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诊断往往需要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医生共同协作。同时,库欣综合征的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但很难实现根治。

库欣综合征对患者的危害远不止体重增加,还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卵巢囊肿、骨质疏松等。患者在长期患病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人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因此,提高库欣综合征的认知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尽管库欣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近年来在罕见病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2021年3-4月,一款名为奥唑司他的新药在我国海南的一家医院首次引入,为患者带来了一线希望。这款新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为库欣综合征患者带来了曙光,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罕见病研究的重视。

总的来说,库欣综合征作为一种罕见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全球共推6G创新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支柱

在2024年上海的全球6G发展大会上,我国IMT-2030(6G)推进组与各业界伙伴共同发布了全球6G创新发展合作倡议。IMT-2030(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国际电信联盟已明确6G的概念定义,而3GPP则已经确定了6G的国际标准化时间表,目前正处于标准研究的紧要阶段。

该倡议主要包含五个方面:首先,推动6G的代际创新发展,扩展移动通信服务的范围,打造通感智算融合创新的6G网络,全面提升网络性能、效率和服务能力,从而开启全新的移动信息时代。其次,塑造6G的智能服务范式,建立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智慧桥梁,赋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制定全球的统一6G标准,以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为核心,研发6G国际标准,构建全球统一的产业新生态。此外,深度开展6G技术试验,紧密结合产业的需求,建立试验验证平台,加速6G技术的优化成熟,成为国际标准制定和产业发展的新支撑。最后,构建6G的合作新典范,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扩大共识,强化联合,共同迈向6G的发展新阶段。

piRNA:生殖细胞的神秘

在我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金支持下(项目编号:22DZ2304300),澎湃新闻网与《世界科学》共同完成了对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奖励成果的科学普及报道。本次报道的主题为2022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RNA调控在精子发生及男性不育中的新功能机制研究”。该项目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刘默芳研究员领导完成。

刘默芳研究员自2006年起,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回到我国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恩多课题组任副组长。她对RNA的研究已有多年经验,此时她希望能独自探索RNA领域的未知领域。恰好在这个时期,RNA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包括华人科学家林海帆在内的多个研究团队,在多种模式生物的生殖细胞中发现了全新的一类小RNA分子,被称为Piwi相互作用的RNA(piRNA)。

piRNA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非常低调的分子,它主要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几乎不表达于其他体细胞;即使在生殖细胞中,piRNA也不会进一步合成蛋白质分子,仅以RNA分子的形式存在。然而,piRNA具有强大的多样性,如在小鼠的生殖细胞中,已发现超过一百万种不同序列的piRNA。

研究人员最初发现,许多piRNA序列都能匹配到一种名为转座子的DNA元件,进而抑制这些转座子序列的表达。转座子是一类能够在基因组不同序列间“跳跃”的分子,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因此被视为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然而,对于生物个体来说,过

南卡罗来纳州实验室恒河猴集体越狱:威胁几何?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研究机构发生恒河猴逃脱事件

近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研究机构“阿尔法创世纪”发生了一起恒河猴逃脱事件。据悉,该机构共有43只雌性恒河猴,其中43只在11月7日成功越狱。截至当地时间11月11日,已有25只恒河猴被找回,剩余18只仍然在逃。

“阿尔法创世纪”是全球知名的提供非人灵长类产品和生物研究服务的机构,主要从事对进行性脑部疾病的临床试验。然而,这次恒河猴逃脱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实验动物安全问题的关注。有科学家担忧,恒河猴可能携带对人类致命的病毒,如B型疱疹病毒等。因此,防止恒河猴逃脱并对公众构成潜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阿尔法创世纪”和当地警方均表示,逃跑的恒河猴不会对公众构成威胁,但科学家呼吁应立即停止对动物的剥削,确保实验室动物的安全。事实上,这并非“阿尔法创世纪”首次发生动物逃脱事件。过去几年中,该机构曾因违反动物福利规定而被美国农业部罚款。此外,美国其他实验室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导致公众健康受到威胁。

针对此次事件,美国农业部门已介入调查,以确保实验室动物安全。未来,相关机构应加强监管,提高实验室安全标准,保障公众和动物的生命财产安全。

6G信通智谷孵化器:以耐心资本赋能6G产业创新

在上海市松江区,有一个名为6G信通智谷孵化器的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专注于推动6G及相关前沿通信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自运营以来,已成功孵化了15家企业,涵盖了高性能芯片、微波通信、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专用网络、XR(扩展现实)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6G信通智谷孵化器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即“点石成金”。这意味着孵化器不仅会将原始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和产品,还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助项目实现产业化。

与其他商业孵化器不同的是,6G信通智谷孵化器是一个半公益性质的组织,旨在打造“耐心资本”和“耐心空间”,以确保孵化项目的稳定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孵化器成立了总额约为3亿元的产业孵化基金,主要由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

