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团队获2022年上海技术发明二等奖:微生物电化学驱动环保技术助力全球厕所革命

在我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项目编号:22DZ2304300)下,澎湃新闻与世界科学联手,对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奖励的优秀成果进行科普性报道。本次报道的主题为202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资源循环型生态厕所构建及其低碳自持运行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该项目由上海理工大学刘洪波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获得。

人类的新陈代谢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通过吸收营养,排出废物。如厕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考古证据表明,冲水式马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如今,先进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卫生间中,催生了众多环保厕所。然而,在一些中国偏远农村以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卫生条件仍有待改善。据相关统计数据,排泄物可能会污染食品和水源,导致肠道疾病,每年有超过150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因此丧生,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艾滋病和疟疾共同导致的死亡人数。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2报告显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近一半)仍然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卫生设施。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动“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爱国卫生运动。随着1990年我国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一场声势浩大的“厕所革命”在我国农村展开。此举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卫生意识,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团队针对“厕所革命”过程中遇到的粪污收集运输困难、污染物超标无序排放、资源化水平低下等问题,开创性地打造了一套中国微生物电化学驱动环境污染物高效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体系。他们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资源循环型生态厕所构建、畜禽粪污梯级资源化处理和污水深度处理等领域,推动了数百个环保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和全球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项目荣获了202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资源循环型生态厕所构建及其低碳自持运行关键技术”。

上海理工团队研发新型环保厕所 助力全球环保事业

在我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项目编号:22DZ2304300)下,澎湃新闻与《世界科学》共同对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奖励的成果进行科普化报道。本文将围绕202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资源循环型生态厕所构建及其低碳自持运行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进行介绍,该项目由上海理工大学刘洪波教授领衔的团队获得。

人类的新陈代谢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中生物体吸收营养,同时也排出废物。如厕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大约公元前3000年起,冲水式马桶就已经出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前沿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厕所领域,从而诞生了许多环保厕所。然而,在一些我国偏远农村以及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卫生状况仍有待改善。据统计数据显示,排泄物可能导致食物和水源污染,进而引发肠道疾病,每年有超过150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因此丧生,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艾滋病和疟疾共同导致的死亡人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推动了“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爱国卫生运动”。以筹备亚运会为契机,中国展开了“厕所革命”。20世纪90年代,中国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推进了“厕所革命”。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农村厕所革命被视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针对“厕所革命”中粪污收集运输困难、污染物超标无序排放、资源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团队进行了研究。他们开发了一种微生物电化学驱动环境污染物高效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资源循环型生态厕所构建、畜禽粪污梯级资源化处理和污水深度处理等领域。这一技术体系不仅促进了数百个环保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地,还为我国和全球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该项目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刘洪波教授曾于德国Mainz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并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深知微生物电化学环保技术的潜力,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重新发明厕所”公益活动中。经过多年努力,上海理工大学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基于微生物弱电调控的厕所污染物全谱资源化反应器及配套设备,实现了微生物发电和“粪尿”资源化的同时,还能将粪便中的污水深度净化为冲厕所的回用水。通过采用微生物电化学耦合技术回收“粪尿”中的氮磷钾物质,研究人员还可以获得人工鸟粪石和菱镁矿等高价值肥料,用于农作物生长。

尽管团队成员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他们仍然希望继续深入了解微生物资源化处理背后的弱电释放机理,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调控,提高环保厕所的技术水平,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上海理工大学团队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创新打造永动机环保厕所

在我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项目编号:22DZ2304300),澎湃新闻网联合《世界科学》对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奖励的成果进行科普化报道。本次报道的主题是202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资源循环型生态厕所构建及其低碳自持运行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该项目由上海理工大学刘洪波教授领衔的团队获得。

人类的代谢活动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如厕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考古证据显示,约公元前3000年,冲水式马桶已经出现。如今,许多先进技术被应用于厕所领域,从而诞生了许多环保厕所。然而,在一些中国的偏远农村以及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卫生状况仍有待改善。据相关统计数据,排泄物可能会污染食品和水源,导致肠道疾病,每年有超过150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因此丧生,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艾滋病和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2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近一半的人口(约25亿)仍无法获得改良的卫生设施。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进“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迎接即将到来的亚运会。随着筹备工作的推进,我国的“厕所革命”正式拉开序幕。20世纪90年代,我国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农村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厕所革命”。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农村厕所革命被视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团队针对“厕所革命”中存在的粪污收集运输困难、污染物超标无序排放、资源化水平低下等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一套中国微生物电化学驱动环境污染物高效处理与资源化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不仅被应用于资源循环型生态厕所构建、畜禽粪污梯级资源化处理和污水深度处理等领域,还为数百个环保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地创造了条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和全球的环保事业发展。

“资源循环型生态厕所构建及其低碳自持运行关键技术”项目在202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这一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上海理工大学团队不懈的努力和对环保事业的执着追求。项目负责人刘洪波教授曾赴德国Mainz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接触了大量前沿环保技术后,他萌生了利用微生物电化学技术解决厕所问题的想法。通过多年努力,他们成功地研发出了一种能够将粪便转化为能源的技术,实现了“粪尿”的分离处理和高效资源化利用。这一创新性成果为实现低碳自持运行的生态厕所提供了关键支撑,为全球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CAR-T疗法迅猛发展:新疗法涌现,一线治疗有望突破

近日,我国在CAR-T疗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据悉,全球首位被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愈的白血病患者艾米莉·怀特海德(Emily Whitehead)已生存12周年。这得益于我国CAR-T疗法在巩固原有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上,不断向一线治疗突破。

在全球范围内,已有11款CAR-T产品上市,其中6款来源于我国企业,5款在我国上市。我国的CAR-T疗法产品主要针对难治或复发性疾病,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科济药业控股有限公司(科济药业,02171.HK)的两款CAR-T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赛恺泽)和CT071的最新研究数据在2024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得到了公布。这两款产品分别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和R/R MM患者,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此外,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尝试使用新技术修饰CAR-T,以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有效性。例如,北恒生物针对复发/难治性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R/R T-ALL/LBL)患者的RD13-02治疗方案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优卡迪生物则采用基因修饰方法解决困扰CAR-T疗法的毒性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CAR-T疗法正朝着一线治疗的突破迈进,有望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

SeekRNA: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引领医学、农业等领域革命

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名为SeekRNA的基因编辑工具,被认为是比CRISPR更准确、更灵活的技术。该工具利用可编程RNA链直接识别基因序列中的插入位点,从而简化了编辑过程并减少了错误。与CRISPR不同,SeekRNA不需要使用其他蛋白来进行DNA修复,因此更加精确可靠,减少了潜在错误。

SeekRNA源于名为IS1111和IS110的天然插入序列家族,这些家族的成员在细菌和古菌中广泛存在,具有高水平的靶特异性。该技术可以通过将小蛋白和RNA链组合来实现基因编辑,这些系统可以方便地集成到纳米级生物递送载体(如囊泡或脂质纳米颗粒)上,从而有效地将它们传递到目标细胞中。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细菌中成功测试了SeekRNA的有效性,并计划进一步探索其在人类体内更为复杂的真核细胞中的应用。未来,SeekRNA有望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强大工具。

