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助燃减重,真相究竟如何?

自2024年以来,一种称为“咖啡漏洞”的节食趋势在中国流行起来,人们希望通过饮用咖啡或咖啡因来达到减肥的目的。然而,《科学美国人》杂志指出,适度饮用咖啡确实对减肥有一定好处,但过度饮用咖啡则可能导致睡眠困难和焦虑等问题。研究人员发现,咖啡中的咖啡因可以加速肠道蠕动,刺激排便,同时作为一种利尿剂,它能增加尿液的分泌,从而导致身体的水分流失。然而,这些影响并不能持久地帮助人们减轻体重。

尽管如此,适量饮用咖啡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一份来自《科学美国人》的报道指出,喝咖啡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心脏病、认知功能衰退以及死亡率的概率。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咖啡还能影响食欲和饥饿感,使人们感到更加饱腹,从而减少饮食量。

尽管咖啡具有许多健康益处,但它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减肥良药。专家提醒,人们不应过分依赖咖啡来减肥,而是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同时适当增加运动,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体重。

四科学家荣获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改变细胞命运,推动化学革命,揭示李群奥秘

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

北京,2024年8月16日——今日,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次共有四位杰出的科学家荣获本年度未来科学大奖,分别为邓宏魁、张涛、李亚栋和孙斌勇。他们将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

生命科学奖得主邓宏魁,来自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他在细胞重编程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通过创新性地利用化学方法,他将体细胞成功转变为多能干细胞,为改变细胞的命运和状态开辟了新的可能。此外,他还首次提出了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的概念,并在多个实验中验证了其临床潜力。

物质科学奖得主张涛和张涛,两位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他们在“单原子催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单原子催化”(SAC)这一全新概念,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的固相催化剂,推动了新领域的发展。其中,张涛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利用“单原子催化”实现了氯乙烯、乙酸、丙醇等大宗化学品的绿色、高效生产和广泛应用,充分展现了这一技术在助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孙斌勇,来自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他在李群表示论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篇章。

在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以来的十年间,已有39位优秀的科学家获此殊荣。未来科学大奖将继续支持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激励更多科学家投身科研事业,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科学揭示希克苏鲁伯陨石神秘来源

在最近的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成功确定了造成约6600万年前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大规模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来源和性质。经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希克苏鲁伯陨石是一种罕见的碳质小行星,来源于木星以外的地区。这一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希克苏鲁伯陨石性质的争论,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与地球相撞的外星岩石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了导致大规模灭绝的小行星的起源和组成。结果显示,希克苏鲁伯陨石是由罕见的碳质小行星组成的,这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此类陨石。

此外,该研究发现,在过去5.41亿年中的其他五次小行星撞击事件中,所涉及的陨石均来自太阳系内部的S-型小行星,而非碳质陨石。这一结论不仅帮助我们解开了关于希克苏鲁伯陨石性质的长期争议,还让我们对地球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马里奥·费舍尔-戈德博士,德国科隆大学的通讯作者,他表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将会集中在研究更早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中的钌同位素特征,以期找出可能发生在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之前的那些大灭绝事件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希克苏鲁伯陨石的真正来源和性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和与地球相撞的外星岩石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三维电子衍射助力揭秘稀有气体化合物结构:解开六氟合铂酸氙之谜

科学家利用先进技术破解稀有气体化合物结构难题

经过近60年的研究,科学家们首次成功揭示了六氟合铂酸氙(XePtF6)这一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结构。这种化合物自1962年由化学家尼尔·巴特利特首次合成以来,其独特的化学性质一直备受关注,被认为是”绿色氧化剂”。然而,直至今天,这种化合物的结构仍然不为人知。

为了解开这个长期困扰科学家的谜团,一组来自斯洛文尼亚和捷克的研究人员在三维电子衍射(3D ED)技术的帮助下,首次对这种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地检测到了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微小晶体结构。这项研究为寻找和表征稀有气体化合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据了解,传统的电子衍射技术只能获取到二维的图像,而三维电子衍射技术则可以获取到不同角度下的二维图像,并通过对这些图像进行重建,得到更为准确的晶体结构。这种技术相较于传统的X射线单晶衍射,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亚微米甚至纳米尺度的晶体结构。

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克服晶体生长方面的挑战,为发现新的稀有气体化合物开辟新的道路。同时,这一技术还可以用于探索稀有气体元素新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科研意义。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利用三维电子衍射技术对其他稀有气体化合物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揭示它们的结构和性质。

石墨烯助力研发新世代热发射极晶体管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晶体管技术

近期,我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创新性地利用石墨烯等材料,成功发明了一种名为“受激发射”的新型热载流子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具备“热发射极”特性的晶体管。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实现了功耗的大幅度降低,还首次实现了“负电阻”功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为未来集成电路的设计提供更高效、更丰富的解决方案。

此次研究开辟了晶体管器件研究的新篇章,为热载流子晶体管家族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望推动其在低功耗、多功能集成电路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一重要发现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突破。

山东人起源之谜:69例古基因组揭示史前至现代遗传演变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团队,联合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明辉团队、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孙波团队及烟台市博物馆等13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古基因组技术对山东地区的史前至历史时期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山东地区的人群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过渡时期,如大汶口时期和山东龙山时期,山东地区的人群结构和遗传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新石器农业人群大规模进入山东,并与本地的山东采集狩猎人群、少量南方人群混合,共同推动了大汶口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在山东龙山时期,尽管从大汶口到山东龙山发生了文化变革,但人群依然保持相对稳定。

在商周时期,山东地区的人群进一步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而在秦汉之后,山东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基本与现代山东人群一致。此次研究为揭示中华民族“血脉”融合的动态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特别是揭示了史前文明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如大汶口时期、山东龙山时期等山东地区的人口结构和遗传成分的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山东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人口动态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更多基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望进一步深入了解山东地区人群的遗传结构和演化历程。

模拟自然选择,细菌进化成高效纤维素生产工厂

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细菌生产纤维素的新方法。该方法借鉴了自然选择的进化机制,通过筛选出能够产生最多纤维素的菌株,实现了对醋酸菌的改良。

一直以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将微生物转化为高效“生产工厂”的方法,以期能够更快速地生产大量所需产品。而这次的研究团队,则通过有针对性地改造细菌基因组或培养最合适的菌株,成功地提高了醋酸菌的产量。