此外,孵化器还特别设立了“雏鹰计划”,总规模达到1亿元,用以支持青年创业者的成长。通过这些措施,6G信通智谷孵化器努力成为连接产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的桥梁,最终打造成为一个6G产业的共享服务平台。

阿尔茨海默病新标准引争议:无症状者诊断风险提高

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率,研究人员正在尝试新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然而,这种方法的推广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最近,一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其中包括血液检测和脑部扫描。支持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患者,从而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时机。然而,批评者担忧这种方法可能导致误诊,特别是在那些从未出现过认知衰退症状的人群中。他们认为,如果错误地将无症状的人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会给这些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惑。

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特征是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由tau蛋白形成的缠结。近年来,制药公司已开始出售能够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认知衰退的药物。然而,这些药物的效果尚不明确,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虽然新标准的推广可能会扩大临床试验的资格,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健康的人接受生物标志物检测。这不仅会给这些人带来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药物治疗。此外,目前还没有针对生物标志物阳性、无症状者的有效治疗方法,这可能会让这类人群陷入困境。

总之,研究人员正在寻求更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方法,但这也带来了许多伦理和实际问题。我们需要权衡利弊,确保这些新技术能够真正造福患者,而不是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扰。

植物免疫系统新突破:广谱抗病基因与小分子生物农药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等多方合作团队在水稻病虫害防治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我国多个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在水稻等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一成果有望为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等相关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这一研究,通过对水稻等农作物的广泛病虫害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关键的广谱抗病分子机制,从而为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育种靶标和生物农药。同时,该研究也揭示了植物与细菌免疫通路的交互分子机理。

这一成果的第一作者,来自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武越、徐炜莹、雷子耀等人。他们通过筛选和研究,发现了能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关键分子2’cADPR,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合作为植物免疫激活剂。

这一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提高农作物抗病性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实现更加环保和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杨植麟被投资人提起仲裁,月之暗面面临挑战

月之暗面(Moonshot AI)创始人杨植麟遭遇投资人仲裁

近日,有报道称,我国人工智能创业明星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 AI)的创始人杨植麟因股权和竞业纠纷,遭到投资人提起仲裁。对此,月之暗面对此做出回应,杨植麟已委托律师依法抗辩。

据悉,此次仲裁的申请人系杨植麟过去参与创立的公司循环智能的投资人,包括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博裕资本、华山资本和万物资本。然而,在此之前,杨植麟及其他创始人已在未取得循环智能投资方同意豁免书的情况下,先行启动了融资并创立了月之暗面。这一行为可能引发部分投资方不满,认为在股权和竞业方面存在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前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张予彤在月之暗面融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是循环智能的首个天使轮投资人,还曾代表金沙江创投在循环智能的董事会中任职。随着月之暗面估值的快速上升,这可能给循环智能时期的老投资人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冲击。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仲裁可能会对月之暗面的未来融资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具体结果还需等待仲裁机构的裁定。

6G时代来临:国产测试仪器迎挑战

创远信科积极参与6G技术标准制定 为我国无线通信测试仪器研发贡献力量

近日,我国知名无线通信测试仪器制造商创远信科(上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远信科”)的创始人、董事长冯跃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6G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无线通信领域的测试仪器研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远信科正紧锣密鼓地与中国信通院等机构合作,共同推动6G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据悉,创远信科作为一家专注于为信息高速公路打造自主研发的“标尺”——无线通信测试仪器的企业,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面对6G技术的快速发展,创远信科深知仅凭现有的技术积累已无法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因此,公司正在积极布局高频测试仪器研发,特别是毫米波和太赫兹等关键领域的测试仪器,以期为我国6G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6G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无线通信测试仪器市场将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冯跃军表示,6G技术对测试仪器的要求将更高,不仅需要具备更高的通信承载力和通信速度,还需要具备更敏锐的感知和判断能力。这将促使测试仪器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6G产业的创新发展。

此外,创远信科还将积极参与6G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以促进我国6G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在6G核心算法或芯片设计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在6G技术标准化竞争中占得先机。

总之,创远信科作为我国无线通信测试仪器行业的领军企业,正紧随6G技术的发展步伐,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我国6G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西光一号卫星助力双碳目标:全球首个甲烷监测商业卫星成功发射

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商业运载火箭中,一颗名为西光壹号04星的卫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颗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颗高分辨率点源甲烷监测商业卫星,也是国内首个具备甲烷泄漏位置监测、泄漏量评估、碳产生源判断等功能的卫星。

西光壹号04星(鹊华一号)由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研制,是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该卫星搭载了甲烷相机、叶绿素相机和多光谱相机,能够精准监测地球表面的甲烷变化趋势,追踪碳的产生源头,并评估不同区域的碳中和潜力。

