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勃起障碍患者的无奈与希望:假体手术引关注

在世界男性健康日之际,我国专家呼吁关注勃起功能障碍(ED)这一严重影响男性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现象。勃起功能障碍,俗称阳痿、不举,是指男性在性生活过程中,无法达到或保持足够的勃起硬度来完成性行为。这种病症可能源于生理、心理或两者的综合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

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理疗及假体手术等。然而,由于心理压力和误解,许多患者选择隐瞒病情或寻求偏方,这可能导致延误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假体手术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阴茎假体产品——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Boston Scientific)生产的AMS 700,由硅胶和生物兼容的聚合物制成,使用寿命长达10年。

在我国,虽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数量庞大,但接受假体手术的人数仍然较少。据估计,每年仅有数百至数千例阴茎假体手术。因此,提高公众对勃起功能障碍的认识,消除心理压力,是促进该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关键。

水稻育种专家罗利军: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农业

我国农业科学家罗利军及其团队在节水抗旱稻的研究与推广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也是上海市农业领域首次获此殊荣。

罗利军团队致力于在1.8亿亩缺水稻田中寻求解决方案,以提高产能并减少用水和碳排放。他们成功培育出一种既能在水田种植又能在旱地生长的节水抗旱稻,这种技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罗利军的团队还研发了一系列节水抗旱稻品种,这些品种在不降低产量和米质的前提下,能够将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此外,他们的研究还为亚非国家的生态条件选育出了32个新品种,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建设。

尽管罗利军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上海,但他认为上海农业研究应该产出更多的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而不仅仅是生产粮食。他期待有一天,农业将成为人们争相报考的热门专业,其地位将得到提升。

总的来说,罗利军及其团队的节水抗旱稻研究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青年科学家呼吁改革科学评价体系,关注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分论坛探讨科学评价体系改革等问题

近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了一场关于科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青年科学家的压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平衡、科学创新与商业成功的挑战以及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讨论中,与会者指出,当前的科学评价体系往往过于侧重于应用研究,忽视了基础研究的价值。这对青年科学家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限制了他们的研究自由。因此,有必要为青年科学家和基础研究设立专门的资助机构,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同时,与会者也讨论了加强科学家与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沟通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科学家应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此外,科学家还需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以便将科学知识更好地传递给非专业人士。

针对科学家创业的问题,与会者表示,创业虽然可以带来经济回报,但也存在许多风险。因此,科学家应在充分考虑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谨慎对待创业的可能性。

最后,与会者强调了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应以保护本国利益为由限制跨国研究合作。相反,各国应共同努力,推动全球科学共同体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总之,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科学家们的认识,推动科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并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医学困境:凌锋探讨系统医学的出路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凌锋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探讨现代医学的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

近日,我国著名医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凌锋在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上分享了她对医学领域的深入思考。在题为《我们能走出现代医学的困惑吗?》的演讲中,凌锋医生针对一系列医学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如“什么是病?什么是健康?什么样的病人需要干预?我们的干预度到底应该是多少?如何真正地去尊重生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凌锋医生表示,现代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她认为,医学并非仅仅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更是一种思想。传统的医学模式过于依赖因果关系和统计概率,而忽略了人体的复杂性和自愈能力。因此,她提出了“系统医学”这一全新的理论体系。

系统医学的核心理念是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它强调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小宇宙,人类应认识到这种复杂性,并在因果关系和统计概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系统医学认为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医生应尽量减少过度干预,帮助患者维持身体的稳态。

凌锋医生还分享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例如,她曾经成功治愈了一位因服用药物导致生命危险的百岁老人。通过运用系统医学的理念,他们避免了气管切开等过度干预措施,仅通过排痰、按摩、疏通经络等方法,就使老人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总之,凌锋医生在此次演讲中强调了现代医学面临的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设想。她认为,我们应该摒弃传统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探索更加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医学理论,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我国首艘深远海综合科考船成功试航,提升海洋科研实力

近日,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成功完成船舶试航,并停靠在我国船舶广船国际造船码头。此次试航历时8天,约有200名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共进行了30个大类试验,包括测速、操纵性、水下辐射噪声及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所有试验结果均达到了标准,甚至有些指标超过了原设计目标。

这艘名为“探索三号”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是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首舰,它能够覆盖全球深远海(含极区)的探测,同时具备冰区载人深潜的支持能力。该船长约为104米,排水量约10000吨,最大航速可达16节,艏艉双向破冰,续航力达到15000海里,可搭载80名乘客。

“探索三号”不仅可以进行深海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工作,在夏季还可以在极区海域进行科学考察。这将使得我国的载人深潜能力从全海深扩展到全海域,提升了我国的深海考古作业能力。目前,“探索三号”计划将于2025年初正式交付使用。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天空盛宴的最后礼物

在近期,一颗名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彗星成为了全球天文爱好者的焦点。这颗彗星自2023年1月9日被发现以来,已经在地球上展示了一个多月的壮丽景象。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也被称为C/2023 A3,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八颗彗星。

这颗彗星来自遥远的奥尔特云,是一种被称为近抛物线的典型长周期彗星,其轨道周期达到了6万多年。彗星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不确定性,即有时候预测它会非常明亮,但实际上它在接近近日点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结构松散而无法承受太阳的热量和强大的引力,从而“破碎”。幸运的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经受住了这个考验。

在今年9月28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顺利通过了近日点。对于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这意味着在近日点前后的一段时间,这颗彗星会在早晨的东方低空出现,而在大气条件良好的地方,人们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它。到了10月12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又经过了近地点。从那时起,这颗彗星每天都会在日落后不久出现在西方偏南的天空。这段时间对于许多天文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机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亮度已经降到了4至5等,这意味着它的精彩表演即将落幕。作为一颗长周期彗星,我们有可能在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消失之前,再次看到它的身影。因此,有兴趣的天文爱好者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用天文望远镜或者其他专业设备,再看一眼这颗来自遥远奥尔特云的“天外来客”。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揭示科技对人类福祉的双重影响

科学家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其成果不仅具有有形价值,还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汇聚一堂,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对科学的独到见解。