呋喹替尼闪耀欧洲,成为首个 EU 批准的国产抗肿瘤新药

上海和黄医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近日在欧洲市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获得了欧盟委员会的批准,可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呋喹替尼是我国首个且唯一一个在欧盟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针对所有三种VEGFR亚型的选择性抑制剂。呋喹替尼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在创新肿瘤药物领域的研发实力得到了国际认可。

呋喹替尼是一种小分子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高激酶选择性和靶点结合力,能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3。呋喹替尼自2018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已在328个城市、超过3000家肿瘤医院广泛应用,累计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成为三线结直肠癌市场的领军药物。

此次呋喹替尼在欧洲的获批是基于FRESCO-2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的结果。该研究共纳入了14个国家超过150个研究中心的近700名患者,结果显示,接受呋喹替尼治疗的患者的 median OS 为7.4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4.8个月。呋喹替尼组的 disease control 率和 PFS 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对此表示:“这对于和黄医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我们研发团队在欧洲的首个获批产品。同时,通过与武田的合作,我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这一目标。我们期待呋喹替尼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更多的结直肠癌患者带来希望。”

呋喹替尼在日本以及其他全球多个地区的上市申请正在推进中,未来有望造福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14天规则后的人工胚胎伦理探讨

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当前关于脑类器官、神经嵌合体或胚胎模型是否应获得人类道德保护的担忧还为时尚早。科学家们认为现有的科学技术并不支持这些担忧,而且在未来需要出现重大技术创新才可能引发此类问题。尽管有人可能会担忧极端的人类与非人类神经嵌合形式,但动物身上的人格问题无需过分忧虑。

该评论文章的作者,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波士顿科学博物馆(Museum of Science)的生物伦理学家Insoo Hyun提出了一个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的自我认识是否会受到影响?Hyun认为,我们需要警惕类似思维转变,以防止对我们的自我概念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Hyun对“生物个体”和“人”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她强调,胚胎原始条纹的形成和随后的生物个体化并非人类独有,其他脊椎动物在发育早期也经历过这个过程。然而,胚胎个体化的伦理关注似乎源于对人格伦理重要性的假设,即人类胚胎将成为婴儿,因此胚胎个体化具有伦理意义。

Hyun进一步阐述了生物个体的人格潜力的两个关键因素:生物学意义上的潜力和外部环境意义上的潜力。她认为,用于研究而非辅助生殖目的的胚胎要成为“人”,不仅需要在基因和形态上强大,还必须被选择、被植入女性的子宫,直至分娩。同样,类器官要成为具有感知能力的个体,还需要在活体动物模型中进行移植,并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

总之,Hyun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非人生物体将会发生什么,它们是否以及何时可能具备感知能力,而不是过度担忧人格问题。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如细胞培养系统中的胚胎建模、体外重建大脑等器官的初步形成方式,以及基于干细胞的嵌合动物研究宿主大脑中人源化区域的生长。

百岁老人健康密码:生活方式与长寿

高翔团队研究发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对于百岁老人至关重要

近期,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院长、公共卫生学院高翔教授团队公布了一项关于百岁老人生活习惯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对于实现百岁高龄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平均寿命有望达到80岁。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45岁以上中年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对于80岁以上高龄人群的关注较少。为此,高翔教授团队采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CLHLS),研究了80岁以上人群可改变的生活习惯与他们成为百岁老人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与生活习惯最不健康的人群相比,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成为百岁老人的可能性显著增加。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健康生活方式评分(HLS),包括传统健康生活方式五大要素:吸烟、饮酒、锻炼、饮食多样性和BMI。这些要素被重新编码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潜在健康结果越好。通过将各个要素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形成HLS。

在为期五年的随访期间,HLS-100最低组的1486人中,有373人成为了百岁老人;而HLS-100得分最高组的851人中,有276人成功实现了百岁人生。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晚年阶段。

尽管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全国代表性、样本容量大,并对生活方式因素进行了全面收集,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自报行为信息的测量误差和日常生活能量消耗的无法完全捕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会因素、膳食因素与百岁老人之间的关系。

大模型高考首秀:语文英语优秀,数学需提升

我国首个大模型高考评测结果揭晓:语文、英语表现优秀,数学仍有待提高

近日,我国首个大模型高考评测结果揭晓。结果显示,大部分大模型在语文和英语科目表现出色,但在数学方面仍需加强。在首次大模型高考全卷评测中,阿里巴巴开源的Qwen2系列MoE对话模型(Qwen2-72B)、GPT-4o及书生·浦语2.0文曲星(InternLM2-20B-WQX)成为本次评测的前三名。

评测团队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推出,并已升级至OpenCompass2.0。这套评测体系涵盖了语言与理解、常识与逻辑推理、数学计算与应用、多编程语言代码能力、智能体、创作与对话等多个方面。

在语文科目上,大部分大模型表现出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其中,书生·浦语2.0文曲星(InternLM2-20B-WQX)在数学单科中取得了最高分,超越了包括GPT-4o在内的所有模型。但在数学科目上,大模型表现仍有待提高,其主观题回答相对凌乱,且过程具有迷惑性。

此次评测采用了全国新课标I卷,由具备高考评卷经验的教师对模型主观题进行评分。同时,为了更贴近高考阅卷标准,研究团队还邀请了多位具有阅卷经验的高中教师对大模型表现进行分析。

总体而言,尽管大模型在语文和英语科目上表现优秀,但在数学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未来,大模型在数学推理方面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盖茨基金会CEO马克·苏斯曼访问清华: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理事马克·苏斯曼(Mark Suzman)近日受邀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主题为《你们的潜能,世界的可能》的演讲。苏斯曼分享了他从南非记者到全球最大私人慈善基金会领导者的职业生涯经历,强调携手合作在应对全球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在演讲中,苏斯曼表示,中国在全球健康和发展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成功消除疟疾、培育出“绿色超级稻”、提高公立学校出勤率等。他认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慈善家和决策者在全球范围内挽救生命、创造机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值得与世界分享他们的经验。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清华大学一直重视国际合作,并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盖茨基金会等全球领先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他希望这些努力能为全球健康和发展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时为青年一代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通过这次演讲,苏斯曼希望激发更多人关注全球性挑战,携手合作,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世界贡献力量。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创新技术助力健康中国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金支持下(项目编号:22DZ2304300),澎湃新闻与世界科学共同进行了科普化的报道。本次报道的主题为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建筑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规模化应用”项目。该项目由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科)、同济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和青岛海尔智慧厨房电器有限公司共同获得。

据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室内健康环境”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上海建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景广教授级高工介绍:“人体每天吸入的空气质量约为15kg,占总摄入量的75%以上,其中超过87%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呼吸健康的室内空气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需求。”

然而,室内空气质量不一定能得到有效保障。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汽车尾气被认为是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但家居用品(如油漆、印刷油墨、清洁用品、芳香剂、指甲油和发胶等)所产生的VOCs排放量并不逊于美国城市中汽车尾气的VOCs排放量。