这颗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为25米,光谱分辨率为0.1纳米,具有甲烷泄漏位置监测、泄漏量评估、漂移趋势、碳产生源判断及地区级碳中和能力评估等功能。这些功能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业排放检测、燃气泄漏检测、气矿勘探、碳汇评估和碳交易等领域。

此外,西光壹号05星(天仙配号)也成功发射,该卫星配备了高光谱相机和全色相机,可应用于农业监测、矿产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农业产前阶段可以通过调查区域农业产业资源,评估土壤成分、水分状况和作物种植适宜性,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这次发射的西光壹号04星和05星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我国在高分辨率点源甲烷监测商业卫星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创企业与管理人才培养困境与挑战

在我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并未过分依赖科技创新。我国没有积累足够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然而,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创业活动显著增多。然而,与制作手机、服装、空调等物品相比,进行科技创新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无法像在公开市场中发掘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那样去发现科技创新人才。

2024年11月8日,香港心脑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简称“COCHE”)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我国内地、香港以及国际范围内开展医疗科创平台的创新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具有领导力的商业精英,并实现科学家与商业精英之间的跨界合作。COCHE执行总监魏素利表示,COCHE孵化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创新型企业,他们在初期往往会面临两个问题:首先,在以科学家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中,科学家常常会发现一个问题,然后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然而,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产品有时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只有以人为中心的产品才能真正服务人类。”其次,这些企业往往缺乏管理人才。“如果科学家主导的创新企业能在早期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形成新的模式,共同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定位,我相信会对企业产生极大的帮助。只有拥有优秀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对接资源和推广产品。”她说,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将生态圈打造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圈子,管理人才需要与科研人才沟通,也需要与一线的产品使用者沟通,了解市场的需求。”

许多科技初创企业向我们反映,他们缺少的不是科研人才,而是管理人才。这种缺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科技初创企业的管理人才应该如何培养呢?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认为,这个问题对管理学院来说是一种挑战。“传统的MBA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这种人才。”陆雄文指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科技创新。我国主要采取引进外资和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一方面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材料等资源,形成价格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崛起。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没有积累足够的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

然而,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创业活动显著增多。陆雄文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一批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师在十多年前从海外归来,他们发现我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此外,美国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科技创新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非常开放的生态系统,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机制和政策都非常透明。相比之下,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还不成熟,缺乏稳定的体制。

因此,对于管理学院来说,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下管理科创企业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他们需要通过理论和案例研究,为科创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培养MBA学生,让他们为未来的科创企业和创业做好准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心理准备。

首获批准!我国创新疗法BRL-203攻克自身免疫病

近日,我国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耀生物”)宣布,其自主开发的创新性 CAR-T 细胞疗法产品——“靶向 CD19 非病毒 PD1 定点整合 CAR-T 细胞注射液”(管线代号:BRL-203)的临床试验申请(IND)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获得了批准,适应症为“中度或重度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邦耀生物表示,这是该公司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开发的创新型 CAR-T 产品,也是全球首个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获批 IND 的非病毒定点整合 PD1-CAR-T 产品,为自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伴有面颊部蝶形红斑等症状,还可能导致多个器官受损。虽然 SLE 患者的长期生存有所改善,但疾病复发及随之而来的不可逆器官损伤仍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邦耀生物的 BRL-203 采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对 T 淋巴细胞中的 PD1 位点进行精确编辑,实现对 PD1 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同时保留 CAR-T 疗法对肿瘤的杀伤功能。与已上市或在研的同类产品相比,BRL-203 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

未来,邦耀生物将继续加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发投入,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亚马逊拟与Anthropic达成数十亿美元投资,后者需使用亚马逊自研芯片

根据科技媒体报道,亚马逊正在与其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Anthropic协商第二次大规模投资,金额预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这是自去年9月亚马逊宣布对其投资40亿美元以来的一轮新的财务承诺。然而,此次投资附带了特殊条件:Amazon要求Anthropic在其训练AI模型时,使用由Amazon自研的芯片驱动的云服务器。