论坛的主旨演讲由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主持,他们分别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卫·格罗斯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大卫·格罗斯教授。格罗斯教授提醒年轻科学家们,科学方法的基础原则之一是使思想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接受量化的检验,持续地改善和进步我们的理论和理解。此外,他还强调了科学发现的共享性,认为这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另一场主旨演讲由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罗尔·格雷德教授进行。她带领团队对端粒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端粒的重要功能以及它在人类疾病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端粒酶和其他端粒维持基因的遗传突变会导致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因此,保持端粒长度的平衡在人类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影响,特别是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 impact。他认为提高生产力固然重要,但员工的福祉和身心健康也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平衡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的思考。

总之,这次论坛展示了全球顶尖科学家们在科研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和对科学的深刻理解。通过分享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新DNA开关:精确调控细胞基因表达

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DNA开关,助力精准基因治疗

近日,《自然》杂志报道了一项由美国多个知名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研究人员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成功设计出数千个新的DNA开关,这一成果有望为精准基因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项研究由美国杰克逊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哈佛大学以及耶鲁大学等多个机构的团队共同完成。他们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基于数十万个人类基因组中的DNA序列训练了一个模型,进而能在实验室环境中测量不同细胞类型中DNA开关的活性。

这一创新方法实现了针对特定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调控,而不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分。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未来可能实现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的基因疗法,为预防和治疗疾病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人员已经验证了几种合成DNA开关的有效性,并在斑马鱼和小鼠身上进行了试验。这一突破性进展将对生物医学和技术领域产生双重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基因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表达。

星绽系统软件栈:安全可信的全新解决方案

在信息技术生态构建的主流趋势中,开源已经成为全球协同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近年来,全球系统安全漏洞、网络攻击和黑灰产业事件频发,传统技术路线难以高效应对新的安全挑战。因此,安全可信的新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技术持续创新的关键。

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多个产学研机构联合发布了聚焦安全可信底层技术的开源系统软件栈“星绽”(Asterinas)。该软件栈旗下包括星绽OS和星绽机密计算两大项目,分别面向通用执行环境和可信执行环境提供安全原生的系统软件。

其中,星绽OS是一个兼顾性能和安全的工业级开源操作系统内核,支持x86和RISC-V等CPU体系架构,预计将于2025年在云计算和机密计算等数据中心场景率先投入工业应用。

另一方面,星绽机密计算则聚焦可信执行环境,形成了从底层的安全虚拟化环境到上层的可信服务软件栈,以保护数据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为实现密态计算所要求的数据流转全链路安全保障能力,它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此外,全球主流的芯片和云厂商如英特尔、AMD、亚马逊、IBM、微软和阿里云等也正在积极布局机密计算领域。这表明,安全可信的新技术将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望助力全球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信息技术发展。

丁健: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拓荒者和领军者

科学家丁健:抗癌新药研发的领军人物

在当前社会,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疾病。然而,尽管如此,许多患者在面对癌症时仍然感到恐惧。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健表示,所有癌症治疗方法的有效率约为30%,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治愈的希望。他希望将癌症变成一种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得到控制和管理的慢性病,使患者能够带着癌症生存。

丁健是一位资深的肿瘤药理学家,他在日本的国立九州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曾担任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和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该所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作用机制的探索以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丁健带领团队创建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平台,为中国抗肿瘤新药研究标准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抗肿瘤新药,成为中国抗肿瘤药物自主创新发展的领军者。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在抗肿瘤药物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推动精准治疗和个性化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丁健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和方法,以应对癌症的挑战。他始终站在领域和时代的最前沿,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这使得他的团队能够在抗癌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他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一款在国际上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抗癌新药,但他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这一目标终将实现。

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颁发,吴光辉、丁健等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揭晓

近日,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正式颁发,共有214项(人)获奖。其中,吴光辉和丁健两位科学家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而修发贤、胡伟达等人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此外,46项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奖,29项成果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奖,114项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另有9项成果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此外,还有4位外籍专家荣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本次获奖人中,吴光辉是我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系列的总体设计师。他在我国航空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参与设计和研发了多个型号的军、民飞机,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丁健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所长,在任期内推动了该研究所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的建立,对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本次获奖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例如,修发贤教授在复旦大学的研究工作中,解决了拓扑狄拉克材料砷化镉的生长难题,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辉研究员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舒易来教授在耳鼻咽喉遗传与发育相关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耳聋防治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张亚林和张少霆则分别在人工智能芯片和相关产品的研发以及智慧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的来说,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颁发充分体现了科技奖励工作的导向,表彰了一大批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也为全球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模型市场洗牌:国内六小虎谁主沉浮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新兴的大模型公司杭州波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波形智能”)可能被手机制造商OPPO收购。波形智能的年轻CEO姜昱辰将加入OPPO。然而,波形智能对此不予置评,仅表示目前不方便回应。随着我国大模型市场的发展,企业正在经历调整和变革。

一位科技投资人表示,我国大模型企业已进入收敛阶段,只有顶级企业能够生存下来。他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将企业出售给大型厂商。尽管如此,他同时也指出,国内大模型企业在拥有独特人材方面的优势仍然值得关注,这可能是大型厂商选择收购的重要原因。

另外,头部大模型公司近期频繁融资,甚至考虑上市。例如,智谱AI已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200亿元;百川智能完成了50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小米、腾讯等大型厂商。此外,多家大模型公司表达了上市的愿望。

然而,大模型创业公司在面临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位业内专家指出,创业公司在大模型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因为它们无法与大型厂商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厂商的价格战对创业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体而言,我国大模型行业正面临洗牌和调整,而头部企业纷纷融资和上市,显示出行业的繁荣和发展潜力。然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因疗法前景光明,有望治愈遗传性眼病

复旦大学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得者分享智慧

近日,复旦大学举办了第九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邀请到了2024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讲席教授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和2024年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和眼科学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杰瑞米·内森斯(Jeremy Nathans)两位嘉宾。

在本次活动中,有观众向克莱因伯格教授提问:“AI真的可以预测人类想说的话吗?”克莱因伯格教授对此进行了回应:“我们现在已经用AI帮助我们处理很多工作,用AI支持工作显然已经成了一种陈词滥调。”他认为,算力的升级和海量数据的“喂养”使算法变得强大,推动了很多现象级应用的产生。他展示了一个康奈尔大学的招聘网站页面的例子,指出在这个平台上,系统可以根据申请者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基于已有的算法来预测他们是否能成为优秀的学生。