除了装饰装修带来的VOCs污染,室内空气污染还包括由烹饪产生的油烟污染和由大气灰霾引发的PM(颗粒物)污染。这些污染物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李景广领导的研究团队致力于解决这三类典型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他们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设备,从源头控制室内空气污染。项目团队研制出了我国首个超净大型室内空气质量测试舱,改进了柔性独立可调小型室内空气质量测试舱系统和高效稳定净化组件测试系统。他们还创建了一个以“释放率”为导向的建材、家具等VOCs源测评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污染源释放率测试的准确性。

此外,项目团队发明了许多高效的室内空气净化设备和系统,能够独立控制温度和污染物浓度,并构建了室内空气污染系统防控技术,实现了从“验收+运行”向“设计+验收+运行”工程建设体系的转变。这些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上海中心等多个地标建筑。

为实现建筑室内健康环境的总体目标,项目组从四个层面制定了未来发展规划:一、在科学认知方面,关注我国当前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类型,如上海地区壁挂燃气炉使用所导致的重

AFAC2024:金融科技大模型创新竞赛启动,助力产业升级

近日,我国多家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举办了AFAC2024金融智能创新大赛。本次比赛旨在通过科技创新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跨学科人才。相较于去年的比赛,今年的赛事在挑战组的基础上增设了初创组和企业组两个类别,形成了包括算法赛、应用赛和创业赛的多元化赛制。

企业组的参赛选手需要关注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交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新技术或新产品落地项目。比赛的评委表示,他们希望看到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如利用智能投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催生更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以实现普惠金融。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对项目多样性和评审公平性的重视。

为了保证项目质量和评审的公正性,企业组的赛题设计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支持。评委们认为,优秀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应兼顾商业价值、技术成熟度、创新程度等因素。同时,他们希望看到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合规性。

AFAC2024金融智能创新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也为培养未来的金融科技领军人物提供了重要平台。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可以进一步拓宽金融科技的应用边界,为我国金融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全球首个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建成运行,引领核聚变能源新纪元

近日,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位于上海临港的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能量奇点)宣布,其自研建造的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磁约束聚变装置——“洪荒70”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高温超导托卡马克的工程可行性得到验证。

能量奇点是一家由米哈游和蔚来参投的公司,专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成功研制出了“洪荒70”,这是一款采用了高温超导材料的创新技术路线的全高温超导磁约束聚变装置。据能量奇点的CEO杨钊透露,尽管全球已有超过100台托卡马克装置,但“洪荒70”所采用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仍是该领域的技术创新。

在“洪荒70”的成功运营基础上,能量奇点将继续投入研发下一代强磁场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170”,该装置的目标是实现氘氚等效能量增益(Q)大于10。杨钊表示,他们计划在2027年完成“洪荒170”的建设,并在2030年后实现其应用于示范性聚变发电站的目标。

此次“洪荒70”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上海的核电产业集群和高温超导材料产业集群的支持。能量奇点计划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继续推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清洁能源的供应做出更大贡献。

能量奇点研发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

可控核聚变能源公司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其自研建造的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磁约束聚变装置“洪荒70”已经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高温超导托卡马克的工程可行性得到验证。该公司计划在2027年完成“洪荒70”的建设和运行,并在2030年后将其用于示范性聚变发电站。

“洪荒70”是由能量奇点和米哈游共同投资的项目,位于上海临港。该装置采用了局部螺旋磁通注入(电子枪)和离子回旋加热(ICRF)两种预电离方式进行放电实验,并成功获得了第一等离子体。其中心场强达到了0.6特斯拉,等离子体大半径为0.75米。该装置的磁体系统由26个高温超导磁体构成。

能量奇点的CEO杨钊表示,尽管全球已有超过100台托卡马克装置,但“洪荒70”所采用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是该领域的创新技术路线。高温超导材料对于磁约束聚变而言是一种新材料,因此使用高温超导材料建造托卡马克并进行等离子体控制和约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为了支持“洪荒70”的研发,能量奇点正在研发高温超导D形磁体,内部代号为经天磁体,目标是达到25特斯拉的磁场强度,预计今年底完成制造和测试。

能量奇点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继续研发“洪荒170”装置,该装置的目标是实现氘氚等效能量增益(Q)大于10。杨钊表示,他们希望在2030年后能够建成可用于示范性聚变发电站的托卡马克装置,从而推动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进程。

数字化转型:开启新时代商业创新范式

在第六届长三角商业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强调,数字化转型是一次范式变迁的过程,将催生新业态并促使传统业态走向消亡。他认为,当前世界各国正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而我国已成为支出增长最快的国家。然而,数字化转型面临着诸如陈旧考核体系、孤立组织架构、短视战术规则、有限专业知识和不足创新协作等挑战。梅宏将这些挑战归纳为“三不”:抵制科技发展的观念和路径依赖,害怕行业转型的风险和阵痛,以及缺乏方法和人才。

梅宏指出,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信息处理的数字化,而是涉及到整个流程、组织和业务的数字化。他还提出,数据要素化是数字化转型更高阶的表现,需要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他强调,范式的变革不仅发生在数字化转型领域,而且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商业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基础动力。

为了推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上海市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自2018年以来,已对中国企业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共筛选出60家标杆企业。该研究院院长陆雄文表示,他们将这些创新样本提炼总结成案例,供更多企业借鉴。在今年的长三角商业创新样本选拔中,他们引入了人工智能筛评手段,联动了40多位产学研专家,举行了大规模、分领域的现场评审会。同时,他们还创建了知新工程,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联动和理论实践的交流。

旅行者1号恢复传回科学数据:揭开星际奥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恢复了向地球传回科学数据的通信能力。这架探测器于1977年被发射升空,是美国太空探索计划的一部分。去年11月,“旅行者1号”遇到了技术故障,导致它停止向地球发送任何科学和工程数据。今年4月,“旅行者1号”的技术团队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探测器能够重新发送可读的工程数据。今年5月,工程团队继续修复探测器,最终使其恢复了科学数据的传输功能。目前,“旅行者1号”的四部科学设备都已恢复正常运行,可以向地球传回有关等离子体波、磁场和粒子的科学数据。

大模型CEO热议:尺度定律是否失效?迈向AGI之路几何?

在2024北京智源大会上,多位行业领军人物针对大模型中的第一性原理Scaling Laws(尺度定律)、人工智能领域的AGI(人工通用智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认为,尽管Scaling Laws已经被证实有效且尚未达到顶峰,但仅仅依赖堆砌更多算力和数据并不能保证提高模型效果。他主张,要想让模型取得更好成果,必须同时重视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

月之暗面CEO杨植麟则认为,Scaling Laws会持续演进,其方法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他表示,只要提高算力和数据量,模型就能持续产生更多智能。然而,如何高效实现这一过程,才是关键所在。

智谱AI CEO张鹏认为,Scaling Laws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有效,但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他强调,要深入理解规律的本质,才能把握未来的发展。

百川智能CEO王小川认为,AGI应该与制造医生这一职业相提并论。他表示,只有具备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AI,才算是真正的AGI。

最后,面壁智能CEO李大海从经济学角度定义AGI,认为当大模型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视为AGI的理想状态。同时,他还强调降低模型尺寸的重要性,以实现更高效的AI应用。

李开复:大模型ToB应用前景广阔,但面临诸多挑战

在2024智源大会上,我国知名企业家、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针对大模型在商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尽管大模型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短期内,其在中国的消费端应用市场更具发展前景。然而,这一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推理成本较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等。