Anthropic由前OpenAI的高管Dario Amodei和Daniela Amodei兄妹共同创建,被视为OpenAI的最大竞争对手。Anthropic已经筹集了97亿美元,接近OpenAI筹资总额的一半。今年年初,Anthropic预测,随着训练和扩大其AI产品,到2024年将消耗超过27亿美元。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过去几个月里,Anthropic一直在讨论以40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新的融资。本次与Amazon的谈判重点是确定Anthropic将采用多少Amazon的芯片,这将直接影响到Amazon的总投资规模。对于Anthropic来说,转向使用Amazon自研的Trainium芯片可能会面临技术挑战。虽然Amazon的配套软件尚未达到开发者熟悉的NVIDIA CUDA软件的成熟度,但这可能会增加Anthropic对Amazon Trainium服务器的依赖,从而限制其未来选择其他云服务提供商或自行建设数据中心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Amazon希望推动Anthropic采用自家的芯片,以减少对NVIDIA芯片的依赖。参与讨论的知情人士透露,作为最初合作的一部分,Anthropic已经同意使用部分Trainium服务器,但主要的依赖仍然在NVIDIA的服务器上。据悉,新一轮的投资交易可能以可转换票据的形式进行,这些票据将在Anthropic从其他投资者处获得成功融资后转换为股权。此外,双方还在就一项云协议进行谈判,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共同分享向Amazon云客户销售Anthropic模型的收入,而Anthropic也同意从Amazon租赁专用服务器来开发其技术。

除了与Amazon的合作之外,Anthropic还与谷歌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云合作关系。去年谷歌承诺向Anthropic投资20亿美元,然而,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在十月份宣布启动调查。该机构旨在确保对AI行业的重大科技投资不会扭曲市场,防止少数科技公司主导市场。

揭秘植物免疫系统:两项重大发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多支科研团队在2024年11月8日凌晨3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两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分别是:

由何祖华院士领导的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团队和张余研究员团队,以及由复旦大学高明君研究员团队和浙江大学邓一文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项目“A canonical protein complex controls immune homeostasis and multipathogen resistance”,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新机制。

另一个由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万里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的项目名为“Activation of a helper NLR by plant and bacterial TIR immune signaling”,研究了植物和细菌如何通过TIR免疫信号通路激活辅助性NLR。

这两个项目的发现不仅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统中的基本原理,而且为植物病害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成果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24科创先锋大会:共谋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

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全力以赴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其中,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积极促进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此,2024年(第五届)科创先锋大会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圆桌会议将于2024年11月13日在上海举行。

本次大会以“科创向新,共促提质”为主题,汇聚政府领导、产业领袖、学术专家、研究机构代表及科创生态链的知名人物,分享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和企业实战经验,旨在推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闫维新等专家将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通用人工智能赋能通用机器人等主题发表演讲。

此外,在“共促提质:如何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环节,澎湃新闻“理解长三角”专项写作计划项目组作者杨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曹贤忠等嘉宾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会将于2024年11月13日下午14:00-17:00在中国·上海松江区莘砖公路668号G60科创大厦举行。现开放150个观众席位,欢迎各位相关从业者、爱好者莅临参会。报名方式包括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点击“阅读全文”填写信息【参与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2024年11月11日24点,审核通过后将收到【报名成功短信】,活动当天凭借【短信页面】入场。

解锁触觉密码:科学家揭秘16种神经细胞

近日,一组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开展了一项关于人类触觉的研究。该研究通过深度RNA测序技术,首次揭示了人体内存在16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构建了人类触觉的全景图。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不仅拓宽了我们对人类触觉系统的认识,还揭示了人类、老鼠和猕猴之间在触觉感受上的相似性和显著差异。

过去,传统观点认为每种特定的感觉,如疼痛、寒冷等,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类型的神经细胞。然而,这一观点在新研究中受到了挑战。研究人员通过对单个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人体感觉实际上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研究团队利用微神经造影技术,直接观察单个神经细胞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活动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它们的功能特性。这项技术的应用为理解神经细胞如何应对外部刺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经细胞。例如,有一种神经细胞对愉快的触碰、加热以及辣椒素(通常与痛觉相关)有反应;另一种神经细胞则能快速传导痛觉信号,对无害的冷却和薄荷醇产生反应。

虽然人类拥有的“疼痛神经”数量远多于小鼠,且疼痛信号传递能力更强,但原因尚不明确。研究者推测,这可能与体型大小有关。换句话说,由于人类的体型较大,需要更高效的神经信号传递机制来确保人体对伤害能迅速作出反应,保护自身安全。

总之,这一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人类触觉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全新视角,并为进一步探索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太空船票开闸预售,江苏深蓝航天创始人:2027年实现商业化

近日,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蓝航天”)创始人霍亮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其公司预售太空船票的行为并非简单的载人航天设想,而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期待。他表示,尽管目前亚轨道旅行的监管仍属空白,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相关法规将逐步完善。同时,深蓝航天的初步计划是在2027年实现商业亚轨道旅行。

霍亮强调,亚轨道旅行的优点在于成本较低且安全系数高于轨道旅行。虽然轨道载人飞行已有先例,但在我国尚未出现过商业化案例。因此,深蓝航天选择从亚轨道旅行开始,逐步迈向更高级别的太空运输产业。