然而,内森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于基因疗法的担忧。他表示,尽管基因疗法在治疗遗传性眼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首个用于治疗LCA2(先天性黑矇Ⅱ型,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一种)的AAV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在美国等地区获批上市,但目前尚不清楚基因疗法的实际效果。他指出,尽管在部分情况下,基因治疗的效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而且其高昂的成本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基因疗法在治疗遗传性眼病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基因疗法将为更多的疾病带来希望。

上科大:科技创新引领者

上海科技大学:校企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果,孵化了10家企业和41家科创企业,总投后估值近70亿元。作为一所创立刚满11年的年轻大学,上科大为何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如此成绩?让我们一起了解其中的原因。

首先,上科大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创业。在信息学院的MARS实验室,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甚至获得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最佳学生论文奖。实验室的成果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还满足了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例如,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广场扫描、人脸重建和3D生成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当技术逐渐成熟后,实验室会尝试孵化创业团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如影眸科技,其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MARS实验室,已完成Pre-A轮融资。

其次,上海科技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OTT),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同于其他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上科大OTT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全过程、全生态的闭环体系经营者。自成立以来, Ott 团队吸纳具有企业背景的人才,推动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增长,使上科大的专利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

此外,上科大每年都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团队提供展示机会,并帮助他们与投资者对接,以促进投融资的达成和技术的许可转化。目前,上科大ott已连续六届创新创业大会累计服务了上海等13座城市的104所高校院所的2500余位师生,超过960位投资人参加了六届大会。

综上所述,上海科技大学凭借其独特的校企合作模式,成功地推动了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化,成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先锋。

江一舟:临床科研与人文关怀共筑乳腺癌中国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江一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科研与人文关怀

近年来,乳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许多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投入到了乳腺癌的临床科研工作中。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医学的人文、哲学属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江一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临床医生在进行科研时,不仅要关注疾病的科学属性,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体现出医学的人性和温度。

江一舟表示,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不只是疾病本身,还有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例如,在抗肿瘤治疗中,很多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灵的痛苦。这时,医生就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治疗过程,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治疗效果更佳。

此外,江一舟指出,乳腺癌患者往往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如母亲、妻子、女儿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和社工志愿者需要关注患者的康复需求,帮助他们度过治疗期的身心挑战,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在这方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妍康沙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同辈支持的方式,帮助乳腺癌患者建立起积极的应对心态,逐步恢复身心健康。

总之,江一舟强调,临床医生在进行乳腺癌的科研工作时,既要关注疾病的科学属性,也要充分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高乳腺癌的防治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保障。

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海南举行:聚焦抗衰老、多组学技术等领域

近日,我国海南省博鳌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本次大会由海南大学和我国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共同主办,以“同一世界,共享健康”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运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来应对全球性的重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此次大会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院士专家,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杨维才、高福、康乐、孟安明、魏辅文等人,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陈志坚等共计60余位顶尖科学家。他们就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在开幕式上指出,生命科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他表示,我国正在以生命科学为核心驱动,深化全球合作,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则表示,本次大会的主题“同一世界,共享健康”强调了我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承诺,同时也突显了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紧迫性。

海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在致辞中提到,海南大学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设立了多个相关学院,并且举办了这次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旨在提供一个展示生命科学前沿成果、交流学术观点的平台。

此外,大会还推出了“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线上会议中心”,这是一个全新的在线平台,可以实现大会的全程直播和线上线下互动,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场盛会中来。

禁食疗法潜力探究:如何通过激活免疫神经元改善多种疾病?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肥胖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关联,并且禁食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的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会削弱皮肤的免疫系统,进而导致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此外,禁食也被证实能够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哮喘。禁食还可以激活脑干中的一组神经元,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然而,过度的禁食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削弱免疫反应和增加感染风险。因此,研究人员还需进一步研究禁食的最佳方式和时长,以确定其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潜力。

转座子调控人类早期发育:揭开‘自私DNA’的新篇章

在我国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对人类早期发育至关重要的关键过程,这个过程中,一种被称为“转座子”的DNA片段起着调控作用。这种转座子能够在基因组中移动,并能自我复制,因此常被视为“自私DNA”。然而,此次研究发现,“自私DNA”在人类早期发育中起着积极作用,这与过去认为它们只为了自我复制的观点大相径庭。研究成果已发布在《发育细胞》杂志上。

过去,科学家们通常把转座子比喻成病毒,认为它们进入人体细胞只是为了自我繁殖。然而,这次的研究团队特别关注了一种名为LINE-1的转座子,他们发现这种转座子占据了大约20%的人体遗传物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并在基因组中移动,有时还会插入新的位置。由于这种行为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基因功能,因此,这种转座子被称为“自私DNA”。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类DNA大部分是有害的,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血友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等。但是,这次的研究团队却发现,在人类早期胚胎阶段,有大量的LINE-1的RNA信息分子存在。这些RNA信息分子是从活跃基因区域转录而来的,这意味着在这个重要的发育时期,LINE-1是活跃的。

当团队试图抑制人类胚胎干细胞(ESC)中的LINE-1表达时,他们发现这些细胞竟然开始表现出倒退现象,回到了只有8个细胞组成的更早阶段。进一步的实验表明,LINE-1的RNA分子在细胞核内部形成了支架结构,有助于将携带关键基因的19号染色体定位到细胞核内,从而促进胚胎向后续阶段发展。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过程中,LINE-1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胚胎的正确发育。

这一发现强调了LINE-1在人类生命初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次的发现不仅对生育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利用干细胞进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知道,转座子的存在使得细胞可以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多关于它们的未知之处需要去探索,这包括它们在基因组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为我们服务。

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刘庆寻找中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

近日,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领导人在苏州市相城区举行了一场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研讨会,主题为“2024年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主持,吸引了海内外60余所高校的校长、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来自政府、企业、基金会和科研机构的400余位代表参加。

研讨会上,长三角国创中心宣布成立全国首个以推动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CO-OP)模式为战略的基金会——集萃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旨在推动“Co-op(Cooperative Program带薪实习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推广,以解决当前高校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刘庆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尤其是面向未来产业的工程教育模式需要变革和发展,人才的培养变得愈加重要。因此,推动教育改革对于长三角国创中心完成国家交给的创新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汇集世界顶级的教育家和国内对工程教育现状有深刻认识的专家,共同探讨工程教育的改革出路。