李开复指出,大模型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顺序大致遵循生产力工具、娱乐、音乐、游戏、搜索以及电商、社交、短视频等领域的发展规律。他认为,大模型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也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然而,大模型在消费端应用市场的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阻碍。

首先,许多大型企业由于惯性和保守,难以接受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因此,大模型在B端应用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其次,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可能担忧技术变革带来的潜在风险,从而抵制大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此外,企业内部软件采购流程繁琐,导致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推进困难。

李开复强调,大模型在消费端应用市场中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值得关注。然而,想要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抓住市场需求、优化用户体验以及提高品牌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另外,李开复还谈到了具身智能这一领域。他指出,尽管具身智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机遇。例如,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具身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以及在实际应用中解决技术难题等。

总之,李开复认为大模型在消费端应用市场中具备广阔的前景,但仍需克服一系列挑战。同时,具身智能领域同样充满挑战,需要在技术研发与应用拓展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英伟达布局机器人领域:十年磨一剑,挑战与机遇并存

NVIDIA在看好机器人领域的前景,并已经在为这个领域做出长期准备。NVIDIA希望借助AI算力通过机器人等制造业方式实现落地,机器人被视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理想载体。6月2日晚,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开幕式前夕,NVIDIA CEO黄仁勋在台湾大学综合体育馆发表了一场两小时的长篇演讲。演讲中,黄仁勋将机器人作为最后的一部分进行阐述,“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黄仁勋在演讲中提到了机器人。三天后,当地时间6月5日,NVIDIA(Nasdaq:NVDA)收盘上涨了5.16%,总市值达到了3.01万亿美元,超过了苹果公司,成为了仅次于微软(3.15万亿美元)的行业巨头。

观察NVIDIA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它在产业起飞时多次凭借提前布局而成为赢家。例如,在2017年,由于加密市场的火爆,NVIDIA股价大幅上涨,创下了2018财年收入的新高。当前,生成式AI正在重塑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产业,而NVIDIA无疑是这一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近年来,作为一家以游戏显卡(GPU)起家的科技公司,NVIDIA在公开演讲中频繁提及机器人。“机器人对NVIDIA为什么如此重要?”最近,NVIDIA中国区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李雨倩在接受一档播客采访时直言,“在我们看来,机器人绝对是未来人工智能载体应用的典范。”多位业内人士向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透露,NVIDIA在机器人领域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布局,它希望通过将AI算力通过机器人等制造业方式实现落地,以此来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尽管NVIDIA在机器人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它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首先,由于其芯片价格较高且国内机器人市场需求并不适应,目前的芯片并不适合用于机器人。此外,尽管NVIDIA在技术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但其芯片在市场上仍然昂贵。因此,NVIDIA需要在芯片价格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机器人产业。

羲和号获首个太阳大气自转三维图,揭示新规律

今天,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天文学》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为全球首次获取太阳大气自转运动的三维图像,揭示出太阳大气自转的新规律,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和太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羲和号”是由我国国家航天局发射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至今已成功回传超过500TB观测数据。

肠道发酵症:隐形酒精之源

在过去两年中,一名50岁的外国妇女多次出现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急诊室,每次都表现出相似的症状:疲惫不堪、神志不清、运动失调,甚至有时会失去平衡。更为奇特的是,她从未饮用过任何含酒精的饮品,但她体内的酒精水平却会飙升。这名妇女被诊断为酒精中毒,但始终无法找到病因。

直到她在多伦多西奈山医院遇到了急诊科医生Brian Goldman。Goldman怀疑她可能患有罕见的自动酿酒综合征(auto-brewery syndrome),也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这种病症的原理是在人体消化系统中通过内源性发酵产生酒精,使人致醉。尽管这位妇女早已戒酒,但她的身体仍然会出现类似醉酒后的一系列反应。

据研究,许多因素可能导致自动酿酒综合征的发生,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患有糖尿病、炎症性肠病或肝病等。此外,基因突变也可能影响人体内的特定酶,从而影响酒精的代谢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所谓的“完美风暴”。

目前,自动酿酒综合征尚无明确的诊断方法,诊断延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常见的。为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研究人员以这名妇女的病例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其病状及治疗方案。研究者Rahel Zewude表示,分享她的故事可以帮助传播疾病相关信息,从而缩短未来医生的诊断时间。

虽然自动酿酒综合征不会导致死亡,但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幸运的是,一旦得到正确的诊断,该病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还需保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可能需要长期坚持。

总之,自动酿酒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其独特的病理机制提醒我们,关注身体异常反应背后的潜在原因至关重要。

澎湃智媒大模型赋能媒体传播

近日,我国知名新媒体公司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澎湃智媒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澎湃智媒研发的派生万物传播大模型算法成功获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备案认证。这一算法定位于媒体和内容传播领域,为用户提供站内智能问答服务,利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根据用户需求生成相应回答,从而提升阅读体验和内容传播效果。

今年以来,澎湃智媒大模型算法已连续获得国家相关监管机构的认证。其中,澎湃智媒AI海报算法也在第五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信息中被列入名单。澎湃智媒作为一款智媒技术品牌,依托澎湃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转型经验,为媒体和内容行业提供了涵盖内容生产、审核、分发、商业化全链路的解决方案。

未来,澎湃智媒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以媒体为基础,拓展内容和政务、商务服务的边界。通过运用“派生万物”技术,助力更多媒体和内容企业打造全新的数字生活体验。

北冕座T新星: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观

今年夏秋之际,一颗罕见的北冕座T双星系统中白矮星爆发的现象将在北半球的夜空中引发众多观众的目光。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消息,这颗名为北冕座T的新星预计将在9月前出现在距离地球约3000光年的地方,公众将有幸通过肉眼观察到这一壮观的天文现象。

北冕座T双星系统包括一颗大小与地球相当的白矮星和一颗红巨星。白矮星的引力会将红巨星上的氢原子持续吸引过来,形成压力和热量,最终导致热核爆炸,释放出强烈的光芒。虽然白矮星在正常情况下非常暗淡,但在爆发时则会瞬间亮度大增,成为一颗耀眼的恒星。

北冕座T新星是一种再发新星,平均每80年才会发生一次爆发。最近的一次爆发发生在1946年,而此次的爆发则有可能成为人们有生之年唯一一次目睹的机会。据美国航天局的研究专家表示,尽管再发新星的爆发时间难以精确预测,但是由于人类寿命有限,大多数人都很难在一生中目睹两次这样的天文奇观。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北冕座T新星在过去十年的运动轨迹与1946年爆发前的轨迹惊人地相似,这也增加了这颗新星将在近期爆发的可能性。然而,再发新星的爆发时间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还需要等待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和观测才能得知确切的答案。

FDA外委会支持礼来阿尔兹海默病新药 Donanemab 上市,安全性和疗效引关注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举行了一场关于礼来(LLY.US)阿尔兹海默病新药Donanemab的药物咨询委员会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安全性成为关注的焦点。尽管Donanemab存在风险,但专家们认为这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不应阻止FDA批准将其提供给患者。