研究团队利用新方法成功培育出了几种醋酸菌的变种,这些变种所产生的纤维素比原始菌株多出了70%。具体操作过程包括用紫外光照射细菌细胞,随机破坏细菌DNA中的位点,然后将其放置在暗室中,避免DNA损伤修复,从而诱发突变。

接下来,团队使用微型仪器将每个细菌细胞封装在一小滴营养液中,并在特定时间内让其产生纤维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后,他们使用荧光显微镜分析了各个细菌细胞所产生的纤维素含量,然后借助新开发的分选系统,自动分选出那些进化出能产生大量纤维素的细菌细胞。

目前,研究团队已经筛选出了四个菌株,它们的纤维素产量比野生型高出50%-70%。这些进化的醋酸菌可以在玻璃瓶中空气和水的交界处生长,并产生纤维素垫。这种垫的自然重量在2-3毫克之间,厚度约为1.5毫米,其重量和厚度几乎是野生型的两倍。

团队下一步计划在实际工业条件下测试这种新的微生物,看看它是否能够在工业生产中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

人体蛋白质折叠把关人揭示

美国科研团队在蛋白质折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期,一组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理解人体蛋白质折叠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在研究中识别出了人体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调节器,这一发现有望为开发针对错误折叠部位的新型药物提供可能。

当负责维持细胞基本功能的人体蛋白质折叠出现异常时,可能导致多种严重疾病的发生,如肺气肿、囊性纤维化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幸运的是,人体拥有这套能够识别错误折叠蛋白质的质量控制系统。然而,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一直是一个谜团。

蛋白质作为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其中大约有7000种需要在细胞分泌途径中精确折叠才能发挥其关键功能。这个过程从内质网开始,涉及到UGGT酶和伴侣蛋白Sep15的共同参与。过去的研究表明,UGGT可以通过阅读嵌入在蛋白质中的碳水化合物标签(被称为N-聚糖)来充当“把关人”,从而判断蛋白质是否正确折叠。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硒蛋白”,它们体内含有稀有的硒元素。在人体内的约2万种不同蛋白质中,仅有25种属于“硒蛋白”。UGGT的伴侣蛋白Sep15就是其中的一种“硒蛋白”。虽然Sep15总是与UGGT结合在一起,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一直不为人知。

研究人员利用“阿尔法折叠2”AI模型预测出蛋白质Sep15会形成类似捕手手套的螺旋结构,并能与UGGT酶上的一个特定位置紧密结合。这个位置正是UGGT读取N-聚糖“密码”以判断蛋白质是否正确折叠的地方。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折叠过程的关键“热点”,而Sep15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为了验证这一预测,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他们采用重组DNA技术干扰UGGT与Sep15的结合。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修改的UGGT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这为未来靶向 Sep15/UGGT界面的药物疗法提供了可能,这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制药领域。

美FDA批准首个非注射式肾上腺素喷雾:拯救过敏患者新希望

美国FDA批准首个非注射式肾上腺素产品 Neffy 用于紧急治疗I型过敏反应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批准美国生物制药公司ARS Pharmaceuticals研发的非注射式肾上腺素产品Neffy,用于紧急治疗体重至少30公斤(约66磅)的成人和儿童患者的I型过敏反应。这是FDA批准的首个非注射式肾上腺素产品,有望解决一些患者因恐惧注射而延误或拒绝接受治疗的问题。

据悉,Neffy是一种含有肾上腺素的单剂量鼻喷雾剂。使用方法是将药物喷入一个鼻孔,若症状持续或恶化,需在5分钟后于同一鼻孔使用第二剂。根据FDA的公告,Neffy在175名无过敏反应的健康成年人的四项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其血液中产生的肾上腺素水平、血压和心率增加幅度与同类注射产品相当。同时,对于体重超过66磅的儿童,Neffy的使用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儿童体内的肾上腺素浓度与使用该药物的成人相似。

然而,FDA提醒公众,尽管Neffy相对于注射式肾上腺素更为便捷,但仍有一些患者可能不适合使用。例如,患有鼻息肉或鼻部手术史等鼻部问题的患者,在使用Neffy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此外,Neffy的推广和普及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如药品成本问题等。因此,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

揭秘地球自转减速:揭示生命起源关键因素

近日,成都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马超教授的领导下,通过大数据沉积团队的共同努力,首次从地质记录中恢复了地球自转减慢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距今7亿至2亿年之间。这项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地月引力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月引力的作用,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减慢。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今,但在地质历史时期,这种自转减速的变化与现在是否存在差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联合法国天文学家雅克·拉斯卡尔团队以及来自德国、爱尔兰的地质学家,对全球的地质记录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全球地质记录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7亿至2亿年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增加了约20000公里,而地球的一天长度也增加了约2.2小时。更为重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并非平稳减慢,而是呈现出一种阶梯状的减速模式,即“快-慢”、“快-慢”。两次“快-慢”的转变分别发生在5.5亿年前和2.5亿年前,这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相对应。这些主要“快-慢”减速期可能为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这项研究不仅对了解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地月引力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探讨地球自转变化与其他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构建更全面、准确的地球系统演化模型。

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诺贝尔奖得主齐聚,打造永不落幕的学术盛宴

近日,由海南大学和我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共同举办的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该大会将于今年10月19日至21日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博鳌举行,主题为“同一世界,共享健康”。据悉,本次大会将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主旨报告人,还有超过六十位中外院士参与。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杨维才介绍,本届大会将推出全新的“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线上会议中心”,以实现大会的持续性和国际化。此外,本届大会还将打破传统学术大会的模式,采用新型成果展示方式,线下成果展示主题馆将与在线平台同步展示。

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两次,为我国的生物和医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学术和产业转化资源与服务,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层次的国际学术盛会。

李政道:科学家、教育家、爱国者的不朽传奇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于美国旧金山家中离世,享年97岁。李政道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我国物理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政道先生,原名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世界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政道先生曾在北京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地从事研究工作,并与杨振宁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这一发现后来经过实验验证,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李政道先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我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曾担任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对我国的物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中美学术交流,为两国科技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政道先生的离世是我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的一生都在为科学事业努力拼搏,他的离世让我们深感痛惜。我们会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基因治疗新篇章:本土AAV载体引领行业迈向新高峰