在研讨会间隙,刘庆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推动CO-OP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对于他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希望通过此举,为中国年轻一代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自2014年以来,刘庆一直致力于推动校企合作,关注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他曾先后任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并在江苏产研院担任院长。2014年,他受邀担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江苏产研院)院长。2021年,长三角国创中心成立,刘庆开始同时担任长三角国创中心和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的过程中,刘庆越来越意识到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江苏产研院开始收集和凝炼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真需求,将其转化为研究生课题,并与高校开展联合研究生联合培养。至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被指依赖远程操控,股价暴跌

近日,特斯拉公司在一场名为“We, Robot”的发布会上展示了其最新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据多家媒体报道,Optimus具有与客人互动的能力,如玩游戏、跳舞,甚至可以与客人交流。然而,近期有报道称,Optimus的部分功能实际上是由人类远程操控的。此外,由于发布会未提供详细的技术细节和时间线,导致分析师和投资者对该项目的信心受到打击。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发布会上并未披露Optimus的操作技术细节,这使得投资者对其能力和短期内的市场定位产生疑虑。特斯拉股价在发布会后的交易日中下跌超过10%,市值蒸发近6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00亿元。尽管如此,有分析师认为特斯拉在机器人领域的实力仍然强大,有望成为垂直整合的机器人巨头。

一位Genuity分析师在给客户的报告中表示,即使机器人部分功能由人类操控,但这并不会削弱Optimus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他预测特斯拉将利用自己在制造、电池技术、马达设计、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长期打造一个垂直整合的机器人产业。另一位投资管理公司Laffer Tengler Investments的首席执行官滕格勒也表示,Optimus在发布会上的表现令她印象深刻,她认为Optimus将成为未来机器人市场的领导者。

上海启动绿色低碳技术推荐与示范工程

关于上海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示范工程推荐工作的新闻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绿色技术银行管理中心)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推荐2024年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示范工程为主题的协调会。此次会议由上海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绿色技术银行管理中心)主任王震主持,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科研机构,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单位,以及上海新能源协会、上海市环保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代表参加。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全市各单位积极参与推荐和申报2024年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示范工程。在会议上,王震主任强调了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呼吁各单位发挥各自的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优势,共同推动高质量绿色低碳技术的落地实施。

上海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绿色技术银行管理中心)作为绿色技术转移转化的专业性平台,将继续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持,推动绿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次推荐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示范工程,将在政策扶持下,加快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星舰试飞圆满成功:SpaceX实现火箭全可重复使用

近日,我国私营航天公司SpaceX在美国德克萨斯州Starbase基地成功进行了星舰系统的第五次试飞,这一事件创下了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在本次试飞中,SpaceX不仅成功地发射了星舰火箭,而且首次在助推器返回过程中,利用一个被称为“筷子”的机械臂,在发射台上抓回了高达71米的“超级重型”助推器。这一壮举标志着SpaceX在火箭完全可重复使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据美国空军高级航空航天研究学院教授温迪·科布在接受ABC News采访时表示,这一成功举措将使得“进入太空的成本将以天文数字的速度下降”。她解释说,历史上,大多数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完成任务后即被抛弃。然而,新一代太空公司意识到,要让太空飞行更经济、更普及,关键在于火箭的可重复使用。

Skysona治疗或引发血癌?7名患儿患癌,研究揭示原因

近日,一项关于新型基因疗法Skysona的研究引发关注。据悉,接受该疗法的67名患儿中,有7名患上血癌,其中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等。研究人员猜测,这些癌症病例可能与Skysona所使用的慢病毒载体有关。

Skysona是一种采用Lenti-D慢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通过导入患者体内的造血干细胞,使其表达能够发挥作用的ALDP蛋白,进而缓解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cALD)的症状。然而,该疗法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根据2024年10月9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篇研究论文,接受Skysona治疗的男孩中,有10%的人后来患上血癌。此外,已有两名男孩患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还有五名男孩患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认为,Skysona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找不到匹配供体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来说,Skysona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然而,选择使用Skysona治疗仍然充满挑战,因为其高昂的治疗费用令人望而却步。

面对这一问题,我国专家表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cALD的有效方法,其长期生存率可达56%-90%,但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虽然Skysona治疗给患者带来希望,但其潜在风险仍需引起重视。我国科研人员将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努力提高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生。

上海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创新高

上海市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技术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这些单位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了180亿元,同比增长了26.6%。同时,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也达到了50亿元以上,这一数字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

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制度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23年,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到了17.18亿元,同比增长了77.5%。这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改革举措,包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简化转化服务和决策流程,以及建立校内项目主动挖掘制度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市还启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截至2023年11月,已有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试点,完成了或正在推进的赋权成果98项,转化金额近8.7亿元,推动了50家公司实现了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许文平表示,该校建立了由体制内外混编的成果转化专员队伍,并首创了高校成果转化系列高级职称聘任办法。此外,学校还构建了成果转化中国资单列管理新模式,以确保学校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玉清介绍了该校的赋权改革工作情况。短短两个月内,该校已经帮助项目吸引了1.5亿元的融资,其中一个长期难以谈下来的投资项目,也在两个月内完成了1亿元的融资。

未来,上海市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发展。

超声波+微气泡,破解血栓

在血栓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新型治疗方法助力心血管健康

近日,一种结合了超声波和微气泡的创新治疗方法在血栓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这种名为“SonoThrombectomy System”(超声波血栓切除系统)的治疗方法结合了超声波和微气泡两种先进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溶解血栓,促进血液流通,从而降低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据悉,传统治疗方法如华法林等药物疗法需要频繁监测患者的凝血状况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使用起来相对复杂。而SonoThrombectomy System方法则利用微气泡的“神助攻”,使溶栓药物能够更深入地渗透到血栓内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该方法所需的药物剂量较低,副作用较小。

目前,这项创新治疗技术正处于初步临床实验阶段,尚需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如此,专家们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它有望成为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血栓治疗方法。

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的成熟和临床数据的积累,血栓性疾病将不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先进的血栓治疗方法诞生,为患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2024-2027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计划发布,打造全方位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近期发布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果转化能力。根据该方案,到2027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动力将持续增强,重要产业领域的标志性转化成果将取得显著进展,形成系统化实施、场景化驱动、要素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在具体措施上,该方案提出了六项行动和十八项任务。其中,首先强调要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进本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采用“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并允许对科研人员的过往创业行为进行合规调整。同时,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不纳入国有资产绩效和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其次,该方案将着力健全制度保障。一方面,要求科研事业单位强化成果转化主体责任,加强内部协同,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本市科技、教育、卫健、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将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此外,该方案还将致力于创造良好的转化氛围。例如,加大对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投入,并通过推出“服务手册”、开设“训练营”“转化门诊”等形式,帮助科研人员和企业家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科技成果。

最后,方案强调加速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功能,联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成果早期孵化服务机制,开展深度孵化、持股孵化。同时,扩展精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信贷、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并为技术转移机构提供科技信贷支持。此外,指导国有企业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和业绩考核机制,以企业在一定周期内的整体业绩作为考核对象。

总的来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小鼠实验揭示长寿秘密:基因才是关键?