尽管目前深蓝航天仅售出两张太空船票,但其背后的市场需求远远超出预期。为此,公司已收到大量意向参与商业太空游的用户咨询,其中包括三位外籍人士。

面对关于飞行安全性的担忧,霍亮解释称,亚轨道太空旅游的技术难度低于轨道载人飞行,且现有技术已相当成熟。他强调,深蓝航天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设计载人舱和优化火箭回收系统等。

此外,为解决退款争议问题,深蓝航天计划与公共平台合作,推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方案。即使采取预售方式,用户所支付的款项也将得到有效保护。

总体而言,深蓝航天凭借对亚轨道旅行的信心和雄心,旨在推动我国太空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深蓝航天有望在2027年实现商业亚轨道旅行的突破。

上海举办全球6G大会,邀邬贺铨等共话未来产业发展

上海将成为全球6G未来产业创新中心:2024年举办全球6G发展大会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布,2024年全球6G发展大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上海松江区举行。大会主题为“领航新征程,眺望6G标准前沿”,旨在展示我国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成果,吸引国内外移动通信领域创新企业来华、来上海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资源更好地汇聚,助力6G前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未来产业培育。

据悉,6G技术作为5G代际更新的一种新技术,其标准制定分为两个阶段。2025至2027年为全球6G标准研究阶段,2027至2029年为第一版标准形成阶段。预计到2030年前后,6G将进入商用阶段。大会将聚焦AI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以服务于AI为主旨,探讨6G技术架构设计如何满足面向AI应用的具体业务需求。

本次大会论坛由主旨演讲、全球6G组织演讲、圆桌讨论、重磅发布及专题演讲五大部分组成。主旨演讲部分将由我国6G技术领域尖端专家领袖分享6G领域的创新探索;全球6G产业组织演讲部分将邀请3GPP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以及中美欧日韩产业组织代表分享全球6G最新进展。圆桌论坛部分将围绕“6G技术标准展望”展开深入讨论,相关专家和企业将参与其中。

此外,本次大会还将发布6G最新研究成果、关键技术试验结果,为全球6G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表示,6G作为下一代更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带动性特点,将对未来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上海已具备良好的6G未来产业基础,将在芯片器件、模组系统、卫星互联、仪器仪表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深蓝航天的太空游船票:前景光明还是噱头一场?

有从事火箭回收技术研发的商业航天从业者对近期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在“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预售太空游船票的行为表示疑虑。他认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应该先实现液体火箭入轨,然后再研发回收技术,这是一个更为合理的发展策略。即使拥有可靠的技术,也需要在载人前进行多次无人试验。

与此同时,尽管 SpaceX 在商业太空载人飞行领域取得了成功,但我国的航天公司也正在积极尝试。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16 年的民营航天企业,近期在“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预售了 2027 年亚轨道旅行的两个飞船坐席,每张太空船票售价 150 万元,并赠送价值 6000 元礼包。然而,两张船票在直播间刚刚开售后立即售罄。

对于商业太空载人前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仍在探索阶段,前景并不明确。此外,技术和监管也是影响商业太空载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具身智能: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前景引人关注,但仍需解决诸多挑战

近年来,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内的热门话题,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尽管市场上涌现了大量人形机器人公司,但据投资人和行业专家分析,真正具有商业化潜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并不多。

具身智能是一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它代表着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硬件同质化严重,具备真正实用性的产品寥寥无几。这使得投资者在选择具身智能项目时面临着巨大的困惑。

据一位参与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的科技投资人透露,目前有80%的人并不真正理解具身智能的概念。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上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大多处于“Demo”阶段,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应用仍有一定距离。

尽管如此,具身智能机器人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相关研究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数百亿美元。然而,要让具身智能真正成为现实,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

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在多种场景中表现出色,例如在工厂的仓库中执行搬运任务。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些机器人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稳定性不足、适应能力有限等。因此,如何提高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这些方面的性能,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之,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潜力的新兴产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然而,要实现其产业化应用,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行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未婚抑郁风险高于已婚者:原因探究

李克峰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未婚人士的抑郁症风险可能高于已婚人士。他们分析了来自7个国家的106,556名受试者的数据,发现未婚者与抑郁症风险的相关性高出已婚者79%。离婚或分居者的抑郁症风险甚至比已婚者高出99%,丧偶者的抑郁症风险也比已婚者高出64%。

他们进一步指出,未婚男性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未婚个体的抑郁症风险高于女性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个体。未婚人士面临的社会压力,包括遵守传统婚姻规范的压力、社会耻辱、缺乏配偶赡养费,以及在平衡工作和家庭角色方面的困难,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外,追求事业成功、财务稳定和专业认可也可能给未婚人士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研究人员强调,虽然婚姻可能降低抑郁风险,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婚姻状况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尚不明确。

此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李克峰教授表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抑郁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以便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2000+患者数据揭示肿瘤演变机制,计算模型助力精准诊疗