近日,我国在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名为XMVA09注射液的基因治疗药物,该药物采用全新的AAV衣壳,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感染紧贴脉络膜病灶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成为首个实现双特异性靶点与玻璃体腔内注射衣壳的基因治疗药物。这款药物的适应症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个具备底层知识产权的AAV载体临床转化的成功案例已经诞生。这款药物的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成功地将其适应症从遗传性罕见病拓展到大病种,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商业价值。

然而,尽管AVA基因疗法已成为基因治疗领域关注的热点,但其真正走向临床应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基因疗法主要针对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对于多基因型遗传性疾病以及后天性疾病的疗法还需加强研发;同时,基因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观察。此外,AAV基因疗法所用药物价格较高,这也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我国在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正逐步取得突破,但仍需加大支持力度,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

中国50岁劳动者健康工作寿命研究揭示性别、地区和职业差异

在我国,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50岁后的劳动者在未来的30多年里,预计仅有约6.87年的时间保持既健康又工作的状态。这一结论是基于对中国150个县级单位和450个村级单位的11,572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得出的。

研究结果显示,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存在明显的性别、社会经济和地域差异。例如,男性的健康工作预期寿命为8.06年,而女性的健康工作预期寿命仅为5.77年。此外,男性在不健康状态下工作的时间较长,而女性则更多地享受健康但不工作的时光。

从职业角度看,农业劳动者的不健康工作预期寿命几乎是企业劳动者的两倍。同时,华南地区的健康工作预期寿命高于其他地区,而西北地区的健康工作预期寿命最低。

考虑到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趋势将持续加快,研究人员呼吁政策制定者重新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他们指出,“一刀切”的方法可能无法有效延长工作寿命,因此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退休政策。

此外,研究人员还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降低因慢性病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的风险。这些措施包括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工作,以及制定针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健康政策。

微波炉里的神秘生态系统:新发现揭示抗菌奥秘

研究人员发现微波炉内存在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这一结果挑战了人们对微波炉卫生认知的传统观念。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微生物学前沿》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微波炉中的菌群:家用和实验室微波炉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微波炉内隐藏的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

该研究发现,家用和实验室微波炉内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克雷伯氏菌、肠球菌和气单胞菌等,这些微生物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和繁殖。然而,与厨房表面常见的菌种相比,微波炉内的微生物并未增加额外的致病风险。

为了确保微波炉的卫生安全,研究人员建议用户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定期使用稀释的漂白剂溶液或市售消毒喷雾进行清洁消毒。同时,每次使用微波炉后,应立即用湿布擦拭内表面,以消除任何可能存在的细菌和残留物。

这项研究还提示,具有良好抗病原和抗炎活性的嗜极细菌在未来可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物修复、工业生产等领域。然而,为实现这些应用,还需开展大量研究工作。

深海探秘:我国‘蛟龙号’与境外科学家共同展开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综合调查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联合组织的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自山东青岛出发,搭乘“深海一号”船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了一场为期45天的海洋科研之旅。本次航次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西太平洋的海山地区,挖掘深海生态系统的奥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蛟龙号”将在西太平洋的三个作业工区展开共计18次的下潜作业,旨在调查该地区的生物类群、定位海山的位置、环境特性以及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航次是我国“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的第一个国际航次,意味着我国在深海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正在逐步提升。

此外,此次航次还将首次邀请境外科学家共同参与,包括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他们将与中国科学家共同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综合调查,以期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无创血糖监测骗局:华为等知名品牌卷入其中

近期,有关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一份安全通讯,提醒消费者、患者、护理人员和医疗保健提供者,这类产品存在风险,不应使用。尽管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备受期待,但目前尚无一款获得医疗认证的产品问世。

一位名叫吴倩的消费者在拼多多平台购买了一款声称无需刺破皮肤即可测量血糖的智能手表。然而,她发现手表无法准确反映血糖值,认为这是一种欺骗行为。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消费者身上,他们购买的无创血糖监测设备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不佳,有的与实际血糖值相差较大,有的甚至完全失灵。

此外,国内电商平台上的无创血糖监测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虽然一些商家打出“无创测血糖”、“不扎针测血糖”的标签,但这些设备往往未经医疗认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需谨慎对待,避免因追求便捷而忽视安全。

当前,全球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正致力于开发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期望未来能够推出准确且安全的设备。然而,在此之前,公众仍需保持警惕,遵循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以确保自身健康。

双相障碍新探:多模态MRI辅助诊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和广州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的科研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方法,通过结合行为数据和多模态MRI技术,成功提高了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准确率至83%。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生物精神病学》上。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尤其青少年发病率较高。这种病症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躁狂和抑郁两个阶段。该病的遗传因素较高,若患者的一级亲属(如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有此类症状,其患病风险会增加10倍。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一直依赖临床医生的经验,然而这种方法的准确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了多模态MRI技术和行为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他们构建了三个统计模型,分别为临床诊断模型、基于MRI的模型和综合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对各种变量(如家庭病史、行为表现和大脑结构)的分析,评估其在诊断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方面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临床诊断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达到75%,而基于MRI的模型预测精度仅为65%。这意味着,在仅依靠临床指标进行诊断时,有25%的患者可能会被漏诊或误诊。

尽管多模态MRI技术在诊断精神疾病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训练过程耗时且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实现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认为,在50年内,利用磁共振技术训练一个高准确率的医学大模型来诊断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虽然多模态MRI技术在未来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当前阶段,它更多地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用于协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纳米孔洞助力新材料:强度提升10倍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材料,该材料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还能实现低密度的目标。这种材料是通过在材料中弥散分布直径在百纳米以下的微小孔洞来实现的,这不仅保持了材料的塑性,还提升了其强度。这一重大突破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在线发布。