近日,一项由美国杰克逊实验室、谷歌旗下的抗衰老公司Calico Life Sciences LLC、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大型实验室动物饮食限制研究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发现,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的寿命,但其对人类寿命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次研究共有960只小鼠参与,分为三组:一组为自由进食组,一组为限制40%卡路里的热量摄入组,另一组则为间歇性禁食组。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的健康状况和寿命进行为期两年的观察,发现了两种饮食方式的显著效果。其中,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的小鼠平均寿命分别较自由进食组延长了约9个月和6个月。同时,这两种饮食方式也带来了良好的代谢变化,如降低体脂和血糖水平。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对小鼠的寿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些影响并非完全取决于代谢健康。在热量限制中减重最多的小鼠反而比减重较少的小鼠提前死亡。这一现象提示,饮食限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寿命,而不仅仅是改善代谢健康。

尽管老鼠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推广到人类,但这项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健康和寿命不是同一件事的理解。研究人员指出,不同个体的遗传背景会对他们对饮食限制的反应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遗传因素对寿命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个体层面上制定合适的饮食策略以实现更长的寿命。

马斯克揭示Optimus机器人:未来售价仅需两三万

特斯拉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名为Optimus的人形机器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市场。这款机器人具有高度智能化,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如自主移动、自主操作、识别物体等。Optimus机器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自主导航,无需依赖外部设备。同时,它还可以与其他机器人协同工作,实现更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

据悉,Optimus机器人将具备多种功能,如照顾老人和孩子、陪伴病人、帮助残疾人士等。它可以轻松适应各种环境,如在家中执行家务、在外出购物时提供导航指引等。此外,Optimus机器人还可以作为娱乐伴侣,如播放音乐、讲述故事等。

特斯拉CEO马斯克认为,Optimus机器人的推出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他表示:“我认为,未来我们可能会花费两三万美元,就可以拥有一台Optimus机器人,这比一辆汽车的价格还少。”马斯克还强调,随着技术的发展,Optimus机器人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使其成为一种普及的产品。

目前,Optimus机器人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研发阶段,预计将于年内正式投入市场。然而,马斯克并未透露Optimus机器人的具体售价和销售范围。

周斌团队研发新工具解码细胞衰老之谜

科学家开发出新技术追踪特定细胞衰老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周斌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确定不同细胞类型细胞衰老的特定功能》的论文。该研究采用一种创新方法,成功追踪了特定细胞类型的衰老细胞,为了解衰老机制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途径。

细胞衰老与许多疾病和机体衰老密切相关,但至今尚无有效手段精确追踪特定细胞类型的衰老细胞。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创新技术揭示不同细胞类型衰老的特定功能。

在该研究中,周斌研究组发明了一套通用的研究方法及相关动物模型,以解决上述科学问题。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追踪特定细胞类型的衰老细胞,进而为相关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据赵欢副研究员介绍,最新发表的论文共报告了4套新系统,建立了一种针对体内衰老细胞谱系追踪并研究其特定功能的技术。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中衰老的星状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作用。

总之,周斌课题组研发出一套高效且精确的研究方法,为揭示衰老机制及开发治疗相关疾病的药物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预测:华裔科学家翁启惠有望问鼎?

近日,诺贝尔化学奖即将揭晓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欧洲化学杂志《化学观点》发布的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预测调查结果,美籍华人科学家翁启威成为呼声最高的获奖者。翁启威以其创造程式化自动合成多糖分子的化学方法,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包括沃尔夫化学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此外,其他备受瞩目的华裔科学家还包括约翰·朱默帕(John Jumper)等人,他们凭借开发蛋白质结构预测“神器”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被认为有望问鼎诺贝尔化学奖。

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上,女性得主屈指可数,仅有8位。其中,居里夫人便是其中之一,她曾两度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更倾向于表彰在化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技术创新。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还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2020年)和锂离子电池的研发(2019年)。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将授予三位科学家: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阿列克谢·叶基莫夫(Alexei I. Ekimov),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方面的杰出贡献。量子点是一种尺寸极小的纳米颗粒,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在显示技术、照明技术和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日本东京大学的堂免一成(Kazunari Domen)因其对光激活催化剂的关键研究工作,被视为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堂免一成的实验室制备的光催化剂能使光几乎完美地转化为氢,为可持续和经济可行的氢气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总之,随着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典礼的临近,各大奖项的归属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期待在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们的带领下,化学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霍普菲尔德和辛顿:神经网络之父,获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中,两位科学家——约翰·J·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E·辛顿因其对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应用,荣获本年度奖项。他们的创新成果为机器学习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约翰·J·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E·辛顿两位科学家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霍普菲尔德创造了一种联想记忆,可以存储和重建图像和其他类型的数据模式。辛顿则将霍普菲尔德发明的网络作为一个新网络的基础,这种新网络使用玻尔兹曼机,可以学习识别给定类型数据中的特征元素。玻尔兹曼机是一种生成模型,它可以用于根据观众的喜好推荐电影或电视剧。

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且为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深度学习技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此外,辛顿还因为其在深度学习方面的贡献与约书亚·本希奥和杨立昆一同获得了2018年的图灵奖。

总之,约翰·J·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E·辛顿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成就将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苹果调整发布策略:不再一年一更新

苹果调整产品发布策略 关注产品成熟度而非固定周期

近期,有关苹果调整产品发布策略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苹果正在逐步放弃“一年一更新”的产品升级策略,转而根据产品成熟度进行发布。此举旨在减轻公司内部压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过去,苹果一直遵循一年一更新的策略,即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发布新产品。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励员工团结一致,同时也有利于市场预期的管理和控制。然而,随着产品线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包括iPhone、iPad、Mac等多款产品的情况下,按年更新所有产品显得不再实际。部分产品如Apple Watch Ultra或iPhone SE并不需要如此频繁地更新。