2023年7月6日,FDA宣布批准日本卫材药业(Eisai)和美国渤健公司(BIIB.US)联合开发的阿尔兹海默病新药Leqembi(Lecanemab,仑卡奈单抗)上市,这是二十年来首款获FDA完全批准的AD新药。如果Donanemab能顺利获得批准,它将在市场上与Leqembi展开竞争。

Donanemab和Leqembi都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药物,但它们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Donanemab主要用于清除已经形成的淀粉样斑块,而Leqembi则通过干扰可溶性寡聚体及原纤维的形成来发挥疗效。两项研究的疗效之争主要基于礼来的III期临床试验(Trailblazer-Alz 2)数据。

然而,FDA仍然对Donanemab的安全性表示高度关注。在此次咨询委员会上,FDA概述了几个与Donanemab相关的安全问题,其中一个是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ARIA)。尽管礼来表示,当患者停止服用Donanemab时,淀粉样蛋白的再积累速度较慢,并且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结果持续扩大,但FDA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确认这一点。礼来正在进行的长期随访研究有望为医生提供更多关于何时停止用药的明确建议。

阿尔兹海默病关键致病机制:Aβ可溶性寡聚物的探究

在我国,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对于AD的治疗和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当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对患者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压力。

近期,一项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科学家凯伦·阿什(Karen H.Ashe)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名为Aβ*56的β淀粉样蛋白(Aβ),这种蛋白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病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Aβ*56与阿尔兹海默病病理学特征如淀粉样斑块、营养不良神经突起(Dystrophic neurites)和炎症变化密切相关,并且在大鼠体内的实验中也显示了其对记忆功能的损害。这一发现为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有望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带来突破。

尽管Aβ*56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争议。有学者指出,虽然该研究的作者承认在论文中有图像篡改的行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Aβ*56的发现和对阿尔兹海默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这项研究的结果,阿尔兹海默病领域的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总之,尽管阿尔兹海默病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通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策略正逐步取得突破。未来,我们期待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希望。

星舰第四次试射成功:迈向完全重复使用与登月目标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近日进行了其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Starship)的第四次试射,该试射首次实现了“海面软着陆”,并获得了大量宝贵数据。SpaceX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表示,尽管“星舰”飞船(即第二级)出现了襟翼受损等问题,但仍然成功地实现了“海面软着陆”。

在第四次试射中,“星舰”系统朝着完全重复使用能力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SpaceX公司表示,他们将继续通过不断的试射和技术改进来迭代探索航天技术的未知领域,以实现其雄心壮志,例如在重复使用状态下将能够搭载高达150吨的载荷进入轨道,甚至可以运载人员和货物前往月球和火星等目的地。

然而,SpaceX公司实现其目标还需要克服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热防护系统的改进、两级(助推器和飞船)回收和复用、“星舰”实际带载荷进入轨道,以及与登月相关的大规模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技术等。

集采降压药: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相当,患者用药更依从

近日,有关集采背景下使用中选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是否会影响患者健康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为此,研究者基于天津市真实世界医疗大数据,选取了2018-2020年间使用第一批集采降压药氨氯地平的患者,对比分析了集采前后原研药组与仿制药组的用药情况和健康获益。

研究发现,与原研药组相比,仿制药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此外,仿制药组患者的氨氯地平日均剂量、次均处方天数及用药依从性均有提高,表明其用药效果更佳。

本研究的成果为公众提供了关于集采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信心。集采旨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净化药品流通环境,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更多优质仿制药的研发上市,集采将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AFAC2024金融智能创新大赛盛大启幕,助力金融科技产业升级

蚂蚁集团副总裁、财富保险事业群CTO、AFAC2024金融智能创新大赛组委会主席王晓航表示,本次大赛旨在挖掘更多能够让AI为金融领域带来创新的行业落地解决方案。他强调,在生成式AI时代,金融行业对AI有着更高的期待。本次大赛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大模型技术、创新创业”,并将挑战组、初创组和企业组纳入比赛范畴,以便发现更多优秀的行业解决方案。

据大赛执行委员会主席李晖介绍,今年的比赛得到了多家知名企业的支持,包括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平安科技、蚂蚁集团等20家企业。比赛的赛题将以真实的金融场景为基础,参赛者需针对这些场景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大赛的目标是通过竞赛的方式促进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发展。

大赛专家评委卫志华表示,本次比赛将从多个角度对参赛者的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进行考核。他认为,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已经从传统的金融技术转向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这种转变使得金融行业对AI的需求更大,对AI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对于参赛者来说,本次比赛不仅是一次展示自己技术成果的机会,更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参赛者可以在比赛中与业界专家、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也可以从其他参赛者的项目中获取灵感和启发。同时,大赛还为参赛者提供了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的项目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推广。

目前,报名通道已经正式上线,大赛将于7月份进行成果初选,8月份进入决赛路演,9月份在上海“外滩大会”举行大赛成果总结和奖项颁发。大赛官方网站为:https://tianchi.aliyun.com/specials/promotion/afac2024

一次性基因疗法取得重大突破:I期试验成功治愈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症

近日,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ECI)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举行的一场活动中,基因编辑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公布了一项关于其一次性基因疗法的I期试验的最新成果。这次试验采用的是一种名为NTLA-2002的CRISPR技术,仅需一次输注,便可有效减轻10名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的肿胀症状。

这项疗法针对的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症(HAE)。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突然的炎症反应,导致全身肿胀,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此次试验结果显示,在平均20个月后,该疗法仍能保持效果,10名患者的肿胀发作减少了98%。其中,有一个人在超过26个月的时间内未发生肿胀发作,另外两位过去频繁发生肿胀症状的患者,在试验结束后均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Intellia公司的首席执行官John Leonard表示,这些长期数据有力地证明了NTLA-2002具有治愈这种使人虚弱且具有生命威胁的疾病的潜力。该公司正在与监管机构协商,争取在今年下半年启动关键的III期研究,并在2026年前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该疗法的审批申请。

与此同时,另一家制药公司Ionis Pharmaceuticals也公布了其针对HAE的治疗方法的II期试验数据。他们开发的是一种名为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通过每四周给患者一次治疗,可降低患者发病频率,使其每次发病的间隔时间延长至八周。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内向FDA申请批准该药物。

信迪利单抗助力!我国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生存率达86%

近日,我国一项关于局部晚期鼻咽癌免疫治疗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等专家团队领导的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CONTINUUM)发现,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标准化学放疗中添加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且副作用可耐受。这一研究成果已写入我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疗指南。

据了解,鼻咽癌是我国高发癌种之一,约占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的48%,尤其在华南地区发病率更高。然而,在接受标准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因此,寻求新型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标准的吉西他滨+顺铂诱导化疗联合顺铂同期化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全程信迪利单抗治疗。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组的复发转移和死亡风险降低41%,3年无事件生存率从76%提高到86%。此外,转移风险降低43%,无转移生存率从83%提高到90%;复发风险降低46%,无复发生存率从86%提高到93%。

尽管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为我国高发区居民,且大部分为非角化性癌。因此,该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低发区、其他种族或角化性鳞癌的患者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由于该研究为开放标签试验,与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相比可能存在潜在偏倚。

总之,本研究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但未来仍需要开展更多相关研究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新能源出海策略与挑战