人造蓝宝石助力二维集成电路:低功耗新里程碑

近日,我国科学家们取得了重要突破,研发出一款名为”人造蓝宝石”的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材料,这一成果对于解决二维集成电路中的功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二维集成电路使用厚度仅为一个或几个原子层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制成,其潜力巨大,但目前仍面临高质量栅介质材料的短缺问题。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介绍,传统栅介质材料在厚度减小到纳米级别时,其绝缘性能会显著降低,从而导致电流泄漏,增加了芯片的能耗和发热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原位插层氧化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氧原子有序地嵌入单晶金属铝的晶格中,实现了高效绝缘性能的单晶氧化铝薄膜晶圆。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石墨烯作为预沉积衬底,实现了单晶金属铝的无损剥离,并在极低的氧气氛围下,氧原子逐层嵌入单晶金属铝的晶格中,成功制备出了稳定、化学计量比准确、原子级厚度均匀的氧化铝薄膜晶圆。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二维集成电路中的功耗问题,还为未来低功耗芯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果蝇肠道干细胞助力抗衰老研究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能够延长果蝇寿命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具有高再生能力的动物基因——高度再生物种特异性JmjC域编码基因(HRJD)转移到普通果蝇体内来实现。研究发现,虽然经过基因改造的果蝇无法在受伤后再生组织,但其在特定条件下,HRJD基因可以促进肠道干细胞分裂,同时抑制老年果蝇中错误分化与出现问题的肠道细胞。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开发新的抗衰老策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据东京大学副教授长井广树介绍,HRJD分子的作用细节尚未完全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然而,他们已经成功地将HRJD基因转移到果蝇体内,并观察到其对果蝇肠道干细胞的影响。这一发现为干细胞疗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尽管人类肠道干细胞活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但科学家们认为,抗衰老的密码最终可能会藏在肠道干细胞中。因此,利用干细胞疗法来延缓衰老可能是未来抗衰老研究的重点方向。

这一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抗衰老治疗方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要让这种疗法真正应用于人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Figure机器人进步显著,商用化再进一步

Figure公司近日推出了一款新型机器人,该公司已经对其进行了明显的改进,包括外观设计和技术功能的提升。然而,在机器人硬件方面,该公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产品质量。

Figure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此次推出的新型机器人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此外,该公司还对其外观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用户体验的需求。

然而,尽管这些改进非常重要,但在机器人硬件方面,Figure公司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机器人的传感器和执行器需要更加精确和可靠,才能确保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感知和响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此外,机器人的能源供应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机器人可以长时间运行而不需要频繁充电或更换电池。

因此,虽然Figure公司的这款新型机器人已经展示出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潜力,但在未来,该公司还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机器人硬件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上,以确保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李政道逝世: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计划的传奇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离世,曾创办CUSPEA改变一代人命运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于美国旧金山家中因病离世,享年98岁。作为CUSPEA学者协会会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在悼念文章中表示,李政道先生发起的CUSPEA项目计划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优秀学子赴美留学的第一座桥梁。

CUSPEA项目全称为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由李政道先生在1979年发起。该项目在当时的条件下为许多学子提供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他们通过托福与GRE等标准化考试,实现了美国留学的梦想。对于这批学子来说,CUSPEA项目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董洁林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CUSPEA学员,她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李政道先生的离世令她深感悲痛。1982年,董洁林通过CUSPEA项目来到美国,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使她对学术自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她意识到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易事。

董洁林曾在美国从事金融、市场营销、出版等行业,甚至在硅谷创业。然而,无论她走过多条道路,科学始终是她无法割舍的热爱。2011年回国后,董洁林开始专注于科技创新史和科技传播领域的研究。在她看来,在人生的后半程,通过研究和讲述科技史,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承。

尽管李政道先生已经离去,但他创办的CUSPEA项目却成为了无数学子心中的丰碑。在这个项目中,李政道先生用他的热情和行动,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科学的追求,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李政道:中国科学事业的伟大推手

李政道先生: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伟大推动者和卓越科学家

2007年6月11日晚,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亲临超导磁体研制现场。然而,仅仅一年后的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美国旧金山家中离世,享年97周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他对中国高能物理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在李政道先生的帮助下,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已经可以甩掉拐棍,独立前行。

王贻芳认为,李政道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科教事业非常有成效的推动者、一位谦虚儒雅和品德高尚的人,非常值得尊敬。他提出的许多举措,如博士后制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建立、“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学研究生考试计划”(CUSPEA)等,都在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先生首先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这一成果在翌年被实验验证后,两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他的研究成果对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李政道先生还致力于推动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他为我国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科学家。他还推动了我国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设施。

总之,李政道先生是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伟大推动者和卓越科学家。他的离世是我国科学事业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丰

卡塔林·考里科:mRNA技术的开创者和实践者

卡塔林·考里科:从屠夫之女到诺贝尔奖得主

匈牙利塞格德大学教授卡塔林·考里科,是一位专注于RNA介导机制的生物化学家。凭借其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重大发现,她与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共同荣获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就可谓来之不易,背后凝聚了她数十年的艰辛努力。

考里科出生于匈牙利小镇的一名屠夫家庭,家中条件艰苦,没有自来水和电力供应。她对自然的热爱驱使她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尽管考里科顺利考入匈牙利最好的大学塞格德大学和顶级研究所,但在早期研究中,她因缺乏资金支持而遭遇重重困难。为了继续追求科学梦想,她甚至将全部积蓄缝入女儿的玩具熊中,全家移居美国。

在美国,考里科继续面对诸多挑战,如被解雇、降职等。然而,她始终坚信创新mRNA技术的巨大潜力,坚定地走下去。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mRNA疫苗技术终于问世并获得广泛认可。考里科的成果不仅为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更为她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2024年7月,考里科的自传《突破:我的科学人生》中文版正式出版。书中分享了她从一名小镇屠夫之女到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历程。通过对DNA、RNA、mRNA等生物学概念的阐述,以及她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困境与挑战,考里科希望激发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共同探索生命的奥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传染病清单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优先病原体清单 助力防控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一份更新的“优先病原体”清单。此次清单共包含30多种可能引发大规模疫情的病原体,如甲型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和猴痘病毒等。这一清单有助于WHO确定需要优先研发疫苗、诊断方法和疗法的病原体种类。

根据报告,200多名科学家花费近两年的时间,参考了1652种病原体的相关证据,从而确定将哪些病原体纳入新清单。新清单中的病原体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毒性,可能导致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此外,目前患者获取相关疫苗和治疗手段的机会仍然有限。

新清单涵盖了整个沙贝冠状病毒和梅贝冠状病毒亚属,其中新冠病毒属于沙贝冠状病毒,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则属于梅贝冠状病毒。此前的清单虽然已包括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MERS的病毒,但并未包含它们所属的整个亚属。此外,猴痘病毒等两种啮齿动物病毒和六种甲型流感病毒也被首次纳入清单。

除了“优先病原体”清单,科学家们还编制了一份“原型病原体”清单,以便于他们开展基础科研工作,以及为治疗和疫苗研究开发模型物种。

据专家提醒,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可能加大这些病原体向人类的传播风险。因此,全球各国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潜在的公共卫生威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97岁,遗体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安放