因此,苹果已经改变了一贯的发布时间表,改为在产品准备好时发布,而非按照固定的时间节点。这意味着,未来苹果可能会在夏季、冬季等多个时间节点发布新品,而非局限于每年的秋季。

此外,苹果CEO蒂姆·库克已经承认,公司将逐步采用分阶段推出新功能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性在秋季推出大部分新硬件和软件产品。这意味着,一些原本预计在秋季推出的关键新功能可能会被推迟到明年春季甚至夏季发布。

总之,苹果此次调整产品发布策略,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需求。这将有助于降低公司在产品研发和发布过程中的压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无需再担心升级带来的烦恼,可以更专注于享受现有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届得主:华人科学家占比最高

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多次荣获该奖项

自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有百年历史,期间诞生了众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在这百余年中,我国科学家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均在此榜单之上。据英国物理学会Physics World网站统计,历史上共有22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其中包括5位女性科学家。

历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涵盖了多个研究领域,如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学等。凝聚态物理学作为一门前沿科学,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多次引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的三位科学家即是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代表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是劳伦斯·布拉格,他在1915年因利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共同获得诺贝尔奖,当时他年仅25岁。而最年长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美国物理学家亚瑟·阿斯金,他在96岁时与2018年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分享20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巴丁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他曾分别在1956年和1972年获得这一殊荣。此外,我国科学家还曾多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例如,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和另一名科学家安德里亚·格兹,他们因为发现黑洞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而获奖。

总的来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物理学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其中,为人类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位科学家荣获生命科学突破奖,成就辉煌事业

在我国科研领域,一项重要的国际奖项近日揭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维克多·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两位科学家因在微生物RNA(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的研究而荣获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线虫研究领域第四次斩获此奖项。

安布罗斯和鲁夫昆的研究工作揭示了微生物RNA在基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在接受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电话采访时,安布罗斯表示,他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获奖。他认为这次获奖是对科学研究方式的庆祝,而非对特定科学家的肯定。

安布罗斯在麻省理工学院度过了他的研究生涯,并在此期间结识了许多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导师和同事。他曾表示,麻省理工学院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学实际上是由普通人(具有普通天赋和才能的人)完成的。他认为,科学事业的成功源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鲁夫昆同样表示,在获奖的那一刻,他并未意识到这个发现会为他带来如此高的荣誉。他强调,发现微生物RNA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他表示,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他感到惊讶,这也激励着他继续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此次获奖是对安布罗斯和鲁夫昆在微生物RNA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生物学领域的进步,也对其他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让我们期待他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

microRNA:生命调控的新篇章

近年来,基因调控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microRNA(微小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这一发现对于深入了解生命现象以及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安布罗斯和鲁夫坎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他们专注于一种被称为秀丽线虫的小蠕虫。经过一系列实验,他们揭示了两种名为“lin-4”和“lin-14”的基因突变株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lin-4基因似乎是lin-14基因的负调控者,但其抑制机制尚不明确。

在进一步的实验过程中,安布罗斯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中意外地发现,lin-4基因产生的一个异常短的RNA(即microRNA),实际上是抑制lin-14的“幕后黑手”。与此同时,鲁夫坎也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发现:lin-4并不影响lin-14基因产生mRNA,而是抑制mRNA生产蛋白质。他还发现lin-14的mRNA有一个关键片段,是lin-4对其进行抑制的“抓手”。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的基因调控机制观念,即认为基因调控是由特殊蛋白质(转录因子)通过结合到DNA的特定区域来实现的。安布罗斯和鲁夫坎的发现开启了基于microRNA的基因调控机制的新篇章。

microRNA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分子,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超过一千种不同的microRNA被发现,它们在细胞和组织正常发育以及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安布罗斯和鲁夫坎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生命的奥秘。向他们以及其他所有为科学研究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表示敬意,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我们的知识边界才能不断拓展,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2024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揭晓:揭示基因调控新维度

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揭晓了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领域取得突破。该奖项被授予维克多·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在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杰出贡献。两位科学家将共享11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45万元人民币)。

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microRNA是一种新型微小RNA分子,在基因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基因调控的新原理,这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类基因组已经编码了超过1000个microRNA。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对生物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相关疾病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标志着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日益提升。未来,我国科学家将继续努力,为全球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诺贝尔奖预测:生命科学研究热点及获奖可能性分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来是全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它表彰了在医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2024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7日至14日在瑞典揭晓,其中最引人期待的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过去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覆盖了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个子学科。虽然大多数奖项仍属于基础研究领域,但近年来临床研究成果也逐渐崭露头角,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他们因为在mRNA疫苗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奖。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让体外合成的mRNA能够在人类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方法,这对于疫苗和其他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2023年还有其他一些备受关注的研究成果,例如Car-T疗法、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司美格鲁肽”、陈志坚发现的cGAS酶以及AlphaFold技术等。这些成果都有望在未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中获得认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科学领域的激励。这个奖项见证了无数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突破性成果,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

千米外高清视频信号传输,我国首次实现太赫兹通信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成功实现基于超导接收的高清视频信号公里级太赫兹无线通信传输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的联合实验团队在青藏高原成功实现了基于超导接收的高清视频信号公里级太赫兹无线通信传输,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将高灵敏度太赫兹超导接收机技术成功应用于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海西州雪山牧场亚毫米波天文观测基地开展,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这里开展太赫兹频段观测的最佳时间段。

在实验中,发射端信号发射强度仅有10微瓦,相当于手机基站发射强度的一百万分之一,而科研人员在如此微弱的信号强度下,通过太赫兹超导接收机成功接收到了距离1.2公里处传输的高清视频信号。这一成果充分验证了利用超导接收系统开展太赫兹通信的独特优势,为未来空间、空地大容量太赫兹通信以及雪山牧场亚毫米波多学科平台建设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此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太赫兹通信领域的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国科研团队破解镍基高温超导体之谜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联合多个海外研究团队,在镍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利用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SECUF),对镨(Pr)掺杂的双镍氧层钙钛矿材料(La2PrNi2O7)多晶样品进行了实验,从而为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提供了两个关键实验证据: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这一发现澄清了关于双镍氧层钙钛矿材料(La3Ni2O7)中高温超导电性起源和体超导的争议问题,并揭示了微观结构无序对高温超导电性的不利影响。这一成果对于镍基高温超导材料的优化设计和合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将进一步推动镍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程。相关研究成果已在10月2日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SECUF)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建设。作为怀柔科学城的第一个开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SECUF已于2023年初开始全面试运行。目前,SECUF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综合极端条件于一体的用户实验装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实力。