《自然》(Nature)及其子刊近日公布了一项名为“人类肿瘤图谱网络计划”(HTAN)的重要研究成果。该计划共发布了12篇论文,涵盖了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等多种类型的肿瘤及其周围环境的三维图谱。这些图谱为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机制提供了关键信息,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建立预测肿瘤演变和治疗反应的计算模型。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资助的“癌症登月”计划HTAN项目自2018年开始实施,目标在于构建人类肿瘤演化中细胞、结构和分子特征的三维图谱。目前,该项目已经收集了近2000名患者的20多种肿瘤起源数据,为肿瘤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全面基础。

Ken Lau教授指出,HTAN的研究表明我们应将多克隆向单克隆演变的动态视为评估癌变风险的生物标志。此外,该研究还揭示了转移性微环境在推动肿瘤演化和产生治疗抗性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这些数据资源将为未来的癌症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尽管HTAN论文仅为肿瘤结构演化研究的初步成果,但它们已激发了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假设。结合新兴的空间数据分析工具,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些研究成果将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助力癌症患者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

阿秒激光启动:开启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新时代

在我国科学研究领域,一种名为“阿秒”的时间单位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代表着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即1阿秒等于10的负18次秒。这种新型激光技术——阿秒激光,可以用来探测飞秒级别的分子内部电子运动,为电子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国科研团队正在努力推进这一技术的应用研究。他们计划建设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建设,预计将在5年内完成。这个设施将成为研究电子动力学的重要工具,推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

这项设施的主要特点是阿秒时间分辨能力和高度时空相干性。它将通过时间分辨的光谱、电子能谱测量及成像等技术手段,对包括高速光电器件、超导材料、光伏发电、光合作用等过程中的深层次超快动力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该设施还将发挥虹吸、撬动和衍生作用,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这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阿秒激光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实验室产生的阿秒光源性能和指标参数仍然较低,无法满足其在应用领域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的需求。因此,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建设将有望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推动我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SLE患者生存现状及未来展望:专家解读

我国专家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状与未来治疗方法

近期,《中华内科杂志》发布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该规范详细阐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天津市泰达医院肾内科主任李青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谢广宽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就SLE的现状、治疗方法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看法展开了讨论。

李青表示,SLE是一种以自身免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李青强调,对于SLE患者而言,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用药。此外,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也对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谢广宽教授指出,尽管SLE尚无根治方法,但已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手段。除了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传统药物外,新型治疗方式如CAR-T细胞疗法也在不断研发和完善。然而,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问题仍需关注。

关于死亡话题,两位专家均表示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在某些绝症晚期患者中,由于痛苦难忍,安乐死或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但李青强调,面对挫折便轻言放弃生命会使人生价值大打折扣。谢广宽教授则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应加强生命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未病预警:陈洛南团队创新数据科学研究

在我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项目编号:22DZ2304300),澎湃新闻网与《世界科学》共同进行了科普化报道,对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奖励的获奖成果进行了深度剖析。本次报道以2020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动力学驱动的数据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为主题。该项目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洛南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

陈洛南研究员指出,现有的大部分疾病预警研究采用静态对照式方法,难以捕捉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相比之下,动力学研究更能揭示复杂生物系统的动态临界过程。因此,团队致力于将动力学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数据科学领域,以期提高疾病预警的准确性。

陈洛南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预测、预警、因果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计算系统生物学、生物过程临界分析和肿瘤细胞转移等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地质灾害预警等。

值得一提的是,陈洛南团队还致力于开发一种名为“动态网络生物标志物”(DNB)的新方法,用以检测复杂疾病的预警信号。该方法在地震预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功实现了83%的真阳性率和0.98%的假阳性率。这一预警精度显著优于现有10种方法,并能提前预警6-7天。

虽然团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陈洛南看来,仍然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应对噪声干扰和系统本身的强随机性等问题。此外,如何将DNB方法推广至更广泛的场景,提高其泛用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陈洛南团队将继续推动疾病预警、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并为中医的现代化、国际化贡献力量。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未病”的量化表征,以期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

江海号盾构机:我国超大直径盾构机的新里程碑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最新成就中,一款名为“江海号”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湖南长沙成功下线。这款盾构机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将被应用于海太长江隧道这一世界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建设中。

“江海号”是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和中铁十四局集团联合打造的,其长度达到145米,总重量约为5000吨。该盾构机的刀盘涂装融入了向前进击的蔚蓝色巨浪元素,象征着盾构机将聚力潜行,通达江海。

海太长江隧道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区域,北起南通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这条隧道的全长达到了39.07公里,其中盾构隧道段的长度为9315米,最大开挖直径达到了16.64米。沿线需要穿越复杂的地质带,包括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与粉细砂复合地层等地质条件。