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因病于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7岁。李政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及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他的学术成就斐然,涉及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推动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先驱者,李政道先生满怀热情地为我国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他曾竭力支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推动了我国高能物理的研究与发展。此外,他还参与了我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创建,以及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的设立,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政道先生还积极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我国众多顶尖艺术家展开合作,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创作,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富有意蕴的作品。同时,他还设立了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致力于推动科学与艺术的交流创新。

李政道先生的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风范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李政道: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李政道先生对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政道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对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推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高能物理领域。

李政道先生在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之初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多次与当时的领导人讨论并建议我国发展高能物理实验,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积极与美国等国家的高能物理实验室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李政道先生是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奠基人。他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李政道: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陨落,我国科技事业痛失巨匠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不幸于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我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位曾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据可靠消息,美国旧金山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享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因病在美国离世,终年98岁。

李政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他与杨振宁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我国首次获得该奖项。

在改革开放初期,李政道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发起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学研究生考试计划”(CUSPEA)。这一计划在我国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开启了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的新篇章,推动了我国科技与国际接轨。

李政道先生的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损失,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让我们深切缅怀李政道先生,并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李政道:中美物理合作与中国科学事业推手

杰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去世,享年98岁,曾任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教授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他曾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在多家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担任教授及研究员,对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政道教授与杨振宁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这一发现经实验验证后,使他与杨振宁共同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他的研究成果对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因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而获得了多项荣誉。

李政道教授一直关注并支持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我国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倡导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此外,他还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搭建了桥梁。

李政道教授曾先后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G. Bude奖章、伽利略奖章等多项荣誉。他还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教授的离世是我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对他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向其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

ChatGPT水印技术引争议:透明度与用户留任两难

OpenAI内部正面临着一项反作弊技术的抉择:既要维护透明度承诺,又要保留用户。近期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ChatGPT用户因担忧反作弊技术而选择减少使用该平台。OpenAI员工担忧水印技术可能被轻易破解,如通过文本翻译、添加表情符号等方式规避检测。因此,如何平衡透明度与用户留任成为该公司的一大难题。

自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以来,OpenAI内部便开始争论反作弊项目的实施。预计将在2023年内发布的反作弊工具一度遭到搁置,随后团队重新评估并调整策略。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和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均参与了对反作弊工具的讨论。然而,由于在透明度承诺与用户留任间摇摆不定,该工具至今仍未正式对外发布。

据悉,OpenAI研发的文本水印方法具有很高的技术前瞻性。尽管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水印可能被翻译、添加表情符号等方式破解,但OpenAI仍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此外,公司担心该工具对非英语母语者等群体可能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OpenAI内部员工提出多种观点。有人主张向教育机构或外部公司提供检测器,以识别出人工编写的作品。同时,也有员工认为,相较于潜在的好处,反作弊工具引发的争议显得微不足道。目前,已有部分教师尝试运用相关工具,但仍存在成功率低、误报等问题。

中国肥胖危机:新型减重药物助力减重革命

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肥胖患病率急剧上升近10倍,慢性病的根源几乎都与肥胖有关。因此,有效控制肥胖对于预防和治疗下游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减重药物如礼来(LLY.US)的替尔泊肽减重版和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已在中国获得批准上市,有望在减重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仅仅依赖药物治疗并非长久之计。在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减重版刚刚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商品名:Zepbound)后不到两个月,销售额就达到了1.76亿美元。与此同时,司美格鲁肽减重版自2021年在美国上市以来,销售额已达到约45.3亿美元,同比增长407%。

随着全球肥胖问题的加剧,GLP-1受体激动剂已成为肥胖市场的新转折点。据咨询机构艾昆纬(IQVIA)的报告,到2028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10亿美元。除了针剂形式的减重药物,口服GLP-1类药物也在积极研发之中。

尽管新型减重药物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药物干预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实现持久减肥的关键还在于个人的生活方式调整。

此外,肥胖不仅对个人健康产生影响,还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据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世界肥胖地图2023》预测,到2035年,全球约有40亿人口将肥胖或超重,占全球总人口的51%。因此,推广科学的体重管理和预防肥胖显得尤为重要。

FDA批准首个结直肠癌主要筛查工具:Shield血液检测

美国FDA批准首个结直肠癌筛查血液检测Shield™上市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批准生物技术公司Guardant Health的结直肠癌(CRC)筛查项目——Shield™血液检测上市。这是FDA批准的首个作为结直肠癌主要筛查选择的血液检测,也是第一个符合医疗保险覆盖要求的结直肠癌筛查血液检测。

Shield检测结直肠癌的灵敏度达到83%,检测晚期肿瘤的特异性为90%。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的GLOBCAN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第三大常见癌症和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美国癌症协会预计,2024年将有多达15万人被诊断出结直肠癌,并有5.3万人因该病死亡。因此,预防结直肠癌至关重要。

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久坐、大量饮酒、吸烟以及食用红肉或加工肉类等。尽管已有愈创木脂的粪便潜血试验(gFOB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被证明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但目前最常用的筛查手段仍然是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和结肠镜检查。然而,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结肠癌筛查的“黄金标准”,因为它能通过去除息肉(癌前病变)来预防结直肠癌。

Guardant Health的公告表示,Shield血液测试相较于其他筛查手段而言,具有更高的依从性。截至2021年,美国的结直肠癌筛查率仅为59%,远低于美国国家结直肠癌圆桌会议(National Colorectal Cancer Roundtable)设定的80%目标。因此,Shield血液测试有望提高结直肠癌筛查率。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Shield血液测试简便易行且无创伤,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结肠镜检查。上述研究显示,Shield在发现癌症方面的效果与基于粪便的检测相当,但漏诊了17%的癌症。因此,FDA建议患者在进行Shield血液测试的同时,仍然需要定期接受结肠镜检查以确保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

柳叶刀发布最新研究:全面干预可降低痴呆症发病率

痴呆症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全球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据《柳叶刀》报道,一项针对痴呆症风险因素的研究发现,若从儿童时期开始控制14个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迟近一半的病例发生。这些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空气污染、社会孤立、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