挑战岁月:揭秘肌少症,从饮食与锻炼着手抵抗衰老

近日,我国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关于肌少症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肌少症将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人员认为,尽管目前尚无针对肌少症的特定药物,但营养干预和运动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这一病症的有效手段。

肌少症,又称为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的病症。据研究报告,50岁以后,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慢性肌肉丢失约30%;80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可高达67.1%。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肌少症,且随着年龄增长,男性骨骼肌衰减速度比女性快。

肌少症不仅会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疾病,从而增加老年人残疾和行动障碍的风险。因此,研究人员呼吁人们对肌少症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这一病症。

为了预防肌少症,研究人员建议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饮酒等。此外,定期体检和监测肌少症相关指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老年人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广泛关注。希望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未来能够研发出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敦煌长波授时台建成 我国国家级授时系统迈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设的敦煌长波授时台正式启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宣布其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的敦煌长波授时台已经建成并成功进行了试播,这标志着我国在空天地立体交叉授时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敦煌长波授时台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的东北部,它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介绍,该系统将利用增强型罗兰无线电长波授时技术和光纤授时技术的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特性,构建一个独立的、与其他授时系统相互备份、相互补充、相互增强的国家级授时系统。

据悉,长波授时是目前最可靠的授时手段。我国已在甘肃敦煌、新疆库尔勒和西藏那曲增设了3个长波授时台,加上现有的长波授时台站,实现了长波授时信号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

在敦煌长波授时台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科研人员克服了高精度发播控制和脉冲时间基准反馈调解技术以及高稳定大功率脉冲信号产生技术的挑战,成功地实现了20纳秒的兆瓦级罗兰授时发播精度,这一成果领先于当前的国际水平。同时,利用差分增强信息,用户的定时精度可以从微秒量级提升到十纳秒量级。

我国的国家授时服务需要在24小时内为不同空间、状态和需求的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国家标准时间信号。张首刚表示,自国家授时系统创建以来,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全面的授时系统,授时精度从最初的毫秒级(千分之一秒)提升到了目前的百皮秒级(百亿分之一秒),提高了7个数量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够满足大部分国家的需求。

客观科学与国家治理:亚里士多德与现代科学

近日,一项关于科学客观性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科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特德性的学科,在国家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强调,任何涉及伦理学的研究都应考虑政治因素,因为这与公共秩序和社会风俗息息相关。他认为,要想实现有德性的科学发展,需要在适当的政治框架下进行,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政治体制,并对哪种政体最好提出了疑问。他指出,简单的民主制度并非理想的政体,因为普通民众往往缺乏道德品质,容易被误导,从而导致政治动荡。相反,他主张实行一种民主与寡头相结合的政体,既能保持自由,又能确保稳定,即共和政体。

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维持民主制度的纽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时,客观的科学必须在维护民主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避免走向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寡头统治。公共行为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而科学则是揭示现实的光芒。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唯有基于实证的科学方法,才能评价哪些观点更为接近事实。

举例来说,日食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其预测和观察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在日食发生前几年,科学家就已经准确预测了其发生的时间和路径。这不仅依赖于牛顿力学,还需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一重要发现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因为它打破了传统观念,证明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总之,科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特德性的学科,在我国国家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在政治上维护民主制度的稳定,又能为我们提供对世界认识的客观依据。

猕猴大脑揭秘:工作记忆的奥秘之旅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揭示大脑工作记忆空间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脑智卓越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猕猴额叶皮层对空间序列信息的工作记忆编程》的研究论文,通过对猕猴执行心理排序任务时神经元活动的记录和分析,揭示了大脑工作记忆底层逻辑。

在神经认知科学领域,工作记忆与排序任务的关系被认为是密切相关的。工作记忆主要负责短期记忆的维持与操作,以应对马上需要面对的认知情境。然而,尽管工作记忆涉及复杂的认知功能,其底层逻辑仍然不为人所知。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研究团队利用微驱动电极阵列记录了猕猴前额叶皮层数千个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对结果进行数学描述,分析其中表现出的模式。研究发现,次序信息被记录在单独的“子空间”中,并通过临时子空间进行交换排序。此外,当猕猴需要以顺序或倒序的不同规则来调用次序信息时,还存在一个存储规则的子空间来控制信息的流向。

通过对猕猴的研究,研究人员进一步认识到,大脑工作记忆底层逻辑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认知现象,如意识等更为复杂的认知现象。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脑智卓越中心的研究团队正在与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展开深入合作。

胡捷谈中国企业出海挑战与机遇:东南亚市场值得关注

中国科大校友胡捷分享企业出海挑战与机遇,建议关注东南亚市场

近日,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上海交大高金实践教授、东南亚中心执行主任胡捷的一篇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如国外订单减少、国内产能过剩以及激烈市场竞争等。因此,寻找新的市场成为当务之急。胡捷认为,东南亚市场值得关注,因为它拥有庞大的人口、年轻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胡捷强调,虽然中国企业可以尝试拓展欧美市场,但由于其成熟度较高,竞争压力较大。相比之下,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包括中南美的墨西哥、中东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洲的矿产潜力、南亚的发展潜力以及东南亚的经济优势。其中,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最大的人口国和第一GDP大国,具有极大的市场吸引力。

然而,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挑战,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政策法规适应、远程管理问题等。胡捷认为,企业的“发心”至关重要,只有将自身发展与所投入市场的繁荣紧密结合,企业才能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

海洋微生物基因宝库:发现新型CRISPR系统、抗菌肽及PET塑料降解酶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成功构建全球首个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对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成功构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The Global Ocean Microbiome Catalogue(GOMC)。这一数据库包含了超过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涵盖从南极到北极、从近海到深海等各种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组装分箱技术是实现这一成果的关键。这种技术能够将环境样本测序得到的大量基因短序列进行拼接、分箱聚类,从而获得完整的基因组。这些基因组被称为“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