在我国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市场发展的当下,如何规避各类风险、确保企业顺利拓展全球市场显得尤为重要。近日,一场以“中国新能源2024出海方案”为主题的家园计划线下沙龙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EMBA、上海南虹桥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澎湃科技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

活动邀请了安永华中区审计服务副主管合伙人、硬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汤哲辉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了中国企业出海的蝶变之路。他表示,从成本驱动到市场驱动,我国企业出海经历了产品、技术、品牌、服务贸易供应链等多个阶段。要想在全球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企业必须重视售后服务,将服务贸易供应链出海,强化核心竞争力。此外,他还强调了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认清的法律、财税、成本、文化与人力资本等各类风险,并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国际化运营风险管控体系。

活动现场,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栾建海详细解析了境外投资的法律合规要点,包括ODI(境外投资)审批备案手续、反垄断申报、出口管制和贸易合规、投资目的地外商投资政策、投资标的法律尽调重点关注事项以及资金筹措若干主要方式。中国企业境外并购还需关注各国反垄断制度,以及投资目的地可能遇到的产业/股比限制、经营行为限制、财税政策限制等。

在圆桌对话环节,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分享了各自的企业出海实践经验。他们认为,虽然全球市场至关重要,但不应过度依赖单一市场,而应分散投资风险。针对光伏产业内卷现象,专家建议在海外建立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采用当地人管理的方式,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总之,本次家园计划线下沙龙为我国企业出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阿斯利康-第一三共ADC Dato-DXd肺癌III期试验结果公布:生存改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

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宣布III期临床试验结果:Dato-DXd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率改善

近日,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ZN.US)以及日本合作伙伴第一三共(4568.T)公布了一项针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试验数据显示,由TROP2为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Datopotamab deruxtecan(以下简称“Dato-DXd”)相较于现有的标准化疗多西他赛,在至少接受一线治疗的此类患者中呈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率改善。然而,这一结果在整体试验人群中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TROPION-Lung01 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将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决定是否批准Dato-DXd在美国上市提供重要依据。此次试验中,Dato-DXd在预先设定的人群亚组中,相较于多西他赛,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率改善。尽管生存结果在整体试验人群中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这一结果加强了Dato-DXd在晚期NSCLC患者中替代传统化疗的潜力。

阿斯利康肿瘤学研发执行副总裁Susan Galbraith博士表示:“与多西他赛相比,Dato-DXd是唯一一种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率改善的研究疗法。这些结果增加了我们对这款TROP2定向ADC在肺癌晚期环境中取代传统化疗的潜力,并增强了我们对正在进行的评估该疗法在一线肺癌中的试验的信心。”

据悉,Dato-DXd是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合作开发的第二款ADC。2019年,双方达成6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以换取第一三共在日本以外地区对Enhertu(原名DS8201)的权益。Enhertu是一款以HER2为靶点的ADC,目前已在部分国家获得了批准。

长三角科创大赛启幕:技术领先与市场需求并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孙金云和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曹光宇在“2024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开赛现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就科创企业成功所需的技术和市场的权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曹光宇强调,作为科创企业,首要任务是拥有一项具有引领性的创新性技术。他认为,没有创新性技术的企业不应轻易涉足创业领域。另一方面,英飞尼迪资本总裁、CEO陈小刚提醒道,虽然技术超前一步可能带来领先优势,但如果超前过多,可能会成为行业的先驱甚至牺牲者。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创始人因时机和技术匹配度不佳,未能穿越死亡曲线,最终只能在行业中留下遗憾。

曹光宇进一步指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清晰的创新流程是成功的关键。他强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创企业应抓住市场当下最急需的关键产品,并在这些产品中实现技术突破和创新。他还强调,在当前成本革命的背景下,企业应专注于解决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来形成竞争优势。如果头部企业都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可能导致市场缺乏差异化竞争,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出现毛利率为负的情况。

本次激烈的探讨拉开了“2024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序幕。该大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发起举办,旨在选拔、培育、孵化、助力和陪伴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突破性的科创项目成长,推进长三角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创产业的生态建设。据悉,今年赛事共有235个项目入围初赛,同比增长51%,其中“天使组”94个,“成长组”141个。参赛项目100%来自科创板六大赛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生物产业与生物医药项目、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项目、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项目、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与泛科技项目。

AFAC2024金融智能创新大赛

金融业借助AI等科技焕发新生。5月30日,AFAC2024金融智能创新大赛在复旦大学正式启动。该比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数字金融分会等多方合作支持,并由复旦大学、蚂蚁集团等20余家知名高校和企业共同主办。此次大赛旨在挖掘金融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让AI等前沿科技真正造福社会,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在启动仪式上指出,AFAC2024金融智能创新大赛是一次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转化的有益尝试。他希望比赛能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问题,通过竞赛活动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金融科技人才,发掘并扶持一批优质项目和初创企业,进一步推动更多创新项目、更高品质的创新成果在上海落地,助力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育刚表示,当前AI大模型已成为科技发展的新高地、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复旦大学参与比赛旨在联合学界与业界,聚焦热点,探索金融科技的新应用、新场景和新思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及大模型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转化,提升科技人才高地聚集氛围。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新认为,本次比赛的赛题不仅紧跟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发展趋势,还充分考虑实际应用场景,更有众多业界和学界资深专家参与点评。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

蚂蚁集团副总裁、财富保险事业群CTO、大赛组委会主席王晓航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和作用不应仅局限于研究和模型能力,更应创造更大的应用价值。例如,移动互联网技术已深入千家万户,进入各行各业。在生成式AI时代,金融行业期待产生新的模式、共识和服务,甚至催生全新市场。

据了解,本届比赛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在形式上做了新的升级,形成了算法赛、应用赛和创业赛的综合赛制架构。比赛分为挑战组、初创组和企业组三个组别,分别针对开发者、创业团队和企业,要求参赛者根据提供的金融科技领域真实数据,解决实际业务场景问题;利用agentUniverse开源框架,开发基于大模型和各垂直行业领域的应用示例;提交金融科技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落地项目。

本次比赛涵盖的赛题包括金融工具学习、基于保险条款的问答、AIGC金融多模态研究报告智能生成,以及金融规则长文本中的矛盾识别与漏洞发现等。据悉,比赛将于今年7月份进行成果初选,8月份进入决赛路演,9月份在上海“外滩大会”举行大赛成果总结和奖项颁发。

科学学新时代:助力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上海举办科学学研讨会探讨新时代科学发展方向

近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2024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市徐汇区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指导,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办。

研讨会期间,国务院参事贺德方与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参会嘉宾共同发布了《科学学上海倡议》,旨在推动科学学的与时俱进、咨政益世和合作共享。倡议强调发展科学学以促进各国广泛参与和深入交流至关重要,呼吁更深入的国际合作。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冬梅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此外,她还预告了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即将发布的专著——《大国大城创新之路》,以及哥本哈根商学院组织系教授艾伦·欧文(Alan Irwin)编著的新书——《科学技术学百科全书》。这两部新书的发布将给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本次研讨会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专题研讨会之一,聚焦中国创新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旨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智库交流对话平台,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思想建议。

科学学作为一门关于科学的学科,自上世纪兴起以来,经历了分化和整合,如今正进入新的跃升期。在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能够用于解释、加速和规范科技发展的科学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发挥科学学的咨政益世功能,支撑决策者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时遵循科学规律,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福祉。同时,倡导更充分的开放共享和更深入的国际合作,有助于促进科学学的全球化进程。

总之,本次研讨会为推动科学学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相信在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智库界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学将在未来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家博物馆盛大开馆:致敬中国科学巨匠!