研究还提到,尽管多领域干预措施在理论上可以产生显著的预防效果,但由于其可扩展性有限,可能需要定期重复干预才能实现持续效益。此外,健康饮食对于认知健康和降低痴呆症风险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其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报告提出了多领域干预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营销政策、立法和供应政策以及住房政策等。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促进健康饮食,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社会环境和居住条件,从而降低痴呆症患病率、不平等现象和系统成本。

这项研究强调了痴呆症预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采取适当措施降低痴呆症发病率、缩小贫富差距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攻克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制备难题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光伏发电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突破了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制备技术难题。该团队由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共同研发出一种具有高效光电转化能力和长期稳定运行特性的新型太阳能电池。

传统的晶硅电池是光伏发电领域的主要应用,但其光电转化效率约为26%。而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则具有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因此被认为是未来光伏发电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实际制备过程中,该电池容易出现钙钛矿薄膜不均匀和晶体质量差等问题,影响了其光电转化率和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宽带隙钙钛矿结晶控制策略。他们在前驱液中添加长链烷基胺,以促进高质量晶核的快速生长,同时抑制低质量晶核的生长,从而实现了均匀的高质量宽带隙钙钛矿薄膜的制备。

通过实验研究,他们成功地制备出了1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的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对应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32.5%和29.4%,均超过了传统的晶硅太阳能电池。而且,这些样品在经过最大功率点跟踪测试后,展现出了良好的长期运行稳定性。

这一研究成果为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奠定了关键的技术基础,有望推动其在产业化应用中的推广,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的效能,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双侧切除能否防乳腺癌?研究提出关键问题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首,对于该疾病的有效防治手段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引发关注,探讨了不同手术方式对乳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该研究发现,在接受双侧乳房切除术的患者中,对侧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但其死亡率与其他手术方式相近。而对于另一侧乳房患上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患者,死亡风险提高了四倍。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导致这一结果的具体原因。

在我国,乳腺癌也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乳腺癌病例超过30万例,死亡病例近万例。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未来,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有望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乒乓球选手王楚钦巴黎奥运会爆冷出局,心理因素影响大

在巴黎奥运会的乒乓球男子单打比赛中,我国“一号种子”选手王楚钦以2比4负于瑞典选手莫雷加德,意外止步16强,引发了公众的热议。王楚钦在比赛中使用的球拍,在混双金牌直播过程中意外损坏。尽管王楚钦本人表示更换球拍并非输球的原因,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球拍更换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扎永茨认为,在社会场景下,他人在场可能会唤起个体被他人评价的意识。这意味着,运动员在众多观众注视的比赛情况下,会意识到别人在审视自己,从而不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现象具体体现在两种不同的效应:“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

首先,分心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抑制因素。在乒乓球这类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和迅速作出判断的比赛项目中,分心会导致认知资源不足,进而降低决策质量。例如,面对对方击来的球,运动员本应在拉球还是削球、摆短还是打后台之间做出选择,但分心可能导致技术动作变形。

其次,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担忧也可能导致社会抑制效应。运动员强烈的获胜欲望和害怕失败的恐惧心理会占用他们的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克斯和约翰·多德森提出的耶克斯-多德森曲线所示,适度的压力或兴奋水平有助于运动员表现最佳,但过于强烈的获胜欲望会对行为和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乒乓球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保持冷静,不被外界因素干扰,专注于比赛本身。同时,通过正念训练等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应对比赛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

巴斯大学研发特种光纤,助力量子网络拓展

英国巴斯大学物理学家成功研发新一代特种光纤,助力未来量子计算时代的数据传输挑战。这一创新成果有望推动大规模量子网络的拓展。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应用物理快报·量子》。

新型光纤设计采用明亮光线传导,相较于传统实心芯光纤,它具有更强的传输能力和更广泛的适用性。量子互联网在解决复杂逻辑问题和开发新药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同时,其安全可靠的加密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变革。然而,现有的有线网络传输方式并不适用于量子通信,因为传统光纤传输的光波长与量子技术所需的工作波长存在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斯大学的科研人员从光纤技术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量子互联网面临的相关挑战,并提出了一套稳健且大规模可扩展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包括用于长距离通信的特殊光纤和具备量子中继器功能的特种光纤。

这种新制造的特种光纤与常规电信光纤有很大区别,它具有微结构芯,由沿光纤全长分布的复杂气穴图案组成。这些图案使得光纤内部光的特性可以被操控,从而创建光子对,改变光子的颜色,甚至捕获光纤内的单个原子。特种光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节点内实现量子计算,同时,它可以直接集成到网络中,极大地拓宽了可运行距离。此外,这种光纤还可以产生更多奇特的量子态,为量子计算、精密传感和信息加密等领域带来创新应用,为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糖分摄入量与细胞衰老:研究发现减少糖分摄入可逆转表观遗传时钟

研究人员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遵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特别是避免过多添加糖分的饮食方式,与细胞层面上的年轻生物年龄存在关联。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网络公开版上。这是最早揭示添加糖分与表观遗传衰老之间关系的研究之一,同时也是首次在不同种族女性群体中探讨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女士们每天摄入的添加糖量从2.7克到316克不等,平均值为61.5克。而一块牛奶巧克力的热量约为25克,一瓶350毫升的可乐则含有约39克添加糖。根据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议,成年人在日常饮食中应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不得超过50克。

研究人员对三种不同的健康饮食方案进行了研究,以探究其对“表观遗传时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们的饮食习惯越健康,细胞的外表看起来就越年轻。在这些饮食方案中,坚持地中海饮食与较低的表观遗传年龄之间的关联最为密切。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无论饮食多么健康,人们每天摄入的每1克添加糖都会导致表观遗传年龄的增加。这意味着,如果能够坚持每天减少摄入10克添加糖,就可能将表观遗传时钟逆转大约2.4个月。

这一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糖分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延缓衰老的重要性。

亿级参数量地震波大模型发布,助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我国在地震波大模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全球首个亿级参数量的专业地震数据处理大模型——“谛听”将在2024年底公测。这一成果由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发布,该中心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建设了“地震大模型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此外,该项目还得到了成都产业集团和成都天投集团的联合运营支持。

据悉,“谛听”地震波大模型是目前全球首个亿级参数量的专业地震数据处理大模型。依托中国地震观测网的海量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谛听”已经显著提升了地震信号识别的准确率和速度。这一大模型将为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应用于地震信号识别、地震活动监测和大地震快速响应等领域。