然而,这些挑战并没有让研发团队气馁。他们通过加大盾构机刀盘的开口率,配置高压力、大流量的中心冲刷系统以及刀盘结泥饼预警系统,并配备了伸缩摄像装置,使得盾构机可以在不需要人员进入的情况下观察到刀盘的工作区域,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刀盘结泥饼的风险,提高了底部排渣效率。此外,他们还应用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同步注双液浆技术,实现了盾构隧道沉降的精度控制,从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江海号”的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在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制和应用领域实现了新的跨越。这款盾构机的诞生,不仅展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新高度,也为我国的隧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海太长江隧道的建设,对于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推动沿江城市群的跨江融合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说梦话增加中风风险:一项新研究表明,说梦话者中风风险高出不说梦话者30%!

研究表明,说梦话可能导致日后中风风险增加

一项针对我国成年人的研究发现,说梦话的人群相比不说梦话的人群,患有中风的风险高出30%。同时,说梦话且伴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人群,中风风险较一般人群高出93%。这一结果强调了睡眠期间大脑活动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系,可能促使未来对此领域的研究更深入。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高翔领导,针对我国唐山市开滦社区的8001名成年人展开。研究对象在2012年填写了一份问卷,显示他们在过去的一生中曾说过梦话,或在最近一年内至少有过一次说梦话的经历。经过8年的随访,研究人员确定了333例中风病例。

研究发现,说梦话的人群中,与不说梦话的人群相比,中风风险高出30%。而这一关联与传统的中风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无关,也没有考虑睡眠时长、白天嗜睡、使用催眠药、失眠及打鼾等因素的影响。另外,说梦话的人群中风风险较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人群高出93%。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特征是在快速眼动睡眠周期中,在生动的梦境中突然身体运动和发声。研究还发现,说梦话的人群更偏向于男性、产业工人,以及经常抽烟、饮酒的人。他们在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及体育活动方面也存在差异,如他们更容易已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且较少参加体育锻炼。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参与者仅提交了一次关于睡眠问题的问卷,并未随着时间推移反复填写。此外,该研究仅在我国唐山市开展,因此其结果可能并不适用于其他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居民。

程黎明团队揭示脊髓损伤修复关键靶点:小胶质细胞

我国科研人员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脊髓损伤的分子病理机制,为治疗和修复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程黎明教授领导了一项名为“脊髓损伤分子病理与修复机制”的研究项目。通过对脊髓损伤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可能是脊髓损伤修复的新靶点。

脊髓损伤(简称SCI)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全球约有374万患者。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9万人。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和康复方法。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程黎明教授领导的团队利用医工交叉的方法,研制出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的纳米材料,名为LDH-NT3,用于调节损伤区的免疫细胞分型,抑制炎症反应,为神经元再生和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

该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治疗脊髓损伤开辟了新途径,而且有助于深入了解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蚂蚁链助力内地新能源资产赴港RWA:数字赋能实体经济

蚂蚁数科旗下的蚂蚁链首次公开了一个名为“两链一桥”的平台,旨在帮助我国的新能源资产在香港进行实物资产通证化(RWA),以此推动实体资产的数字化转型。这个平台是由蚂蚁链、交易链以及蚂蚁链可信跨链桥三部分组成的,能够确保数据的实时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使得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资产的价值、风险和价格波动。

在这个平台上,我国的实物资产将被分割成多个可以在区块链网络上交易的数字资产,这将大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蚂蚁数科已经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指导下,支持内地的新能源上市公司朗新完成了RWA跨境融资1亿元,这是我国首个新能源RWA项目,也是香港金管局公布的首批代币化主题案例之一。

此外,蚂蚁数科还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0亿元,用于推进粤港澳数字技术的联合创新,特别是在区块链、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物联网等领域。蚂蚁数科副总裁孙磊表示,中国香港将是蚂蚁数科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也是蚂蚁数科在未来1-3年的核心战略。

对于蚂蚁数科来说,出海经验显示,语言和技术互通性等问题是出海的主要困难,这需要在海外重新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也是海外客户关注的重点。因此,在科技的竞争中,蚂蚁数科需要重新梳理合作伙伴,让各个环节的企业都能够获得收益,这样才能真正打开海外市场。

苹果Vision Pro混合现实头显:市场需求与挑战

据硅谷科技媒体报道,近期有直接参与苹果Vision Pro混合现实头显组件制造的人士透露,自今年初夏以来,苹果已大幅减少Vision Pro混合现实头显的生产量,并有可能在今年底前完全停止生产当前版本设备。此消息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关于苹果在混合显示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疑虑和担忧。