近日,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文化综合区内的一座新博物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开馆,该博物馆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该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和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首个全面展示中国科学家成就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位于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内,其藏品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研究成果。博物馆已收藏入库500余位中国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展现了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中的杰出贡献和追求科学的精神风貌,是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开馆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也向全社会传递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理念。今后,该博物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就。

2024年全球ADC药物市场潜力无限,多种疗法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各大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纷纷发布关于抗体偶联药物(ADC)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目前已有超过1400项ADC临床试验在进行中,涉及多个热门靶点,如HER2、Trop2、EGFR、c-Met等。预计到2028年,已获批的ADC和处于III期临床研究阶段的ADC市场规模将达到260亿美元。

在我国,ADC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也在快速发展。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我国ADC药物的交易事件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与国外药企的合作研发项目不断增多。其中,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科伦博泰)已经与美国默沙东(MRK.US)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多款ADC产品,交易金额逾118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内,包括美国、欧洲等地的多项ADC药物研究正在积极开展。例如,阿斯利康(AZN.US)与中国合作伙伴西比曼生物科技的实验性实体瘤CAR-T疗法C-CAR031,截至2024年1月5日,24名接受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疾病控制率达90.9%,客观缓解率为50%。此外,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将于5月31日至6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预计将有大量癌症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参与,共享最新研究成果。

在本次ASCO年会上,一些ADC药物和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在实体瘤治疗领域,观赛悦公司的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对于局部复发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同时,CG Oncology的溶瘤病毒疗法Cretostimogene grenadenorepvec与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联用在膀胱癌治疗中的效果也令人瞩目。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还关注到了女性健康的议题。例如,一份研究发现,通常用于治疗绝经后症状(更年期)的结合马雌激素(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s,CEE)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死亡风险,但服用雌激素和黄体酮治疗却并未增加这些癌症或死亡风险。这些研究结果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ADC药物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策略,正逐步成为全球研发的热点。未来几年内,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ADC药物有望在多种癌症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天启星座组网星成功发射:解决落区安全问题

我国民营航天企业星河动力航天有限公司近日成功发射了谷神星一号海射型火箭,将四颗“天启星座”25星-28星卫星送入约85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低轨道小卫星通信星座——“天启星座”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天启星座”是我国首个获得卫星通信频率许可证并开始组网运营的星座,它由25颗卫星组成,能够实现全球覆盖,广泛应用于政府、行业和个人等领域。这些卫星不仅可以收集海量数据,还可以直接为手机、汽车、对讲机、穿戴设备、应急包等消费级电子产品提供卫星连接服务。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火箭是一款专门用于海上发射任务的火箭,它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发射点和落区,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外界的落区安全问题。这次发射任务的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民用航天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自2018年以来,“天启星座”已经成功部署并运营了25颗卫星。这次发射的四颗卫星是该星座的组网星,将为全球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短数据传输服务。

此外,星河动力航天公司还表示,他们将继续优化和改进谷神星一号系列运载火箭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发射环境和卫星轨道要求,提高发射效率和可靠性。

消费端碳排放报告:谁应为全球减排负责?

中国科学院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助力全球减排与气候变化治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该报告详细分析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情况,揭示了消费行为所引发的碳排放问题,并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告显示,在1990至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端碳排放却相对较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努力减少碳排放,并向全球提供更多绿色低碳产品。自1990至2019年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了83.3%,显示出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坚定决心和行动力。此外,中国还承担了大量其他国家因使用其钢铁原材料产品和光伏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

针对当前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扩大研究产品的覆盖范围,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口径碳计量技术体系,以期提供更准确、全面和深入的碳排放数据。

本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这一研究成果将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制定减排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减少和气候变化治理工作。

报告揭示全球消费端碳排放:中国为全球减碳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发布全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近日发布了《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该报告详细分析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情况,揭示了消费行为所引发的碳排放问题,为我国及全球的减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报告显示,1990年至2019年间,我国在出口贸易中所承担的碳排放量显著下降。例如,我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强度降低了83.3%,显示出我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积极成果。此外,我国还通过出口贸易向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绿色低碳产品,如钢铁原材料产品和光伏产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端碳排放长期低于生产端碳排放,且这一差距逐年扩大。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9年,我国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碳排放差值从7亿吨增至18亿吨。与此同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其他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地区的消费端碳排放也长期低于生产端碳排放,其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碳排放差值同样呈现增长趋势。

针对上述现象,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消费端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拓展研究产品的覆盖范围,构建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口径碳计量技术体系,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深入了解、精确和全面的碳排放数据。

本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资本寒冬中砥砺前行: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论坛聚焦行业挑战与机遇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在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论坛上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实现由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主导、创仿结合的转变。监管部门正积极研究和探索相关政策,以支持创新药的发展。同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资本寒冬期,行业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投资机构杏泽资本的管理合伙人强静在论坛中表示,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从“me-too”时代转向“me-better”时代,创新药支付等问题亟待解决。他认为,未来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工程化改进、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小核酸药物、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PROTAC)等领域。

此外,强静还分析了过去十年的投资经验,指出以套利思维进行投资的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未来十年应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进行长期布局,而非迎合资本市场热点。他还预测,未来十年内,前三家PDL-1、BTK抑制剂企业的盈利前景良好。

展望未来十年,强静认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将面临三个争议问题:一是资金规模属性之争,二是如何“出海”,三是投资人与企业家的角色定位问题。他表示,未来投资界将更加注重对企业管理的深度参与,这将引发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竞争。

新研究揭示睡眠与大脑毒素清除的关系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睡眠并非清除大脑毒素的主要原因,但睡眠对预防痴呆症仍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了实验,发现睡眠状态下大脑排毒效率反而降低。尽管这一结论并未否定神经元之间微小淋巴管泵送液体的方式,但科学家们认为这一过程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病的发展有关。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寻找其他清除大脑废物的机制。

井贤栋:隐私计算助数据要素安全高效流通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强调,数据要素要“用得好”,关键是“流得动”。他认为,数据要素的流通发展已从“水井”式的自采自用、“桶装水”式的点对点流通,快速演变为行业和区域间可信流通,就像“城市自来水网”。

井贤栋指出,要实现更广域的可信流通,必须依靠隐私计算这种必需的“管道”技术。蚂蚁集团正积极研发下一代隐私计算技术,以提供普惠隐私计算服务,使数据价值的流动如同自来水一样方便快捷。

例如,在农业领域,过去由于涉农数据“孤岛化”,许多农户难以满足银行授信风控要求而获得信贷支持。然而,通过利用蚂蚁集团的隐私计算技术,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与网商银行成功推出了“农户秒贷”项目,实现了安全融合多源数据,实时分析农户的经营情况,只需手机一点就能实现“秒贷秒批、随借随还”。