此次研究还发现了许多具有应用潜力的基因资源,包括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抗菌肽和PET塑料降解酶等。这些发现有望为未来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据悉,该研究团队的成员来自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他们利用GOMC数据库,分析了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大小变化、遗传免疫机制演化等生态规律,并从中发现了大量能够应用在基因编辑、抗生素以及塑料降解等领域的基因资源。

上海中央科创区机器人产业基地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黄浦区启动“中央科创区机器人产业基地”

近日,上海黄浦区在第二十届中国工博会期间举行了2024年上海智能机器人前沿发展大会,宣布启动“中央科创区机器人产业基地”。该基地旨在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推动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中央科创区机器人产业基地”将聚焦智能机器人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成为国际化未来都市的智能脉搏。作为该基地的建设运营主体,黄浦科创集团将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安永中国、上海工业设计协会等三家机构共同推进生态共育、基地共建、资源共链、服务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海机器人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筹)、上海德弗机器人研究中心(筹)和安永·中央科创区产业创新集群促进中心也正式揭牌。这些机构的设立将为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央科创区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启动,标志着上海黄浦区在推进国家“机器人+”战略部署和上海市智能机器人产业战略任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当前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的关键阶段,黄浦区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中央科创区首个产业生态集聚特色载体,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Meta砸20亿研发 AR 眼镜:第二代 Orion 或与手机价格相当

Meta公司已投入超过20亿美元用于研发AR眼镜,其第二款产品Orion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面向消费者市场。扎克伯格表示,智能眼镜的发展将会是渐进式的,从无显示屏智能眼镜开始,逐渐发展至带有小型显示屏的眼镜,最后将达到具备足够计算能力的全功能增强现实眼镜,从而使智能手机成为多余。扎克伯格透露,Meta已经投入超过50亿美元进行AR眼镜的研发。尽管目前的Orion眼镜制造成本过高,工艺复杂,但Meta仍计划在几年后推出第二代Orion。第二代Orion将采用更小的镜片,更高的分辨率和亮度,以及更薄的镜框,其价格可能会与当前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相当。扎克伯格认为,AR眼镜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设备,而Orion就是这一愿景的具体体现。

傅利叶智能推出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大模型引领行业变革

人形机器人企业傅利叶智能发布新一代机器人GR-2

近日,我国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傅利叶智能”)正式发布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该机器人身高1米75,体重63公斤,拥有53个自由度,单臂运动负载可达3公斤。新一代电池容量翻倍,续航时间延长至2小时。

傅利叶智能创始人顾捷表示,虽然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在迅速发展,但不应陷入无效的内卷。他希望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创新,逐步提升机器人的性能和实用性。他认为现阶段还远未到人形机器人价格因增加或减少1万元而产生巨大差异的时候。

GR-2采用了全新的外观设计和人体工程学设计,拥有53个自由度的大模型,这将改变机器人研发的范式。此外,GR-2在电池续航和执行器性能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提升。

针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顾捷表示,通用机器人的实现需要算法和本体的共同发展。具身模态模型需要硬件载体来实现进化,而本体层则包括轻量化一体化设计与制造、仿生躯干设计、抗跌落冲击设计等全身硬件设计,以及一体化执行器、灵巧手、传感器、专用芯片、专用动力电池、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在算法层面,AI大模型将成为机器人的大脑,承担感知、交互、决策任务;而AI小模型则负责执行双机械臂协作规划控制、双灵巧手动态抓取作业、动力学全身控制、智能行为控制等任务。

顾捷强调,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应结合视觉、语言和动作,使机器人能够自主学习和行动,从而完成通用任务。他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将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便利。

两次断崖式衰老揭示人体秘密

近年来,人们对衰老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一项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揭示了衰老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经历了两次显著的“断崖式”衰老。

该研究的参与者年龄在25岁至75岁之间,共有108人。研究人员每隔3到6个月收集一次他们的血液样本,追踪了超过135000种不同的分子和微生物,包括与免疫健康、心血管功能、新陈代谢、肾功能以及肌肉和皮肤结构相关的代谢物、脂质、蛋白质和蛋白质前体(RNA分子)。

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分子并不会像线性衰老所预期的那样持续变化,而是在中年和老年发生两次显著变化。在中年加速衰老期,一些变化发生在影响代谢的细胞中,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更难代谢咖啡因和酒精。脂肪组织蛋白的变化可能解释了中年时期胆固醇水平升高和体重意外增加的原因。与皮肤和肌肉结构相关的结缔组织蛋白的变化则解释了为什么皮肤开始松弛、出现皱纹,以及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出现与肌肉拉伤和损伤相关的问题。

在老年加速衰老期,科学家观察到了更多相同的分子变化,以及与肾功能和免疫健康相关的分子的显著波动。这可解释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新冠,以及为什么癌症发病率、肾脏问题和心血管疾病会急剧增加。

研究人员建议,当步入40岁时,要密切关注胆固醇水平,加强定期锻炼以保持肌肉质量。他们还建议多喝水以缓解与年龄相关的肾脏问题,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以减少氧化应激的不利影响。同时,适当的咖啡因摄入也有助于延缓衰老。

默克尔细胞癌研究困境:创新药物何时到来?

美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挑战,默克尔细胞癌研究艰难寻求资金支持

近日,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媒体Endpoints News创始人John Carroll分享了自己患有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默克尔细胞癌的经历。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对“抗癌”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关乎一个癌症患者如何面对医学力量的边界,也关乎真实的制药行业和医学研究。

John Carroll在初期发现自己生病迹象时,双腿开始肿胀,但并未重视。然而,随着病情恶化,他的肾脏功能也开始出现问题。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告知他患有默克尔细胞癌,且已进入晚期。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化疗。然而,化疗却会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与对抗默克尔细胞癌的需求背道而驰。

尽管如此,John Carroll仍然对治疗充满信心。他认为,有一些免疫疗法如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等具有很大潜力,有望治愈这种疾病。然而,这些疗法的研发过程却面临着诸多困难。默克尔细胞癌是免疫原性最强的肿瘤之一,但现有的研究资源难以满足其需求。许多药企对这种疾病缺乏兴趣,导致研究经费短缺。

默克尔细胞癌的研究者们呼吁改变现有的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有效性。他们认为,必须改变研究终点和研究设计,否则可能会错失真正有效的药物。然而,这一改变并非易事,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

总之,尽管生物医药行业正面临挑战,但仍有部分研究人员在默默为患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突破,为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