为了支持“谛听”的研发过程,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采用了国内先进技术为大模型开发提供支撑,并为科研团队的代码运行效率优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这使得“谛听”的研发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此外,“谛听”地震波大模型在未来有望延伸应用到矿震监测、页岩气开采、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探测和海底地震监测等多个领域。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大地震波模型领域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作物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揭开水稻生长发育之谜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成功绘制首个作物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绘制了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这是迄今为止首个作物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该研究成功利用质谱技术量化了水稻主要组织中超过15000个基因的蛋白质水平,鉴定了8964个蛋白质,并为另外7077个蛋白编码基因提供了蛋白质水平证据。

一直以来,由于蛋白质组技术的覆盖度和精度限制,人们对作物定量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表达的调控机制了解还不够深入。而蛋白质则是作物实现各种生物学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构建全景定量蛋白质图谱在阐释植物生长发育、逆境响应及代谢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蛋白质的表达量不仅受到转录过程的影响,还受到转录后修饰的调控。这一发现为水稻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表达量资源,也为基于多组学数据的作物智能设计育种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该研究运用的定量蛋白质组的方法也为其他作物蛋白质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南非SKA: 中国制造的天线结构启程

近日,我国成功完成了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SKAO)实物贡献的首批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频天线结构的出厂验收,并已启程运往位于南非的SKA中频天线台址。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参与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SKA的道路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为全球多国出资共同建造和运行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SKA项目备受关注。其中,中频天线结构作为SKA中频阵列的核心设施,其设计和制造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我国团队主导的中频天线结构任务,是我国在SKA项目中承担的首个且目前最大的单笔实物贡献任务。

据悉,这批中频天线结构将在未来进入批量生产建设阶段。预计到2026年底,我国将完成全部64台中频天线的安装架设工作,为人类认识和探测宇宙作出积极贡献。这一成果将进一步彰显我国在射电望远镜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在天文观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发展。

大模型与小模型:如何根据场景需求进行选择

在7月29日的媒体沟通会上,科大讯飞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刘聪表示,AI应用若要创造出商业价值,其核心在于对落地场景的深入理解。他认为我国具有独特的应用场景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行业产品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因此,AI应用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任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大小。

对于当前热议的小模型潮流,刘聪认为,在实际应用中,模型大小的选择应当根据具体场景和任务需求来确定。他指出,虽然小模型在某些特定场景中,经过精细调优后的表现可以媲美大模型,但其主要适用于简单的任务,如特定行业的翻译或文本处理,甚至编程等工作。而对于一些复杂度高、涉及多步骤推理和跨领域信息整合的任务,例如数学推理等,仍需依赖于大规模模型的支持。

此外,刘聪强调,无论大模型还是小模型,最重要的因素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任务需求来做出合适的选择,而并非单纯追求模型的大小或复杂度。他进一步提到,我国在应用场景和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为中国AI应用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千年一遇!我国慧眼卫星与极目空间望远镜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

中国科学家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我国一支科研团队通过对极目空间望远镜和费米卫星的联合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在伽马暴中发现了能量高达37兆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谱线,这一发现刷新了宇宙天体产生能量的最高记录,为揭示伽马暴及相对论性喷流产生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标志着我国伽马暴观测研究取得了新的里程碑式进展。

该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于7月25日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上发表。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并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河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极目空间望远镜(GECAM-C)以及国际上知名的费米卫星伽马射线监测器(Fermi/GBM)的观测数据,对伽马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在这次研究中,科研团队发现伽马暴的谱线能量随时间以幂律形式演变,这一发现证实了该伽马暴的谱线起源于该事件,为研究伽马暴及其相对论性喷流的物理特性与形成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此次研究发现谱线的相对展宽较窄,且几乎不随时间变化。令人惊讶的是,在伽马暴主暴阶段,谱线能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7兆电子伏特,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最高能量的谱线。

伽马暴是宇宙大爆炸后最剧烈的一种爆炸现象,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大质量恒星核心坍塌或两颗极端致密天体(如中子星、黑洞等)合并而产生的。我国近年来在伽马暴观测研究方面投入大量资源,通过一系列空间望远镜开展伽马暴观测,包括慧眼卫星、极目空间望远镜系列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和中法天文卫星等。

总之,这一重大突破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中的神秘现象,还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模型兴起,语音深度鉴伪技术竞赛开启

我国加强语音鉴伪技术研发,助力防范AI生成语音欺诈风险

近日,主题为语音深度鉴伪识别的第九届信也科技杯全球人工智能算法大赛总决赛在上海举行。本次比赛旨在推动语音鉴伪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鼓励参赛者运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对抗技术,开发出能够准确识别虚假语音的模型。

随着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AI生成的虚假语音越来越逼真,给语音鉴伪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业界呼吁跨学科联合攻坚鉴伪技术。在第九届信也科技杯全球人工智能算法大赛总决赛上,选手们展示了运用不同算法模型和训练思路识别虚假语音的创新成果。

据了解,此次比赛的语音数据集主要由传统端到端TTS(文字转语音)生成的假语音组成,识别难度相对较低。然而,复赛数据集新增了基于最新大模型生成的假语音、翻录假语音以及由真假语言拼接而成的样本,涵盖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比赛难度得以提高。

信也科技算法科学家吕强指出,解决翻录问题和真假对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此外,结合文本、视频等多模态信息有助于提升语音鉴伪效果,大模型和多模态将成为语音鉴伪的重要发展方向。

信也科技副总裁陈磊强调,语音大模型的研究应把应用问题抽象提炼成学术问题,并在解决学术问题后通过工程化实现具体业务场景的需求。未来,鉴伪技术将在软硬件层面实现融合,借助硬件溯源声音采集,从硬件层面预防假语音风险。

最后,陈磊呼吁建立生成式AI的治理规则,遵循监管层顶层设计,加强产业生态共建,共同防范系统性风险。

中国抗衰老市场预计破千亿,疲劳致衰老年轻化

近年来,抗衰老市场在我国迅速崛起,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年轻一代对衰老的感知越来越早,大部分85后在30岁左右就能感受到肌肤衰老。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我国32个省份30多万名女性的面部皮肤衰老量化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女性皮肤衰老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健康等,也可能是导致衰老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自然堂作为国内知名的护肤品品牌,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发布了一系列抗衰老产品。其最新的科研成果表明,中国女性皮肤衰老的关键转折点已经提前至24-33岁之间。为应对这一趋势,自然堂携手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女性皮肤衰老年轻化特征及机制的科研项目。