截至2023,已有超过600万农户通过该项目获得了贷款额度,累计授信达到964亿元,其中约8成的农户种植面积不到10亩。这充分展示了隐私计算技术在推动数据要素安全高效流通、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方面的巨大潜力。

数据时代来临:应用前景广阔,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第七届中国数字峰会数据资源和数字安全论坛上发布的《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据产存转化待提升,一方面海量数据复用价值较低,大部分过程类数据产生后即被丢弃、覆盖;另一方面大模型、训练工具等支撑能力不足,海量数据开发利用价值低于存储成本,部分高价值数据在“大浪淘沙”过程中被遗弃。大模型对海量高质量数据的需求迫切,这促使垂直领域的数据应用需求持续增长,并逐步从业务降本提效转向协同创新、市场拓展,数据驱动业务发展将成为主要应用诉求。

据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数据生产、存储、计算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的特点。然而,尽管数据生产总量巨大,但数据产存转化率却较低。存储数据中,约有四成的数据是一年内未使用的,这主要是由于数据加工能力不足,导致大量数据的价值被低估和难以挖掘复用。

数据流通交易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目前在标准和规则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场内交易的吸引力不足。虽然已有27个省市建立了数据交易机构,但交易机构的数据产品成交率并不高,仅有17.9%的数据产品实现了交易。

数据显示,公共数据已成为引领数据开发利用的催化剂,公共数据开放的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6%。然而,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现数据场景化应用,但实现数据复用增值的大型企业仅占8.3%,数据价值的释放还有很大的空间。

展望未来,随着卫星通信、自动驾驶、生成式AI等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数据生产能力将大幅提升。同时,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促进高质量数据的形成,数据将从设备、系统的分散状态释放、汇聚和应用。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也将推动数据质量的提升。

此外,国家层面的数据交易规范将进一步完善,数据交易场所和数据服务商将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同时,场内场外的数据交易模式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各类专业化的数据交易机构将得到发展。应用场景牵引的数据开发利用将成为主要趋势,AI技术将成为数据开发利用的重要推动力。

数据红利爆发: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数据生产和存储的数量庞大,但是数据的转换和利用却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最近发布的《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尽管我国数据生产、存储、计算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的特点,但数据资源的转化率仍有待提高。报告指出,我国的数据生产总量达到了32.85泽字节(ZB),同比增长了22.44%。然而,大部分过程类数据在被产生后就被丢弃或覆盖,使得数据复用的价值降低。另外,由于大模型、训练工具等支撑能力不足,海量数据的开发利用价值低于其存储成本,这也导致了部分高价值数据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遗弃。

此外,尽管各地交易所已经快速展开,19个省市建立了数据交易机构,但交易机构在标准、规则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场内交易的吸引力不足。报告还显示,27家交易所上架的数据产品中,只有17.9%实现了交易。

尽管如此,数据应用的场景正在加速落地,数据的价值有待进一步释放。公共数据的开放量同比增长超过了16%,并且已经开始有初步的数据授权运营尝试。但是,大部分行业的重点企业都实现了数据场景化应用,但能够实现数据复用增值的大型企业只占了8.3%,这表明数据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预计未来几年,数据的生产能力和存储能力都将持续增长。同时,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也对大规模、高质量、多样性的数据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有助于提高数据质量。

在国家层面,数据交易的基础规则正在进一步完善。随着数据流通基础规则的不断完善,数据交易场所和服务商将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此外,场内场外的数据交易模式也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各类专业的数据交易机构也将向专业化发展。

总的来说,虽然我国在数据生产和存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数据的转换和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以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推动数据驱动的业务发展。

数据要素市场化:释放新动能

近日,我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面临一些挑战,如高质量数据供给不足、流通不畅、应用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制度体系不健全、技术支撑不充分、要素市场不完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数据局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加快释放数据价值。

国家数据局将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体系。根据“数据二十条”的要求,国家数据局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出台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交易政策文件,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安全治理机制,以及推出鼓励和支持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开发利用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

此外,国家数据局还将加强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确保数据流通的安全性和效率,国家数据局将加大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和技术创新,推动数据流通技术的迭代更新。同时,将根据不同数据资源的安全防护要求,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在保障数据安全和提高流通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最后,国家数据局将重视培育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生态。通过加大对数商的支持力度,国家数据局将在财税、金融等方面为数商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以鼓励他们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业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面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挑战,我国正积极采取措施,以期实现数据的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家庭机器人:改变生活的未来力量

在家庭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科技巨头们纷纷布局这个新领域,力图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势。近日,有关特斯拉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据悉,Optimus有望在2025年开始出货,其市场需求庞大,预计可达100亿至200亿台,售价将为汽车的一半左右,约2.5万美元。特斯拉的第二代Optimus机器人在视频中展示了出色的行走能力和接近人类的动作,如从篮子中取出衣物并在桌面上完成折叠,进一步彰显了其实用性和技术成熟度。

然而,随着家庭机器人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也愈发凸显。例如,当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意外打破家中的贵重物品,或在清扫过程中误伤宠物,责任归属问题将成为无法忽视的现实挑战。这些问题虽然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正视这些挑战。

面对家庭机器人带来的变化,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警惕其中潜在的风险。技术创新应兼顾人性关怀,以确保家庭机器人能安全、有益地为人类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世界中,迎接家庭机器人带来的新时代。

家庭机器人:改变生活的未来之星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家庭机器人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Mobile ALOHA家务机器人备受瞩目,该机器人具有高度集成和多功能性,能够轻松完成从基础清洁到高级家务管理的各种任务。然而,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家庭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公司纷纷加大投入,力图打造更加贴近家庭生活的智能设备。

与此同时,家庭机器人市场的潜力也吸引了包括苹果、特斯拉、亚马逊等多家科技巨头纷纷涉足。在这些公司的推动下,家庭机器人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各种创新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家庭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例如,当家庭机器人因执行任务不当而导致损失时,应由谁承担责任?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出我们在欢迎家庭机器人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必须谨慎对待。

总的来说,家庭机器人技术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我们也应在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益处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确保家庭机器人能够安全、有益且负责任地服务于我们。

计算医学:引领新药研发的革命

近年来,我国在计算医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领域正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融合了数学、计算机、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计算医学旨在解决复杂的生物系统问题。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建立具有数亿参数的复杂数学模型,模拟生物系统,预测各种生物过程,从而有助于理解疾病与人体的关系,寻找潜在的疾病靶点,以及开发新药物。

在计算医学中,一种名为AIDD的技术受到广泛关注。AIDD(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主要侧重于药物分子的预测与开发,而计算医学则更加强调在认知生命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现疾病机制方面。此外,计算医学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依赖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但在应用范围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尽管计算医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趋势,培养相关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计算医学需要既懂信息技术(IT),又懂生物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计算医学的发展,实现生命科学的创新突破。

10万年水稻演化史揭示:我国是水稻起源地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的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手段,对水稻起源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研究发现,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已在长江下游地区广泛分布。约2.4万年前,人类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水稻。而到了距今约1.3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野生水稻的栽培。最终,这一过程大约在距今1.1万年前演化为东亚稻作农业的起源。

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农业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已于5月2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在线发布。