2023年6月5日,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Vision Pro首次发布。预计将于2024年年初正式对外出售,售价约为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9999元起)。然而,由于高昂的价格和缺乏可用应用,首款Vision Pro的市场需求较为疲软。

据悉,三家Vision Pro供应商的员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生产了足够约50万到60万台头显的组件。然而,受需求预测疲软影响,他们的工厂在5月暂停了Vision Pro组件的生产,仓库里仍堆满数以万计的未交付零件。

作为近年来苹果在新产品类别上的最大赌注,Vision Pro在市场上遭遇了一系列挑战。首先,由于竞争对手Meta Platforms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推出了Quest系列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头显,且价格更为亲民,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其次,Vision Pro的应用生态相对匮乏,仅在9月份新增了10款新应用,远低于设备发布后的两个月内引入的数百款应用。

此外,Vision Pro在实际使用中也面临诸多问题。部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颈部疲劳、恶心,操作多个浮动应用需要频繁扭头。悬浮键盘的输入效率较低,而连接物理键盘又降低了设备的便携性。在娱乐和工作中使用时,Vision Pro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

面对市场反馈,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曾表示,Vision Pro是为早期采用者准备的,而非大众市场产品。据此,有分析认为,苹果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一款更便宜的头显,预计售价将降至约2000美元。同时,苹果也在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例如正式推送的iOS 18.1更新,推出了全系统范围的AI写作助手等功能。

然而,有观点认为,iPhone出货量的增长还需依赖更多硬件创新。总体来看,尽管苹果在混合现实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但目前的市场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颈动脉:隐形的卒中

据我国2014年的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有大约15%-20%是由颈动脉问题引发的。这意味着很多我们认为是由脑部问题导致的卒中,实际上可能是颈动脉的隐形威胁。2024年10月29日将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这是一个由世界卒中组织(WSO)发起的活动,旨在提高全球对卒中这一重大健康问题的认识。

根据中国卒中学会的数据,我国现有的卒中患者数量达到1494万,每年新增卒中病例330万,其中有154万人因卒中去世。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幸存者中,约有80%的人留下不同程度的生活残疾。这些数据使得卒中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健康挑战。

然而,当谈到卒中(俗称中风)时,几乎所有人都立刻想到了大脑血管的问题。的确,在卒中发作时,表现出的症状直接关系到大脑的功能。例如,突发性的语言障碍、偏瘫,或意识混乱,都是我们熟悉的卒中症状。而且,卒中确实是因为大脑的血液供应被切断而引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卒中问题都源自大脑本身。实际上,许多卒中的真正“罪魁祸首”并非脑血管,而是大脑的“上游供血通道”——颈动脉。

大多数人对于卒中的理解类似于“水管爆裂”,他们认为只有大脑的血管出现问题才会引发症状。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颈动脉作为大脑供血的“高速公路”,其狭窄或堵塞是引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把颈动脉比作大脑的“生命管道”,如果这条管道被堵塞了,即使大脑的血管再健康,也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大脑根本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让我们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假设大脑是一座城市,供血是维持这座城市的能源系统。颈动脉就像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主要供血线路。如果这条线路上堆满了“障碍物”(如脂肪、胆固醇形成的斑块,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供血受阻),那么即使脑血管没有问题,城市仍会因为“供电中断”而陷入瘫痪。这就是为什么颈动脉问题常常是卒中的“导火索”。

据我国2014年的研究表明,约有15%-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问题引发的。这意味着许多我们认为是由脑部问题导致的卒中,实际上可能是颈动脉的隐形威胁。颈动脉:大脑的“生命通道”

颈动脉就像大脑的供血“主干道”,如果这条路上堆满了“垃圾”(如脂肪、胆固醇形成的斑块,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供血受阻),那么大脑的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卒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类似于水管内积垢的现象,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在动脉内壁堆积,慢慢形成斑块。这些斑块越积越厚,就像管道里的污垢,逐渐让血流变得不畅。如果不及时处理,斑块可能继续增大,导致颈动脉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给,卒中的风险急剧增加。

斑块脱落时产生的“堵塞”就是卒中的直接原因。除了粥样硬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也可能导致颈动脉狭窄。比如,接受过肿瘤放疗的患者,颈动脉可能会像被“烤焦”了一样变窄。此外,颈动脉瘤或颈动脉体瘤这些“路障”可能压迫血管,甚至脱落的血栓进入大脑,直接引发卒中。外伤、感染以及免疫性炎症(如多发性大动脉炎)也是颈动脉健康的“敌人”,它们可能像“腐蚀剂”一样,慢慢侵蚀血管,导致血流受阻。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心脏问题也会通过颈动脉影响大脑。例如,房颤或心脏黏液瘤产生的栓子,会像“漂流瓶”一样顺着血流通过颈动脉进入大脑,最终引发卒中。

颈动脉狭窄就像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