我国政府也对抗衰老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是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标志着银发经济发展元年已经到来。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抗衰老产业,加强基因技术、再生医学、激光射频等在抗衰老领域的研发应用,推进化妆品原料研发、配方和生产工艺设计开发。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抗衰老产业将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而自然堂等品牌的行动,无疑为我国抗衰老产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月球样本揭示神秘水合物:月壤中发现新矿物ULM-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在月壤中发现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小龙、副研究员金士锋、博士研究生郝木难等,以及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郭中楠、天津大学工程师殷博昊、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马云麒、郑州大学工程师邓丽君等科学家共同研究发现,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首次发现了月球上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这一发现揭示了水分子和铵在月球上的真实存在形式,为月球水的研究提供了新机遇。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此前,关于月球上是否存在水,科学家们的观点一直存在争议。1969年至1972年的阿波罗任务期间,月壤中并未发现任何含水矿物。因此,月球不含水被视为月球科学的基本假设,这对了解月球火山演化、月地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遥感数据显示,月球光照区可能有水分子存在的迹象。此外,通过高灵敏度的表征技术和化学分析,科学家们在部分玻璃和矿物中也发现了百万分之一量级的“水”。

这次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该矿物属于最年轻的玄武岩,是迄今为止纬度最高的月球样品。通过单晶衍射和化学分析,研究者们发现这些月球水和铵以一种成分为(NH4,K,Cs,Rb) MgCl3·6H2O的水合矿物形式出现。这一发现为月球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该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形成条件的分析,研究者们排除了地球污染或火箭尾气作为这种水合物的来源。此外,该六水矿物的存在为月球火山气体的组成给出了重要的约束。热力学分析显示,当时月球火山气体中水的含量下限与目前地球中最为干燥的伦盖火山相当。这揭示了复杂的月球火山脱气历史,对探讨月球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这次的研究发现揭示了月球上水分子可能存在的一种形式——水合盐。与易挥发的水冰不同,这种水合物在月球高维度地区(嫦娥五号采样点)非常稳定。这意味着,即使在广阔的月球阳光照射区,也可能存在这种稳定的水合盐。这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全球第7例HIV患者成功通过干细胞移植治愈

国际艾滋病协会公布全球第七例通过干细胞移植治愈HIV感染的患者,该病例或推动未来更有效的HIV治疗方法的发展。

近日,国际艾滋病协会(IAS)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一名德国成年男性成功通过干细胞移植治愈了HIV感染。这是世界上第七例通过干细胞移植治愈HIV感染的患者,同时也是首例接受携带单个CCR5-delta32突变拷贝的干细胞移植的HIV治愈病例。这一突破性研究有望对未来发展更具可扩展性的HIV治愈策略产生积极影响。

患者名叫“下一位柏林病人”,他是一名成年男性,自2009年起就被诊断为HIV阳性。2015年,由于急性髓系白血病,他被推荐接受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了确保移植成功,他的主治团队开始寻找具有CCR5-delta32纯合突变的供体。然而,这类基因突变非常罕见,因此他们找到了一位携带一个CCR5-delta32杂合突变的供体,即供体干细胞携带一个突变拷贝和一个正常拷贝。

在2018年底,患者自行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从此进入无治疗的HIV缓解状态。近6年来,他们的团队一直在对他进行血液和其他组织的监测,并未发现任何病毒迹象。

IAS主席莎朗·莱文表示:“‘下一位柏林病人’的经历表明,我们可以扩大此类病例的捐赠者范围,尽管干细胞移植仅在患有其他疾病(如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这表明我们不必消除CCR5的每一部分来实现缓解,这对未来基于基因疗法的HIV治愈策略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目前还没有预防或治愈HIV感染的方法,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会有更好的治疗方法问世,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大模型热潮涌动:中国企业中标规模逐年扩大

在全球范围内,大模型技术正在快速崛起,我国也在这一领域积极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落地应用,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消费者的体验。然而,大模型企业在技术成熟度、成本、数据安全、行业差异、用户接受度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实现商业化仍然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尽管如此,大模型技术已经在招投标市场中展现出一定的规模,并且在一些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据知了标讯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招投标市场共发起190次大模型采购需求,采购总规模达到5.95亿元。全年共有135家采购商和131家供应商参与交易,其中25.92%的采购商年采购需求在2次以上。到了2024年上半年,招投标市场已经产生了498次大模型相关招标项目,招标金额超过13.4亿元,超过了2024全年的规模。其中,金额最高的项目是贵州东数西算大模型建设工程,中标金额达到17673.64万元,中标企业为云上鲲鹏,其控股股东拓维信息是我国华为产业链上的一家重要企业。

在地域分布上,2024年上半年,采购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尤其是贵州省,凭借东数西算大模型建设工程相关项目,成为了采购金额最高的地区。

在各类采购商采购次数占比上,民营企业占比达到24.7%,民营企业金额占比更是达到了45.49%。在供应商中标次数上,智谱AI、百度、科大讯飞、华为等知名企业均榜上有名。

此外,在各个领域的中标项目上,智谱AI、百度、科大讯飞、华为等大模型技术公司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中标项目涵盖了金融、教育、能源、通信、医疗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实力。

微软蓝屏全球爆发!众击公司失误引巨浪

在最近发生的一起全球范围内的事件中,由于一家名为众击的公司的一次技术更新失误,微软 Windows 系统出现了大规模故障,影响了包括银行业、医疗业、航空公司在内的众多行业。据美国 CBS、CNN 等媒体报道,”微软蓝屏” 事件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影响。

该事件起因是众击公司的防病毒软件更新与微软 Windows 系统发生了冲突,导致全球近千万台 Windows 设备受到影响,表现为经典的 “蓝屏死机”。然而,由于众击公司产品并未在我国市场销售,我国的企业和机构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此事件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并促使他们反思并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建设,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以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同时,各国也开始加速推进国产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研发和应用,以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确保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

此外,这个事件也凸显了拥有自主可控操作系统与软件的紧迫性,以及网络安全国际协作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全球性的挑战,其安全维护不能只依靠单一国家,需要跨国界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共同制定标准和应急响应策略。

总的来说,”微软蓝屏” 事件是一次对全球网络安全战略、技术独立性、国际合作以及公众教育进行全面警示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